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這碗醃篤鮮鮮鮮,蘇州人的眉毛要保不住了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發佈 2022-03-25T05:13:00+00:00

鹹肉加春筍,是什麼神仙味道!此時春光,蘇州人的餐桌變得格外「固執」,他們說,沒有醃篤鮮的春天,是不完整的春天。等了一年,醃篤鮮終於可以「篤」起來了。攝影/只取一瓢.dfic,圖/圖蟲·創意儘管春時野菜鮮靈得素淨,塘鱧魚鮮嫩得濃郁,但蘇州人心目中的「春鮮第一味」,始終是醃篤鮮。


鹹肉加春筍,是什麼神仙味道!



此時春光,蘇州人的餐桌變得格外「固執」,他們說,沒有醃篤鮮的春天,是不完整的春天。


等了一年,醃篤鮮終於可以「篤」起來了。

攝影/只取一瓢.dfic,圖/圖蟲·創意


儘管春時野菜鮮靈得素淨,塘鱧魚鮮嫩得濃郁,但蘇州人心目中的「春鮮第一味」,始終是醃篤鮮。


杭州人管它叫「咸篤鮮」, 揚州人叫「醃燉鮮」,在江南各地,它還有個「一啜鮮」的別名。它鮮得最是一言難盡,鮮得最有說頭。


臨安天目山雷筍,做醃篤鮮最好不過。

點擊圖片即可購買

攝影/朱夢菲


它有冬的遺存,又有春的生發——


冬天的濕冷氣賜予的鹹肉風味,與春天土裡孕育的春筍碰撞,在湯湯水水中「篤」出韻味悠長的江南味道。春筍的鮮是時令的饋贈,鹹肉的鮮而不濁是時間的深藏。


何止蘇州,醃篤鮮是春時江浙人都心心念的味道。

圖/視覺中國


鹹肉?臘肉?火腿?但誰也不知道它的正宗食材搭配是啥;本幫菜?寧波菜?徽菜?誰也不清楚它的老家究竟在哪。一個名字,牽引出眾多無解懸念,幾例食材,拼湊出一派氤氳江南。


小火慢篤,砂鍋永遠是醃篤鮮的標配。

圖/b站柴犬老丸子


無論如何,這道「來路不明」的湯菜,已是三月的蘇州,乃至整個江浙滬區不可缺少的當家之菜。




01 醃篤鮮鮮鮮鮮

它為什麼這麼「鮮」?



出了江浙滬,醃篤鮮這菜名往往令人十分茫然。其實這道菜的命名,完全類似於東北菜里的「豬肉燉粉條」,是將食材和烹飪方法濃縮於菜名的聰明辦法。說得直白點,醃篤鮮其實就是鹹肉鮮肉燉春筍。


鹹肉鮮肉春筍,再加份百葉結,鮮掉眉毛啦。

圖/視覺中國


「醃」字,點明了這道的主角兒有鹹肉的肉身。


鹽不僅能保存食物,還能為其注入新的靈魂。經鹽醃製的鹹肉,不只是肉中味道的咸化,更是在時間的酵化中發生風味的升華。這種歷經冬春的鮮化,是陳物新生的傳奇。


少了鹹肉,醃篤鮮的味道缺三分之一。

圖/視覺中國


「篤」字,則暗示了這道菜的節奏和火候——絕不可烈火烹煮,也不同於廣東老火例湯的一鍋慢燉,醃篤鮮是有層次地「篤」。灶上砂鍋中,湯水輕沸時緩緩地篤篤發聲,如春風輕微,也如春雨潤物一般。


感覺已經聽到了「篤篤篤篤」的聲音。

圖/b站柴犬老丸子


醃篤鮮本有食材的天作之合,所以並不需要過多計巧的算計,惟需有耐心地細火慢篤,讓食材的味道互相滲透,並成就湯的遞進的味覺體驗。


「鮮」字,標註了這道菜的靈魂——春筍,也更直白無誤地道出了這道菜是以鮮為主調。


蘇州人家醃篤鮮的尋常做法,是提前把鹹肉和新鮮的豬排骨在清水下砂鍋,大火燒開後速轉小火慢燉一個小時,再把新出土的、「內實無節,肉白」的春筍切成滾刀狀,下沸水焯後撈起。


有疫情出不去?何不自己做碗醃篤鮮嘗嘗。

點擊圖片,醃篤鮮的食材都備好啦!

