中國服裝服飾知識1——戲曲服裝中盔頭上的長條是什麼

fans news 發佈 2021-12-01T08:50:09+00:00

戲曲的很多劇種卻在消失,08年期間,我國常見的戲曲劇種只有220個,另有170個劇種已經不常見甚至在消失。

你是否了解中國戲曲
是否有見過戲曲中的服飾
你有沒有好奇過盔頭上的長條是什麼
本文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共計6張圖片

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中華文化的結晶。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戲曲的很多劇種卻在消失,08年期間,我國常見的戲曲劇種只有220個,另有170個劇種已經不常見甚至在消失。為傳承這份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如今,戲劇已經進行了校園科普。

那麼在大力推行戲曲、保護戲曲的大環境——你有看過戲曲嘛?對於戲曲的服裝,是否有印象?每回看戲聽戲的時候,我就很好奇,有些角色出場,那大大的盔頭上,晃晃悠悠的長條是什麼?戲曲演員的一顰一笑,一挑一轉,那長條像是被賦予了感情表達的功能。

這個長條叫做——翎子,又稱「雉翎」,傳統戲曲盔頭飾品,也是戲曲服裝服飾的靈魂和基本功。翎子功是蒲劇特技之一,也是戲曲表演的基本功之一。#山東碧海#

翎子插在盔頭上的兩根,一般長度是約五、六尺長,除起裝飾作用外,還通過舞動翎子,作出許多優美的身段動作,藉以表現人物的心情、神態。生、旦、淨、丑各行腳色都用,小生用得最多,故有"雉尾生"("翎子生")一行。

戲曲舞台上所用的翎子,是由白冠長尾雉雄雉的長尾製成的,一般在四至五尺間,還有一種非常講究的翎子,是"六十四朵花"的尺寸。這種「六十四朵金花」的翎子,現如今十分少見,是指一根翎子上有六十四節不同的花紋,長約6尺。

能在舞台上佩戴這種翎子的角色,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京劇知識手冊》曾寫,"在京劇舞台上,翎子是怎麼用法呢?一般地說, 文職官員和一些莊嚴老成的或正統王朝的大將、元帥不用翎子。比如岳飛、秦瓊是將帥,可他們頭上不戴翎子。那麼,哪一種角色戴翎子呢?大致歸納有這麼幾種人物 :

第一種是英俊、雄武的 青年將帥。如呂布、周瑜、楊宗保、楊再興等。

第二種是一些剛健婀娜、武藝高強的女將。例如穆桂英、樊梨花、劉金定、扈三娘一類的角色。#職業裝專家#

第三種是漢族以外的所謂番王番將。 例如《七擒孟獲》裡的孟獲,《挑華車》裡的金兀朮等。

第四種是古代的起義首領或草莽英雄,俗稱山寨大王的。例如《瓦崗寨》裡的程咬金,《戰太平》裡的陳友諒 ,水滸戲裡的宋江、盧俊義以及《連環套》裡的竇爾敦等。

第五種是神仙、妖魔鬼怪。比如《金錢豹》裡的豹子精,《三打白骨精里》的白骨精,《泗州城》裡的水母以及《鬧天宮》裡的巨靈神等,這可以顯示出他們的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第六種是屬於非正統王朝的一些武將。比如曹操、孫權,不被民間看作正統,他們手下的將官比如《定軍山》裡夏侯淵,《走麥城》裡的呂蒙都戴翎子。

第七種是很特別的--戲裡的劊子手。如《六月雪》裡法場的劊子手。還有草雞大王(不是真正起義的領袖,而是占山為王禍害百姓)。只插一根翎子。這是一種含有貶義。

那麼這個在戲曲服飾中十分重要的翎子,起源到底是什麼?現在其實無法考究。在古代,服飾中採用翎子的其實很多,比如清代官員的禮帽上的品級翎毛,又叫做頂戴花翎,不過這裡大多數採用的孔雀的尾巴毛或者是鶡鳥,在清代的後期,這種翎毛還可以用銀錢購買。也有人說春秋戰國時期武將頭盔上也插翎毛,是一種野雞翎。

還有一種說法,說翎子是由鶡冠上的雙鶡尾演變而來。《後漢書·輿服志下》中寫道:"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縠單衣。」

鶡冠在戰國秦漢時期已經作為武官的冠帽十分流行,在考古中,頻頻出現騎馬執劍身披甲衣,頭上戴弁,弁上插雙鶡尾的人物。其外形同戲曲中的盔頭也有幾分相似的感覺。

雖然無法太過於詳細的考證,鶡冠的頭插雙鶡尾同戲曲盔頭的上翎子的關係,但這不影響我們欣賞戲曲演員結合翎子給我們帶來的精彩表演。中國傳承下來的服裝服飾,從來不是簡單的形制和物品,它是傳承,也是上一代精神的傳遞,未來希望有更多人的走進戲曲現場,聽一聽那一句句清脆的唱詞,感受一次古人的娛樂生活,認真看一看戲曲服飾的美麗。

如果你也有想要了解的服裝服飾知識,可以留言給小海,我們一起探尋中國服裝服飾的起源。

另外這裡要提到一個小變動,中國古代服裝知識和中國服裝服飾知識會按照兩個內容分類,古代服裝知識主要講古代的服飾習俗和傳承不多或者未能傳承下來的服裝服飾知識。中國服裝服飾知識會包括現代服裝,或者傳承下來的服裝內容。在這裡給讀者大大們區分一下。

本文部分資料來源於網絡,只做引用,不做商業用途。

本文部分文案由小編整理撰寫,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不做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24小時內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