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雞白斬雞海南雞飯是同一隻雞嗎?

fans news 發佈 2022-01-26T05:33:54+00:00

「肥雞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煮時不可多。

「肥雞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

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

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

煮時不可多。」

- - - - - - - -

中國人在吃的方面都講究既要滿足口腹之慾,又要討個彩頭,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肉質鮮嫩、烹飪方式又很多樣,眾多雞的菜餚中,清代美食家袁枚將「白切雞」列為眾雞菜餚之首:「肥雞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於下鄉村、入旅店,烹飪不及之時,最為省便。煮時不可多。」

年關將至,每逢春節必吃雞的日子又來了,除了在四川以辣澆汁為主的白切雞,一路向南,看似相近上海、廣東白切雞有什麼不同?海南雞飯究竟是哪裡的代表?跟隨一隻白切雞的旅程,看看各地餐桌如何呈上這道簡潔而又細緻的經典菜餚。

- - - - - - - -

吳語裡,「切」同「吃」,所以在江浙滬地區,白切雞容易被誤讀為「白吃雞」,故以吳語裡也常用的「斬」字稱之,而後江浙館子的菜譜上,都以「上海白斬雞」為標榜。

高端的食材的確只需要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少些香料講究,滬式的白切雞選用浦東三黃雞來做,只用下了蔥姜,過白水煮熟,區別於其他地區的自然冷卻,這裡的最後一步是過冰水浸激,收縮的瞬間鎖住水分,自然鮮嫩。正如生在上海的沈嘉祿所說:「真正做得好的白斬雞都是有咬勁的,肉里廂纖維長,但不會塞牙縫。一口吃下去,香味道好像在嘴巴里噴出來。」

如果再加上一步浸泡糟鹵,就成為浙江傳統的糟雞,帶著釀造黃酒後的酒香,甜鹹兼具,更是醉人。

小紹興(雲南南路店)

📍上海雲南南路75號(近寧海東路)

從雞粥攤子變為「說起白斬雞,要數小紹興」的口頭禪,作為老字號的小紹興依舊保存著過去的實力。端上雞肉前師傅再刷上一層麻油,蘸上醬汁便是下飯神器。除了白斬雞,現在還開放了「小鳳餅」專櫃,鹹甜椒鹽的味道有了雞油的加入更加醇香光澤。

振鼎雞(福州路店)

📍上海福州路440號

採購年貨時,仿佛正巧就能拐進這家上海老牌子吃白斬雞、喝雞粥,走進店裡,熟悉的裝修和價格讓人仍舊能回想起十幾年的記憶,在依舊寒冷的時節,再點碗雞汁拌麵、雞鴨血湯,清淡暖胃的美食最有治癒力。

雞在「無雞不成宴」的廣東應該算成主食,民國時期的美食家張亦庵曾在《談雞》中盛讚道:「大概是因為土地的關係,氣候較熱的地方,土壤中的蟲類較為豐富,雞得大量的蟲類作飼料,營養自然較為充足,味道也自然較為鮮美。」

不過,不是每一隻雞都能成為一隻白切雞,原汁原味下,雞肉本身的質量就是最重要的指標,湛江和清遠能在白切雞的頂峰平分秋色,也離不開對雞本身的選擇。最常見的是清遠麻雞,還有惠州的鬍鬚雞、肇慶的杏花雞都適合做白切雞,全國27種地方名雞,這裡已經占了三種。緩慢生長的雞,直到體內的胺基酸物質積累完備才搬上市場,只需一把鹽,也能烹得又甜又韌,「好有雞味」。

「白切雞絕對不能全熟,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紅色,才算合格。」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廣式白切雞,在全國白切雞的譜系裡,屬於做工最複雜且講究的類型。白滷水里加了雞骨、豬脊骨、干沙姜、甘草、桂皮等香料一起煲制而成的老湯,是每家雞鋪的不傳之秘。選用皮薄肉嫩的清遠雞,一隻雞,兩煲水,一爐小火,在將沸未沸的蝦眼水裡七上八下,關火浸泡,再撈出投入冷雞湯中「過冷河水」,便得了雞肉的玻璃皮、蔗渣骨和皮肉間那層令人慾罷不能的啫喱凍。

對於蘸碟的選擇,廣東人也為白切雞盡心做好了選擇,最經典的必是姜蒜蓉麻油碟,或用紅蔥頭加生抽勾成蔥油碟,小眾的有小蜆子加芥末製成的蜆芥碟。還有大排檔流行的沙姜碟,將沙姜弄碎,和蒜蓉混合,再用熱油一嗆,便是街頭最火熱的味道。

廣東傳統的祭拜活動,貢品里必有白切雞。開年第一日,家家戶戶宰雞燒香,或以紅紙剪雞作為窗貼「年紅」,祈禱家運興盛,在雞頸後夾著一片雞血,放置祠堂,或是被人們挑著扁擔從這個山頭移到另一個山頭,待到祭拜活動結束,再擺回宴席中供族人分享。

