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報記者劉嫚:回顧司法改革軌跡,探路未來法治前行方向 | 2021記者看法院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8T13:03:55+00:00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可能是跑法院次數最多的人,走遍各地法院、聽過各類案件;

他們,和法院幹警一同戰鬥在第一線,將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一線牽;

他們,出門能扛「長槍短炮」,不是在採訪,就是在去採訪的路上;

他們,歸來筆走風雲,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者看法院」專題策劃重磅回歸!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合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近期陸續邀請日常採訪最高法的「跑口記者」講述2021年採訪報導人民法院工作的體會和感受,並與讀者一起重溫他們的代表作品。

想看到這些「跑口記者」的廬山真面目嗎?

想知道他們眼中的人民法院都是什麼樣嗎?

一起來圍觀!

這位記者是誰?

南方都市報記者 劉嫚

回顧司法改革軌跡,探路未來法治前行方向

2021年是我跑口最高法院的第5年,5年間,一項項司法改革鼎故革新,我見證著改革從頂層設計到啟動試點再到全面落地的過程,我關注改革背後的邏輯,也追問改革的痛點與難點。

「基本解決執行難」是近年來人民法院工作的關鍵詞,這一階段性目標實現後,人民法院向「切實解決執行難」邁進,杜絕超標查封,完善執行權制約,以期最大限度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針對損害司法公信的「訴訟主客場」等問題,四級法院審級職能定位改革試點工作啟動,讓公正體現在每一級法院、每一宗個案中。

信息技術對司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應用催生新的糾紛類型,在線訴訟規則發布,傳統的司法面貌也煥然一新。

對小區物業、App強制人臉識別說「不」,探索數據權益保護,推進反不正當競爭法司法解釋制定,新業態領域新增多道法治保障。

持心如衡,以理為平。法治,為社會立規,為公民權利撐腰,在回顧司法改革軌跡的同時,我們也試圖探路未來法治的前行方向。

代表作品

對話最高法副院長李少平:

將出台在線辦案規定,明確訴訟規則

信息技術對司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5G等應用也催生出許多新的糾紛類型。2017年8月至今,杭州、北京、廣州三家網際網路法院先後成立,探索全流程在線審理機制,實現了司法模式劃時代變革。

未來,網際網路司法在新技術應用上還將作出哪些探索?在線訴訟規則體系如何完善?全國「兩會」之際,南都記者就此採訪全國政協常委、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李少平表示,最高人民法院即將制定出台《關於人民法院在線辦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推動構建形成一整套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在線訴訟規則體系,為全國法院開展在線訴訟提供規則指引。

談網際網路法院

推動數據共享協同,保障數據安全

南都:網際網路法院被稱為網際網路司法的試驗田,三家法院探索了全流程在線審理機制,實現了司法模式劃時代變革,請問是如何做到的?

李少平:網際網路法院積極探索實施「網上案件網上審理」機制,實現案件起訴、調解、立案、審判、送達、執行等訴訟環節全部在線完成,開創了全流程網上辦案新模式。我們認真總結、大力推廣網際網路法院經驗,在廣大普通法院逐步推行在線訴訟。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加倒逼了人民法院加快推進在線辦理案件新模式,各地法院通過開展「雲審判」,有效滿足了疫情期間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網際網路法院在推進訴訟模式變革的同時,也積極探索推動了在線訴訟規則和訴訟制度的發展完善。2018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了網際網路法院審理案件若干問題的司法解釋,開創性地確立了在線訴訟相關程序規則。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最高人民法院專門印發了全國法院加強和規範在線訴訟的通知,進一步明確相關在線訴訟規則。

目前,最高人民法院即將制定出台《關於人民法院在線辦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推動構建形成一整套適應信息化時代的在線訴訟規則體系,為全國法院開展在線訴訟提供規則指引。

南都:三家網際網路法院是如何發揮司法裁判規則引領功能、提升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水平的?

李少平:依託集中管轄特定類型網際網路案件的制度優勢,三家網際網路法院審理了一大批具有填補空白、樹立規則、先導示範意義的網際網路案件,全面加強網絡權益司法保護,規範網絡新興產業發展,服務保障數字經濟,促進國際網絡空間治理。

例如,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全國首例大數據權屬案和首例公共數據不正當競爭案,合理劃定數據資源利用和個人信息保護邊界,推動公共數據在安全可控、保障隱私前提下最大程度開放共享;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全國首例「暗刷流量案」,旗幟鮮明反對「暗刷流量」交易行為,有力打擊網絡黑灰產業,維護社會公共利益;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網路遊戲著作權案」,探索完善智慧財產權新客體保護規則,認定採取掛機方式形成的遊戲整體畫面構成作品,應受著作權法保護。未來網際網路法院將繼續優化技術與司法的融合發展,主動求新求變,使更多前沿信息技術在司法領域落地見效。

南都:未來在網際網路司法新技術應用方面還將作出哪些探索?

李少平: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動5G、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前沿科技在網際網路法院先行先試,進一步發揮網際網路法院司法科技應用「試驗田」作用。探索建設智慧法院大腦,建立司法大數據中台,推動人工智慧等技術與司法審判融合對接,努力實現數據驅動和泛在服務,為群眾訴訟和審判執行提供智能精準服務。同時,我們還將研究制定技術應用規則,統一技術標準、優化平台功能、推動數據共享協同、保障數據安全,確保技術應用符合司法規律、符合程序要求、符合實踐需要。

談在線訴訟

適用在線訴訟應以當事人同意為前提

南都:當前,法院適用在線訴訟時當事人是否享有選擇權?

