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團圓圓話湯圓

唐詩宋詞古詩詞 發佈 2022-02-15T00:52:26+00:00

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母親總要和上細細軟軟的糯米麵,再用黑芝麻、紅棗泥、白砂糖、豬油等調製成餡,她包出一大籮筐圓潤白亮的湯圓,一個個放進熱氣繚繞的鍋里,沉沉浮浮滾上幾滾,再盛進藍花海碗裡。

小時候,每到正月十五,母親總要和上細細軟軟的糯米麵,再用黑芝麻、紅棗泥、白砂糖、豬油等調製成餡,她包出一大籮筐圓潤白亮的湯圓,一個個放進熱氣繚繞的鍋里,沉沉浮浮滾上幾滾,再盛進藍花海碗裡。


看上一眼白白亮亮、團團圓圓的湯圓,我們早已唾涎漫溢,伸筷夾來一個,唏唏噓噓咬上一口,軟軟的糯糯的,香香的甜甜的,母親的湯圓最好吃!我們邊吃邊跟著母親唱童謠:「正月十五月兒圓,全家團坐吃湯圓。你一碗、我一碗,吃了湯圓心裡甜,吃了湯圓事事圓......」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鬧元宵的必備節目是家家戶戶吃湯圓,寓意闔家團圓、諸事圓滿。湯圓亦稱元宵,別名湯糰、圓子、水圓、浮圓子、乳糖元子等。


元宵節吃湯圓始自宋代,北宋末詞人陳達叟著有一部《本心齋蔬食譜》,其中記有稱作「水團」的小吃,為「秫粉包糖」「香湯浴之」而成。並作《水團十六字贊》云:「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說出了其用料、形狀、水煮和味道,即為湯圓的雛形。



不過,當時的湯圓物以稀為貴,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上這種「珍品」。南宋詞人姜夔在《觀燈口號》中云: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也就是湯圓,需要和花燈一樣,花費不少金錢才能買來。他還寫有一首《詩曰》: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這首淺顯直白的詩除了描述元宵節的熱鬧氣氛,還寫出了風雨夜賣元宵人的辛苦,從中也可以看出,元宵這種珍貴小吃並非尋常人家可食,賣元宵只是窮苦人家謀生的一種手段。



最早專寫湯圓的詩歌,應該是南宋文學家周必大。他寫有一首《元宵煮浮圓子》,題目還有「前輩似未嘗賦此坐間成四韻」之語,看來詩人也自以為前人未有寫「浮圓子」詩的。詩曰:


今夕知何夕,團圓事事同。

湯官尋舊味,灶婢詫新功。

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

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詩中明確說明,元宵節吃這種特色美食湯圓,是沿襲而來的風俗,表達了人們對團圓、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盼。接著寫出了詩人和家人貪戀這種美食,家中婢女燒火煮湯圓的情景。

南宋歷仕三朝、為岳飛冤案平反的史浩也寫過兩首詠贊湯圓的詞,更為生動形象。其一為《人月圓·詠圓子》,詞曰:


驕雲不向天邊聚,密雪自飛空。

佳人縴手,霎時造化,珠走盤中。

六街燈市,爭圓斗小,玉碗頻供。

香浮蘭麝,寒消齒頰,粉臉生紅。


該詞不僅描寫了佳人包湯圓、滾圓子的過程,還寫出了在燈市上吆賣湯圓以及湯圓的形狀,最美的是賣湯圓的小姑娘那種「粉臉生紅」的俏模樣。其二是《粉蝶兒·詠圓子》,詞云:


玉屑輕盈,鮫綃霎時鋪遍。

看仙娥、騁些神變。

咄嗟間,如撒下、真珠一串。

火方然,湯初滾、盡浮鍋面。

歌樓酒墟,今宵任伊索喚。

那佳人、怎生得見。

更添糖,拚折本、供他幾碗。

浪兒門,得我這些方便。


上片寫的是賣湯圓的小姑娘冒雪煮湯圓的情景,下片是寫女孩為客人送湯圓的場面,湯圓甜軟熱切,贏得客人誇讚,女孩兒心下高興,連連道謝。



南宋流寓金陵的王千秋有感於江南一帶的元宵節風俗,寫下了《鷓鴣天·其一圓子》:


翠勺銀鍋饗夜遊。萬燈初上月當樓。

溶溶琥珀流匙滑,璨璨蠙珠著面浮。

香入手,暖生甌。依然京國舊風流。

翠娥且放杯行緩,甘味雖濃欲少留。


雖然是歌舞昇平、杯盤交錯的景象,人們賞花燈、品元宵,可這「京國舊風流」畢竟正逢風雨飄搖的亂世,「甘味雖濃」還是少些醉生夢死吧。


南宋女詞人朱淑貞是有個性、有勇氣的才女,她筆下的「圓子」別有一種滋味在心頭,


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

縱有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

——《圓子》


詩人以「圓子」自喻,抒發對包辦婚姻的不滿,表達對庸俗不堪的夫君的幽怨。這與她的另一首《愁懷》,有異曲同工之妙:


鷗鷺鴛鴦作一池,須知羽翼不相宜。

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似休生連理枝。


到了清代,湯圓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元宵節食湯圓的習俗普遍起來,花色品種也豐富起來,且有的地方還形成了品牌。清代浙派代表詩人符曾作有一首《上元竹枝詞》,詩云: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詩中的湯圓餡料有桂花有核桃,用的是江浙一帶上等的江米,而且「馬家湯圓」最負盛名,賣得最好,不由讓詩人給做了一次推銷廣告。



元宵和湯圓大致類似,不過明代之後北人稱為「元宵」,南方叫做「湯圓」「湯糰」。說起來還有一則關於元宵改叫湯圓的故事。據說袁世凱做了大總統之後心有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時值元宵之夜,他的姨太太嚷著要吃元宵,袁世凱聽後大怒,甩手賞了姨太太一個耳光。原來「元宵」與「袁消」諧音,犯了袁世凱的大忌。自此,民間不再說「元宵」,而改稱「湯圓」了。後人據此寫了一首打油詩加以嘲笑,詩曰:


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

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而今,不論東西南北中,湯圓的花色品種越來越繁多,製作風味也越來越豐富,除去我們熟悉的芝麻湯圓、花生湯圓、桂花湯圓,甜的香的鹹的淡的,還有什麼貴州興義雞肉湯圓、江蘇蘇州五色湯圓、常州酒釀湯圓、浙江寧波豬油湯圓、潮汕四式湯圓、四川彭水心肺湯圓、雲南鎮雄三角湯圓,等等,可謂林林總總,五花八門。


湯圓不論何種風格,何種口味,都一樣圓一樣甜。小小湯圓傳了千年,說不盡的故事,數不盡的詩篇,而人們盼團圓、祈美滿、享幸福的心願,卻永遠不變!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