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中藥太便宜,無人問津,功效卻如此強大

醫承有道 發佈 2022-04-19T21:17:57.676917+00:00

竹瀝是竹子的汁液。製作方法是:取鮮竹杆,截成30~50厘米長,把兩端的竹節砍去,然後劈開,架起來,用火燒烤竹竿的中間部位,此時,竹子的兩端即有液汁流出,這個汁液,就是竹瀝。中醫認為,竹瀝性味甘寒,歸心、肺、胃經,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

竹瀝是竹子的汁液。製作方法是:取鮮竹杆,截成30~50厘米長,把兩端的竹節砍去,然後劈開,架起來,用火燒烤竹竿的中間部位,此時,竹子的兩端即有液汁流出,這個汁液,就是竹瀝。

中醫認為,竹瀝性味甘寒,歸心、肺、胃經,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潤燥、定驚之效。主治痰熱咳嗽,痰黃粘稠;亦可用於痰熱蒙蔽清竅;痰熱中風,舌強偏癱;小兒驚風,四肢抽搐,常配清熱化痰,息風定驚藥使用。

《本草衍義》曰,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抽搐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醒,為痰家之聖劑也。

《丹溪心法》中描述:竹瀝能滑痰。痰在膈間,使人顛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我們思考一下,凡植物之漿液,汁水,其性多粘稠,性滑利者少,竹瀝何以能滑痰?

竹瀝的性味歸經

【性味】甘苦,寒。

①《別錄》:"大寒。"

②《綱目》:"甘,大寒,無毒。"

③《藥品化義》:"味甘淡,性涼。"

④《本草從新》:"甘苦,寒,滑。"


【歸經】入心、胃經,

①《藥品化義》:"入肺、胃二經。"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肺三經。"


【功效作用】

1.清熱化痰:

①用於邪熱壅肺,症見咳嗽氣息粗促,喉中痰盛,量多質黏稠,色黃難吐出,胸脅脹滿,身熱口乾,可與黃芩、蘆根、瓜蔞、桔梗、連翹、薏苡仁等同用,以潤肺止嗽、清熱祛痰。

②用於發熱煩渴,多為病後餘熱不盡、口乾、煩渴,可與石膏、知母、地骨皮、麥冬等滋陰潤肺藥同用。

2.鎮驚開竅:用於中風痰迷,可以本品配生薑汁同飲,以滋陰清熱化痰,痰熱去則氣道通利、經脈流轉諸證除矣。

【鑑別應用】

1.竹瀝與天竺黃:兩者功能相似,皆豁痰開竅,痰熱壅肺及中風痰壅均可應用。然竹瀝性速,直達經絡,且寒滑之性甚強,功專豁痰利竅,痰熱喘促昏迷及中風痰壅者多用之;天竺黃性緩,沛心解熱,更有定驚安神之妙,故小兒驚風天吊、夜啼不眠及傷風痰閉、發熱喘促者多用之。

2.竹瀝與生薑汁:二藥擅長消痰,臨床治療熱痰壅肺、中風痰壅及痰熱癲狂之證,常相須用,朱丹溪有「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之說。然竹瀝大寒而滑利,只宜熱痰,且傷胃滑腸;生薑汁溫中,胃虛不食及寒飲嘔噦常用之,寒痰濕痰之證又甚合宜,此不可不辨。


竹瀝的配伍應用

竹瀝配生薑汁:竹瀝性寒滑利,宜於痰熱之證,能清心、肺、胃三經之火而滌痰利竅,定驚通絡,單用即能取效。但竹瀝亦有傷胃滑腸之弊。臨床常和生薑汁相須為用。生薑汁能消痰利竅,《丹溪心法》謂:「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生薑汁溫中益胃之功亦可減竹瀝寒胃滑腸之弊。

竹瀝配半夏:半夏能燥濕化痰,竹瀝能清熱滑痰,可用於肺熱痰壅、熱痰黏稠之證;竹瀝能轉半夏溫熱之性而為寒涼,而半夏可減弱竹瀝寒涼之性,對寒熱錯雜之咳嗽、痰滯諸證,均可應用。