攝影/Hui生活,圖/圖蟲·創意


再將筍肉與已燉煮入味的肉湯在文火中同「篤」,二十分鐘後可加百葉結、萵苣等食材,等湯汁白濃,這道菜就算大功告成。


玉白的,翠綠的萵苣,層次分明白紅雜間的鹹肉同陳於一鍋,這是初看起來的視覺美感。若舉箸試嘗,肉早已化得軟糯,輕輕一抿,原本的肥膩半分也無。有和風細雨潤養的筍自帶春鮮,也有鹽化浸養後的鹹肉煥發後的咸鮮,還有骨子裡飽含胺基酸的豆鮮,這三種不同的鮮,天衣無縫地溶於一道菜中。


先吃筍,再喝湯,每一口都鮮得緊呢。

攝影/拍拍姐艾米塗,圖/圖蟲·創意


來年冬天的鹹肉,配上當季鮮嫩的春筍,有人打趣說,要是在夏天吃,這道菜還能叫「夏冬春」。既是四季滋味的交匯,更是跨越時間的巧思,還有萬物接續、自然和諧的樸素哲學。沒想到吧,簡單質樸的一道菜,竟然融著這麼多細緻文化。




02 醃篤鮮,到底有多「江南」?



醃篤鮮自然不是獨獨蘇州人愛吃。它生於江南,堪稱最「江南」的湯菜。且不說「篤」字就是江南本地方言,醃篤鮮的食材種種都是江南風味。


醃篤鮮的食材,個個很「江南」。

攝影/老路上來,圖/圖蟲·創意


這裡水網遍布,氣候濕潤,肉類不好保存,一到冬至前後,江南人家家醃鹹豬肉,一直到來年開春。沒有這冬天的鹹肉,醃篤鮮的風味會缺少三分之一。準確來說,醃篤鮮並不全然是春天的味道,而是江南冬春風味的交融


春筍,是春天賜予江南的珍貴風物。中國最好的竹種集中在長江流域附近,長江中下游遍地「筍痴」,更以江南為甚。


一到春天,江南遍地都是筍的鮮味。

攝影/朱夢菲


太湖沿岸的湖州,宜興,常州,都出好筍。蘇州曾有種香筍,清代的江南才子沈潮初在其《憶江南》中曾賦詩:「香筍出陽山。縴手剝來渾似玉,銀刀劈處氣如蘭,鮮嫩砌瓷盤。」


關於筍的吃法,也早已被歷代的江南老饕說盡。清代的錢塘人袁枚在《隨園食單》記有「筍煨火肉」,也許就是今天醃篤鮮的最初形態,只不過當時用的是冬筍火腿。今天的江南人家廚下,更有「油燜」「肉炒」「紅糟燜」「雪菜拌食」等諸多與筍有關的菜譜。


重油、重糖的油燜春筍,也是江南名菜。

攝影/朱夢菲


至於筍與豬肉的搭配,也是江南特色。金華蘭溪人李漁說春筍「素宜白水,葷用肥豬」。素的春筍與葷的豬肉搭配是天作之合,春物的清鮮和醃物的醇鮮各得其妙。醃篤鮮,正是如李漁所總結「葷用肥豬」的吃法。