文記壹心雞

📍廣州寶華路旋源橋10號

街頭小巷裡總是藏著城市裡煙火氣的一面,據說是以前清平飯店的師傅出來後,想一心一意做好雞所以取的這個名字。爽滑的肌肉鮮甜可口,汁水和姜油的香氣在口中漫溢,平衡油膩和清淡。

同記雞粥粉麵店

📍廣州長壽東路福廣里3號

這是一家上榜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廳的平民價40年老店。雞香不怕巷子深,店面是具有嶺南特色的西關老屋改造成的餐廳,布置還和以前一樣,有著老廣州的韻味。除了白切雞,還可以嘗試干炒齋河、滑雞粥,味道冇得頂。

再向南,與廣東一水之隔的海南,也有白切雞大同小異的足跡。在白切技藝下,強調選用雞的品種得是文昌雞,舊時有文昌雞吃榕樹籽而肥的說法,如今一隻好雞也得追求滿足是本地的「走地雞」,再轉由籠養育肥一月,每天餵食由米飯、谷糠、紅薯葉、椰蓉等熟料調配而成的飼料的條件。

大多數時間,白切雞在這裡是和雞飯一起出現的。自清代開始,民間便會用雞湯和雞油煮飯糰(海南人叫「飯珍」,寓意團團圓圓),然後就著白切雞吃,算是海南雞飯的雛形。不過,這道冠以「海南」之名的飯桌常客,隨著海南華僑移民至東南亞才更加發揚光大。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正像中國有「八大菜系」,新馬華人飲食按照烹飪傳統的來源地域也可劃分為「六大菜系」,包括閩南菜、福州菜、潮州菜、廣東菜、客家菜和海南菜。其中,新馬海南傳統四大名菜之首便是海南雞飯(其他三大名菜為加積鴨、東山羊和樂蟹)。

臨近新年時,海南人會準備本地文昌雞和捏成團的雞飯祭拜祖先,隨著上世紀下南洋的浪潮,幾塊白切雞,一碗米飯,是祈福祭祖的傳統延續,也是許多海南華僑在異國土地紮根生長的開端。

有關第一個在新加坡做雞飯的人,有很多種說法。有說是一名叫王義元的小販,上世紀30年代末沿街兜售雞飯,後至咖啡店固定攤售,新中國成立後,改名「王共產雞飯」;蔡瀾則將頭功歸給了瑞記老闆莫履瑞。不過,用生活風味所維繫著的家鄉記憶的情感,大抵都是一樣的。

在這裡改良後的白切雞自然加入了南洋風情。雞油、生薑、紅蔥、香茅連同生米一同翻炒,加入清香的斑斕葉,整顆帶皮的蒜頭,小火慢煮至米粒吸收飽滿的雞湯,散而不黏,粒粒分明的米飯捏成團,還留著祈福祭祖的傳統習慣,等待的同時,燙雞的帷幕也依然拉開。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

來自海南文昌祖輩的手藝為他鄉留住了胃的記憶,擦過鹽的整雞在微滾的雞湯里反覆浸燙,熟悉這一上一下的老師傅會根據雞肉的重量調整燙雞的次數。關上火,讓整雞在雞湯里繼續燜至八成熟,自然冷卻後,表皮柔軟,肉質肥美,皮與肉間正應了蔡瀾所說,「懂得吃雞的人,最享受那層皮。所謂的雞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間有一層啫喱狀的膠汁最上乘。吃雞的皮,吸雞骨中的髓,大樂也。」

配上的蘸料里,黑豉油、辣椒醬和蔥姜蒜不可少。研碎生薑,淋上滾燙的芝麻油和雞油,再來一碟古來椒搭配朝天椒攪碎,滴上酸柑汁,與雞湯沖調,酸鮮咸一應俱全,辛辣與芳香四溢,有椰糖成分的黑豉油質地濃稠,入口帶甜,濃郁辛辣的多重口感交織在一起。

在南洋人心中,海南雞飯一口下肚,熨帖胃裡,熱帶風味與家鄉記憶的結合,最是能凝聚親情,勾連過往。

沿江海南雞飯·中華老字號

📍三亞市街道新風街261號藍海華庭購物廣場3層

這家開了85年的老店的確可以冠上中華老字號的名號,不僅是海南雞飯,椰子雞、糟粕醋火鍋等本地菜都能一次性吃到。這裡的海南雞飯6塊一碗,雞汁濃郁的同時飯粒顆顆分明,油香十足,人人都能化身為乾飯人。

茶與海南雞飯

📍三亞市吉陽區博後北路小康廣場1號

這家店「意外地」不那麼像印象里充滿煙火氣息的老店,反而是新中式的裝修風格給人簡單禪意的舒適感,店主是本地人,想把海南雞飯在新加坡的名氣帶回海南本地。對於外地遊客來說,按套售賣的雞飯的確省力不少。

策劃 / 悅游編輯部

編輯 / 🐎🐎

版式設計 / Frankie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