竹瀝配瓜蔞:瓜萎清肺化痰,利氣寬胸,竹瀝能清熱化痰,配伍可清肺除熱、化痰止咳。

配肉桂、附子:附子、肉桂,皆為辛熱之品,具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溫通經脈之效,用治陽虛之危重證,能溫一身之陽,且善溫脾陽;竹瀝功專清熱化痰,視寒痰濕痰為禁忌。但三藥合用,以其桂、附之辛熱之性,可轉竹瀝之禁忌為適宜。

配膽南星:膽南星有清熱化痰、熄風定驚之效,適用於痰熱驚風抽搐及中風、癲狂諸證;二藥配伍,可用治痰涎壅盛、上蒙清竅致卒然昏倒、人事不省證。


竹瀝附方

治中風口噤不知人:淡竹瀝一升服。(《千金方》)

治風痱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不能言:竹瀝二升,生葛汁一升,生薑汁三合。上三味相和溫暖,分三服,平旦、日晡、夜各一服。(《千金方》竹瀝湯)

治卒消渴,小便多:作竹瀝恣飲數日愈。(《肘後方》)

治產後身或強直,口噤面青,手足強反張:飲竹瀝一、二升。(《梅師集驗方》)

主妊娠恆若煩悶,此名子煩:茯苓三兩,竹瀝一升,水四升,合竹瀝煎取二升,分三服,不差重作,亦時時服竹瀝。(《梅師集驗方》竹瀝湯)

治小兒驚風天吊,四肢抽搐:竹瀝一盞,加生薑汁三匙,膽星末五分,牛黃二厘調服。(《全幼心鑒》)

治小兒口噤,體熱:用竹瀝二合,暖之,分三、四服。(《兵部手集方》)

治乙腦、流腦高熱,嘔吐:竹瀝代茶飲。(江西《中草藥學》)

治金瘡中風,口噤欲死:竹瀝半大升,微微暖服之。(《廣利方》)

治小兒大人咳逆短氣,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膿涕粘:淡竹瀝一合服之,日三、五服,大人一升。(《兵部手集方》)

治小兒吻瘡:竹瀝和黃連、黃檗、黃丹,敷之。(《全幼心鑒》)

治小兒赤目:淡竹瀝點之,或入人乳。(《古今錄驗方》)

治小兒重舌:竹瀝漬黃檗,時時點之。(《簡便單方》)

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牙車急舌不得轉:竹瀝一升,獨活二兩,生地黃汁一升。三物合煮,取一升,頃服之。(《醫心方》引僧深方)

治傷寒失音不語:竹瀝、梨汁、荊瀝各二合,陳醬汁半合。上四味,攪令勻,以綿濾過,分溫四服,空心日晚各一服。(《聖濟總錄》二瀝湯)

治霍亂狂悶煩渴,吐瀉無度,氣欲絕者:淡竹瀝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盞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勻頓服之。(《聖濟總錄》竹瀝飲)

治妊娠中風痙,口噤煩悶:竹瀝五合,人乳二合,陳醬油(汁)半兩(合)。上件藥相和,分溫二服,拗開口灌之。(《聖惠方》竹瀝飲子)

治肺癰:竹瀝60g,分3次,溫開水沖服。(《安徽中草藥》)

治小兒狂語,夜後便發:竹瀝夜服二合。(《至寶方》)

現在的藥店,有兩種製品,一種是「鮮竹瀝口服液」,裡面純粹都是鮮竹瀝,另外一種是「複方鮮竹瀝口服液」,裡面加入了其他化痰的藥物,我是這樣用的,在病情嚴重,用鮮竹瀝救急的時候,用鮮竹瀝口服液。而在病情沒有那麼重,以化去黃痰為主,輔助治療的時候,用複方鮮竹瀝口服液。


一般該怎麼使用這個中成藥?