肥肉在慢篤中也膩意全無。

攝影/fxy1223,圖/圖蟲·創意


醃篤鮮雖然很「江南」,然而在江南內部,做法的變數也有很多。


醃肉可以是咸五花、鹹豬爪、咸蹄髈,甚至金華火腿;鮮肉可以是鮮五花、鮮蹄髈、鮮排骨等等;還有人會用新鮮的花鰱頭加點咸青魚或者咸青魚頭,再加筍,燒成魚醃篤鮮。


魚醃篤鮮,大鰱魚頭更是「鮮上加鮮」。

攝影/藍太陽TNT,圖/圖蟲·創意


至於筍,兼容度就更高了,春筍、冬筍皆可入湯,萵筍也是不錯的選擇,汪曾祺老先生則欣賞乾癟之美的扁尖筍


講究的上海人貢獻了醃篤鮮的滬上「精裝版」配方:用老母雞吊湯。如果母雞是煲湯用的「走地雞」,那是最好不過。用雞湯打底, 「靈咯,鮮得眉毛都掉下來了」。


用老母雞吊湯,醃篤鮮的滬上「精裝版」。

攝影/咪嚕是只貓,圖/圖蟲·創意


不溫不火的微火篤出來的菜,正與江南人婉約的行事風格不謀而合。可以說正是這方物豐土饒的水土滋養出「江南格調」,也可說正是淡逸不躁的江南人用心篤出的食物,才可以味美滋鮮。




03 醃篤鮮的老家,到底在哪?



醃篤鮮是屬於江南的,但是具體出自哪裡,看似一樁無解的公案。


蘇南、浙北、皖南,醃篤鮮的老家到底在哪?

攝影/Hui生活,圖/視覺中國


很多人都以為醃篤鮮是本幫菜。沒錯,醃篤鮮在上海發揚光大,為全國人所熟知。如今,幾乎所有的本幫菜館都能找到它的身影。


如果說醃篤鮮發源於上海,估計很多考據者不同意。很多人認為,醃篤鮮起源於皖南的徽州。徽州本地也有道名菜「鹹肉燉春筍」,鹹肉與春筍同燉,奢侈些加豬骨高湯,平常些就加清水,小火慢燉便是。


徽菜里的鹹肉燉春筍,大概是醃篤鮮的「前世」。

攝影/映像視覺,圖/圖蟲·創意


而醃篤鮮從徽州傳入上海,則與上海的發展以及徽商、徽廚的發跡相關。


清末民初,上海的鹽業、錢莊、典當、茶葉、紡織等業,不少安徽人占據重要位置,有「無徽不成商」的說法,於是也帶動了徽菜的發展。皖南人在上海的徽菜館鼎盛時期有數百家,占當時上海餐館的一半以上


五花八門的徽菜,是本幫菜的源頭之一。

圖/網絡


醃篤鮮起源於徽州的說法,雖然獲得多數認同。但這個名字是怎麼出現的,又是眾說紛紜,「篤」字考究起來,其實是浙江寧波的方言和做法。徽州和寧波風味,就這樣在上海融合於一道菜身上。


一道菜,融合了江南眾多菜系。

攝影/牛謬謬,圖/圖蟲·創意


詼諧地說,本幫菜其實就是混幫菜,汲取了江南各地菜式叫法與風格。醃篤鮮,正是江南菜系交流融合的縮影。


如今,醃篤鮮不斷被「二次創作」——包進了青團,裹進了月餅。鮮鹹的口味從不拒人,所以在一眾奇奇怪怪的口味里脫穎而出,成為常規款暢銷下去。


上海人排長隊搶購的醃篤鮮青團和月餅。

圖/視覺中國


無他,醃篤鮮就是最江南的味道,是濕濕的空氣里,最慰藉胃與心的味道。


演員黃磊曾說,醃篤鮮里的鹹肉好比父親, 閱歷豐富,成熟且老練;鮮肉和鮮筍就好比孩子,年幼、鮮嫩、柔軟。而那一個「篤」 字,就像父親長久以來對孩子的陪伴,不熱烈也不聲張,溫和持續,篤定一生


最好吃的醃篤鮮,永遠是下雨天家裡做的那一碗。

圖/視覺中國


只有深情的,才會耐心地「篤」出這種有人情味兒的家常味道。


文 | 同塵 、李亦

文字編輯 | 李亦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文章頭圖 | 視覺中國

封圖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