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美食豬蹄凍兒你吃過嗎?海邊人家的河豚魚凍你吃過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7T22:08:08+00:00

老黃縣年俗,每到臘月底傍傍兒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忙著打凍兒。凍兒這種食品應該不是黃縣特有的,但肯定是最普及的,沒吃過凍兒的算不得黃縣人。出門在外,凍兒也是遊子經常思念的家鄉味道。通常意義上的凍兒,指的是豬蹄、豬皮、排骨和小公雞打成的。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凍兒是不太講究的。

老黃縣年俗,每到臘月底傍傍兒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忙著打凍兒。凍兒這種食品應該不是黃縣特有的,但肯定是最普及的,沒吃過凍兒的算不得黃縣人。出門在外,凍兒也是遊子經常思念的家鄉味道。通常意義上的凍兒,指的是豬蹄、豬皮、排骨和小公雞打成的。但在我看來,這樣的凍兒是不太講究的。凍兒里加排骨,有香味,但不鮮,且涼的排骨吃起來肉有點發柴;加只小公雞,鮮則鮮矣,但雞肉涼了發腥,也不合王道。

豬皮凍

臘月集上有用松香拔去毛的豬皮出售,比豬蹄便宜,用來打凍兒也省事,不過豬皮有一種說不出的「邪戾」味兒,所以豬皮凍兒吃起來總覺得有點怪怪的。只有用純豬蹄打出的凍兒,既鮮又香,是凍兒中的極品。如果全部是用豬前蹄打的(豬的前蹄經常活動,比較靈活,骨小肉細,後蹄多僵滯不動,骨大肉粗,兩者味道相差不以道里計),那簡直稱得上是極品中的極品了。

我們家打凍兒,從來都是只用豬蹄。一套下貨只有四個豬蹄,打凍兒不太夠,得想法單買豬蹄。哪怕買不到,寧可只打一小盆,濃縮的是精華,也決不往裡摻雜別的東西。

豬蹄凍

我戲稱我們家的凍兒是「黃縣第一凍兒」,別人家的凍兒我是從來不稀得吃的。每年臘月二十六七,父親就要開始收拾豬蹄了(要根據天氣情況來確定打凍兒的日期,如果天氣太暖和,凍兒放的時間短,就不能太早打,否則年後無法待客),豬蹄是從殺豬場買回來的,已經用松香拔過毛,但蘿蔔快了不洗泥,豬蹄上還殘存著不少沒拔掉的毛,要在鍋底架上柴火,把烙鐵(這裡「鐵」輕聲減音,「ie」讀作「i」,「丈爺」「熨帖」「蔑斜」都是這樣讀的。不過黃縣話一般讀成「luǒtei」,應該是「i」又輕聲增音讀作「ei」,「抽屜」「躲避」「繞避」都是這樣讀的,這種兩次變音現象在黃縣話里有,但是不多)燒得發紅,用來烙豬蹄上的毛,屋裡瀰漫著一股燒雀毛味兒。還要把腳丫巴兒縫裡的死皮清理乾淨,然後再用棕毛刷把豬蹄細細刷洗一番。打理乾淨的豬蹄如紅似白的,細皮嫩肉的。借著鍋里的熱水,把豬蹄「冒」一下,去除髒腥味兒,然後換新水把豬蹄按鍋里煮,花椒、大料用苞米皮兒包了同煮,還要加上蔥段和大片的姜,差不多要煮一個小時,待溫度稍冷卻後把豬蹄撈出撕碎拆骨,大的骨頭不要,湯汁中的作料也要撈出去除。拆解好的豬蹄再放回湯汁中,放置一段時間,待其凝結,將上面一層僵油剝掉,不然看上去難看,吃起來口感也比較污濁。接下來再將第一次凝結的凍兒回鍋,可以再放入蔥段、薑片和芫茜菜,以提香並去除異味。要根據豬蹄的多少確定是否加水,水太多凍兒不結實,箝不住;水太少就成煮豬蹄了,失了打凍兒的本義。湯里要放入鹽和味精,最主要的是加入醬油調色調味,醬油加少了凍兒「白呲賴歪」的,看著沒有食慾;醬油加多了就成黑老包了,沒有眉眼;醬油加得合適,凍兒顏色黑紅髮亮,看上去秀色可餐。湯裡面的蔥、姜、芫茜菜還是要撈出來,不然放裡面凍兒容易壞。連蹄帶湯舀到盆里,靜置一晚(食品公司打的凍兒,快凝結時要「擱嘍」一下,這樣肉、湯分布均勻,便於售賣,缺點是凍兒不夠清澈透亮),味道鮮美、顏值超高的凍兒就做成了。過年家裡來客了,搲一碗就是一道冷盤,方便快徢,又不失體面,是老黃縣人過年待客的一道招牌菜。


海邊人家靠海吃海,他們過年打魚凍兒招呼客人。魚凍和豬蹄凍兒的做法差不多,不過魚凍兒里要加料酒以去除魚腥味兒,魚骨、魚刺和魚頭要撈出來,魚肉擘成小塊放湯里。

老闆魚凍

打魚凍兒對魚沒有什麼特殊要求,有什麼魚就用什麼魚,雜魚打出的凍兒味道更好。

䱓鮁魚凍

不過公認打魚凍兒最好的還是䱓鮁肘兒,就是䱓鮁魚(河豚)去掉頭和內臟,只剩下脊樑杆兒和尾巴的肉。過去臘月逢集,都有曬乾的䱓鮁肘兒賣。買回家剁成塊兒浸泡,泡一晚放入鍋中燉煮,加入作料、白酒去腥,再加一點糖提鮮,待熬出來的湯冷卻,就成了晶瑩剔透的䱓鮁魚凍兒,鮮香合璧,誘惑難當。吃魚凍時最好用辣椒、陳醋、芝麻調碗蘸水,蘸而食之,魚肉能吃出蟹肉的滋味。

豬蹄凍兒和魚凍兒富含膠原蛋白,其在人體內易被吸收,能促進細胞成活與生長,增加皮膚彈性,減少皺紋,不僅是美食,更是一種很好的保健美容產品,是眾多愛美御姐的首選御膳,這比咕嘟著熬阿膠省事多了,也美味多了。

海邊還有一種海草凍兒,黃縣話稱為「海涼粉」,是用石花菜熬製的,一般多在夏天食用,像果凍一樣Q彈。

海涼粉

過去日子窮,過年的時候沒有豬蹄豬皮凍兒,魚凍兒也不是家家都喜歡的(成年到頭吃魚,早夠夠兒的了),家裡老人就會說「打點zǎ吧」,這個「zǎ」指的就是海涼粉,我懷疑應該寫作「鮓」,因為海涼粉看起來像鮮海蜇,而海蜇在古代叫作「鮓」。在肚子裡缺少油水的年代,「鮓」實在引不起人太大的興趣,不過應應景兒罷了。現在過年則不同了,大魚大肉吃膩了,如果用乾的石花菜熬製一鍋「鮓」,也是十分解膩開胃的。


部分圖片引自網絡,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