我覺得特別遺憾的是:好多中成藥,在藥店裡面睡大覺,但是,外面又有很多人生病,卻不知道該用什麼藥!

在孩子有嚴重的肺內感染,出現了黃痰、高燒、劇烈的部位比較深的咳嗽、全身症狀明顯的時候,此時需要到醫院,接受醫生的治療。而在這個時候,我們認準了這是熱證,可以給孩子服用複方鮮竹瀝口服液,這個藥,我建議大家把黃痰作為判斷的依據,如果是白色的痰,則千萬不可以用。但是如果前面的症狀都有,而且黃痰明顯,就可以使用。

這個藥的效果非常好,一般一兩天的時間,就可以把黃痰清掉,扭轉病勢,我對此藥的評價是:這種疾病的治療中,一般難以控制的熱勢,使用這個藥以後,很快會熱勢會被遏制住,疾病進程會被扭轉。

有人說,鮮竹瀝太涼,孩子不適合用的。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正因為它藥性寒涼,所以在這種熱象明顯的時候,才能大展拳腳。而一旦清除了熱邪,我們停止使用就可以了。

所以,我經常看到很多家長,在孩子的肺內熱邪難以控制的時候,焦灼不堪,有了這個中成藥,就可以多了一個有效的武器了。

而那個「鮮竹瀝口服液」,我覺得如果感染嚴重了,痰熱壅盛,也是可以用的。而我一般用這個藥來救急,在很多痰熱蒙蔽清竅,導致患者昏迷神昏的時候,此藥會有大用。

這是名老中醫江爾遜的經驗,老先生在治療腦中風昏迷的時候,在急救的過程中,會用超劑量的鮮竹瀝,一般會用到一百克,往往會扭轉病勢,令患者恢復。

去年,我一位老朋友的岳父車禍,顱內出血,術後昏迷,後來出現高燒的情況,在重症監護室住了二十來天,維持生命體徵,當時醫生對家屬說:「這個患者,送到北京和上海,結果都是一樣的......」此時大家都覺得希望渺茫了。我這個朋友電話問我怎麼辦,求個思路,我當時也覺得這樣的情況不大樂觀,但是權當最後的挽救,就建議他每天用鮮竹瀝口服液,一百克,鼻飼。

然後,患者慢慢開始甦醒,最後我再讓鼻飼懷山藥水,補足正氣。結果,這位患者逐漸恢復,現在居然早已痊癒。

這個患者的康復,ICU的醫生們的努力功不可沒,但是鮮竹瀝的化痰、開竅、醒神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需要提醒的是:這個鮮竹瀝是清痰熱用的,不是所謂的「止咳藥」,不可以一見咳嗽就用,有其對於白痰、清鼻涕的孩子,是絕對不可以用的,那和寒證使用川貝一樣,是寒上加寒,犯了原則性的錯誤。

同時,要注意的是:鮮竹瀝只是化痰清熱,它本身並沒有解毒的作用,所以一般只是配合解毒藥使用,不能在嚴重的「里熱」階段,認為單獨服用一個複方鮮竹瀝口服液就萬事大吉了。

有位老中醫給我講,觀竹之形態,中空而直,從頭至根,看似節節受阻,氣機實屬相通,就好比人之體腔,被隔膜分為胸腔、腹腔、盆腔,好似竹之三節,看似不通,其實經三焦上下貫穿,內外相連,竹之內質為竹茹,清熱化痰,貫通竹之全身,借用於人,實能貫通人之三焦。