李少平:推進在線訴訟過程中,我們始終高度重視當事人程序權益的保障。2020年2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於新冠肺炎防控期間加強和規範在線訴訟規則的通知》(法〔2020〕49號)明確要求「各級人民法院推進在線訴訟,既要充分考慮案件類型、難易程度、輕重緩急等因素,又要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訴訟權益,尊重當事人對案件辦理模式的選擇權,全面告知在線訴訟的權利義務和法律後果。當事人不同意案件在線辦理,依法申請延期審理的,人民法院應當準許,不得強制適用在線訴訟。」

目前,我們正在制定的《關於人民法院在線辦理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進一步強調,適用在線訴訟應當以當事人同意為基本前提。特別是針對涉及未成年、老年人及殘障人士的案件,適用在線訴訟的標準更加嚴格,強化人民法院的提示說明義務和幫助引導,充分尊重特殊群體對訴訟方式的選擇權,提供全方位的司法便利。

南都:對於在線訴訟中電子證據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等問題,當前法院有哪些解決方法?

李少平:針對在線訴訟中電子證據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等問題。在技術層面,各地法院積極探索「區塊鏈+司法」模式,以大數據、雲存儲和區塊鏈技術為基礎,利用區塊鏈技術防偽造、防篡改的優勢,大幅提高電子證據的可信度和真實性。在制度層面,目前正在制定的在線訴訟司法解釋對在線訴訟中電子化證據的提交和審核作了系統規定,明確了提交方式和審核規則。同時對區塊鏈證據效力、審核認定規則、上鏈前數據的真實性審查等方面作出專門規定,從證據規則層面,進一步解決電子證據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問題。

談網絡空間治理

加大網絡侵害人格權行為規制力度

南都:當前,網絡侵犯公民信息權、自然人隱私權事件頻發,請問對此法院有哪些應對舉措?

李少平:我們對網際網路司法的定位,不僅是審判方式變革,也未止步於提高訴訟效率、提供便民利民服務,而是要通過網際網路審判確立和完善網際網路領域的裁判規則,促進網絡空間治理法治化。可以說,確立和完善裁判規則是網際網路司法的本質和硬核,是網際網路時代司法創新的最大價值所在。

針對你提到的涉及公民信息、個人隱私的網絡侵權行為,我們加大網絡侵害人格權行為規制力度。網際網路時代人格權具有集合性、擴展性特徵以及侵犯人格權方式和後果線上線下並行的特點,人民法院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加大對公民網絡肖像權、名譽權等人格權保護力度。如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教科書式名譽侵權案」、北京二中院審理的「負面新聞報導肖像權案」、上海二中院審理的「騷擾電話標註案」。

同時,我們大力維護個人數據信息安全,通過司法裁判明確用戶個人數據信息商業使用規則和邊界,如杭州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芝麻信用隱私權案」、北京一中院審理的「去哪兒個人信息泄露案」、南京中院審理的「百度瀏覽隱私權案」、湖北宜昌法院審理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案等等,人民法院通過公正審理該類案件,有效督促網際網路企業收集使用數據時合法合規,加大了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力度。

南都:在打擊網絡黑灰產,提升網絡空間治理水平上,法院具體有哪些經驗做法?

李少平:針對網絡黑灰產,人民法院堅持「重拳出擊」,積極通過司法裁判明確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法律邊界,比如北京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暗刷流量案」、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審理的「網絡傳銷行政複議案」、深圳中院審理的「大數據盜用不正當競爭案」等,通過案件的公正審理,加強了對網絡黑灰產業的打擊懲治力度,有效淨化了網際網路產業市場環境,促進了網際網路經濟健康有序發展。

最高法回應濫用人臉識別技術:

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

7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發布會,發布《關於審理使用人臉識別技術處理個人信息相關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楊萬明表示,商家濫用人臉識別技術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侵害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

在為社會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人臉識別技術所帶來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也日益凸顯。一些經營者濫用人臉識別技術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事件頻發,引發社會公眾的普遍關注和擔憂。

楊萬明舉例稱,有些知名門店使用「無感式」人臉識別技術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採集消費者人臉信息,分析消費者的性別、年齡、心情等,進而採取不同營銷策略。又如,有些物業服務企業強制將人臉識別作為業主出入小區或者單元門的唯一驗證方式,要求業主錄入人臉並綁定相關個人信息,未經識別的業主不得進入小區。再如,部分線上平台或者應用軟體強制索取用戶的人臉信息,還有的賣家在社交平台和網站公開售賣人臉識別視頻、買賣人臉信息等。

楊萬明介紹,因人臉信息等身份信息泄露導致「被貸款」「被詐騙」和隱私權、名譽權被侵害等問題也多有發生。甚至還有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非法獲取的身份證照片等個人信息製作成動態視頻,破解人臉識別驗證程序,實施竊取財產、虛開增值稅普通發票等犯罪行為。

「上述行為嚴重損害自然人的人格權益,侵害其人身、財產等合法權益,破壞社會秩序,亟待進行規制。」楊萬明稱。

審級制度改革將啟:

打破訴訟主客場,最高法院審標誌性案件

劉貴祥:

探索失信名單分級管理,懲戒分級分類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

編輯:李高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