竹茹非簡單的化痰之品,實為清化痰熱自三焦水道而出。竹瀝為竹之精,其通利三焦,化三焦痰熱最速。三焦與心包互為表里,凡心包受痰熱所困,心神不寧者,用竹瀝皆有捷效。

這位老中醫的一番話讓我茅塞頓開,竹之一物,看似普通,實稟天地之造化,具有神奇的功效,其竹茹、竹瀝、竹黃,均有通利之性,凡熱痰、頑痰阻滯三焦、六腑,均可配伍使用。

相信中醫的思維,就會給你開啟一扇靈感的大門,讓你在遇到疑難雜症的時候,有很多好的治療思路,而不是死守教科書,按圖索驥。

鮮竹瀝的用法摘錄

治療中風昏迷,將鮮竹瀝配適量的薑汁拿來喝,能夠對中風昏迷以及喉中痰鳴起到治療作用。這時候通常需要用30-60毫升的鮮竹瀝直接灌入。

治療小兒受驚,小兒由於受精而出現肢體抽搐時,可以用鮮竹瀝搭配鉤藤、蟬蛻、瓜蔞、膽南星進行治療。

朱良春謂:"石菖蒲功擅治痰"。中風不語,多為痰壅之禍,余於臨證時常在辨證方劑外,以鮮竹瀝30g兌溫開水沖服石菖蒲末6g,一日兩次!可速解不語之症。

驚癇:(明礬50g、鬱金250g研末,鮮竹瀝50g,送服6~10g)

鮮竹瀝:每用15-25克,化痰效好,如寒痰可加生薑1-2滴,以佐其寒性。

磨牙,排除蟲積外,一般都是痰熱、上攻於齒,用鮮竹瀝水,加些生薑汁,可治療。還可以治療嘴臭,打呼嚕,打呼嚕就是痰濕上攻阻礙經絡。

在六君子基礎加薑汁鮮竹瀝天麻,治療中風後遺症,脾虛痰濕阻絡肢體麻木無力等。

四君子加陳皮半夏麥冬鮮竹瀝,可以治療中風等脾虛四肢不舉,痰濕阻絡。

凡心與心包因痰熱所困而癲狂中風、語塞難言,心神不安者,用竹瀝而效捷。


【驗方】濃痰咯喉,速用大劑量竹瀝防窒息

急診和ICU病房經常可以看到很多危重病人氣管插管,吸痰管就是其中之一,痰是被吸走了,但生痰之源在何處?如何才能將痰消弭於無形,而不是僅僅對症治療呢?這兩則醫案給我們很大的提示。


尋常藥也急救

先父宗維新早年開業時,有邀出診者云:患婦症危,速去急拯。予父隨之急往。至其門,聞哭嚎喧囂,料已病逝。邀醫者稱:患婦青壯,素體康健,甫病二日,量不致死,冀能挽救於萬一。父入室中,見病婦已臥正寢,床頭焚化冥銀,環室老幼,捶胸頓足,哭號聒耳。捫其手足已冷,胸脘微溫,唇青目瞪,額頭汗出。診其脈已不可得,細細循之,重按至骨,乃隱約可見。再啟其齒,痰即溢出,黏連而下。

急令家人速購竹瀝4兩。拭去痰涎,徐徐灌下,痰濁時時湧出,再拭再灌,約進兩許,喉中痰鳴,鼻微動,藥方進半,患婦呻吟,周身微汗,舉家歡呼雀躍。

遂開給清肺化痰之劑,病即霍然。

師兄請問其由,父曰患婦素健,甫病二日,邪氣方熾,正未必虛,恐屬邪氣內閉,導致暴厥之候。待診其六脈沉伏,口中痰涎,證屬痰熱鬱閉,肺氣膹滿,不得宣降之實證無疑。故先用竹瀝清熱豁痰,以救其急,如再誤片刻,當可窒息。竹瀝乃臨證常用之物,用之得當,亦可力挽狂瀾。


陳鼎三、江爾遜用豁痰丸搶救痰熱傷津危症的經驗

四川已故名老中醫陳鼎三及其弟子江爾遜,善用豁痰丸搶救痰熱傷津危症,今將其經驗介紹於下。

痰熱傷津症候臨床上頗為常見。其症狀為咳逆上氣,咽喉不利,痰涎稠粘,咯吐不爽,胸悶氣喘,口乾欲飲,入水則嗆,舌紅而干,苔黃膩,脈滑數。

其病機為外邪入里化熱,或素體蘊熱,內熱熏蒸,煎熬津液成痰,痰隨火動,升騰莫制,窒塞肺竅,充斥咽喉,熱傷肺津,痰阻氣機。

一旦遷延失治或治不如法,則氣道阻塞,呼吸驟停,凶危立至。

江老認為,搶救此種危症,單用清熱化痰法是難以奏效的,必須清熱化痰結合潤燥生津。宜用唐容川《血證論》所載之豁痰丸。

其藥物組成是:當歸、知母、花粉、白前根、麥冬、枳殼、杏仁、瓜蔞霜、竹瀝、桔梗、射干、茯苓、石斛、甘草。

此方看似龐雜,其實方義頗清晰:桔梗、甘草、射干、白前根、茯苓祛痰利咽,清熱散結;當歸、杏仁、枳殼止咳定喘,寬胸暢膈;知母、花粉、瓜蔞霜、麥冬、石斛滋肺潤燥,養陰生津;尤妙在竹瀝一味,性味甘寒,用以盪痰熱之窠臼,開痰誕之壅塞,功專效宏。今擇其搶救至危至險之病案二則以說明之。


【例一】

江老本人四十年前,向有痰飲宿疾,初因痰飲咳嗽、脅痛、寒熱如瘧,服香附旋復花湯而愈。不久,又受外感復發,外證不彰,惟咳嗽痰多,胸部牽掣作痛,用六安煎不效,改用香附花湯亦不效,又數次更方,皆不中,病益劇。

呼吸、活動均牽掣胸部作痛,仰臥於床,不可稍動,氣喘痰鳴,痰粘稠如怡糖之筋絲狀,咯至口邊而不出,需以手撈之。七日之間,飲食不進,口乾欲飲,水入則嗆咳不已,勢進垂危。

其師陳鼎三先生診後曰「試用豁痰丸。」因深夜無竹瀝,權用萊菔汁代之,連嘗二煎,病無進退。後取得竹瀝,乃煎豁痰丸,兌入竹瀝三湯碗,下午三時服頭煎,黃昏服二煎,至夜半,覺痰減少,氣喘胸痛減輕,竟可翻身。又服三煎,次晨諸症大減。

胸中之痰誕,既未吐,亦未下,於無形中消失矣。並能知飢索食。

守方再進一劑,便可扶床行動,二日後即可出門。改用氣陰兩補合調理脾胃方藥,病竟霍然。


【例二】

劉XX,女,30歲,幹部。住院號:10143。

患者於1970年作膽囊摘除術,術後右上腹疼痛仍反覆發作,時而放射至右肩部。1976年3月8日食肉後疼痛加劇,伴畏寒髙燒,於3月14日入院。皮膚鞏膜黃染,呼吸淺快,心率每分鐘108次,血壓70/40毫米汞柱,白血球15100單位,中性87%。兩醫診斷:1、膽道術後綜合徵(阻塞性膽管炎),2、中毒性休克。

經抗感染和各種對症處理,病情仍進行性加重。又並發肺炎,咳嗽痰多,胸悶氣促。

3月23日晚,患者突然因痰涎阻塞咽喉而致呼吸驟停,在局麻下緊急切開氣管抽出痰涎後方免危厄。然膠粘之痰從切口大量冒出,遂用電動吸痰器不斷吸之,並繼續抗感染,輸液。但高燒仍持續不退,不時處於半昏迷狀態。

乃於4月1日請江老會診,患者神萎嗜睡,氣管切開插管處仍有大量粘痰,時時嗆咳,氣急,湯水不能下咽,汗多,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無力,痰熱傷津之象頗為突出。處以豁痰丸合生脈散,重用竹瀝。一劑後痰涎大減,吸痰器撤除,且能進食流質。乃於原方出入加減連服十八劑,痰涎消除,痊癒出院。


討論

一、搶救痰熱傷津危症,必須清熱化痰配伍潤燥生津,且配合恰當方能奏效。

而此種配伍,非是一般清熱化痰方藥與潤燥生津方藥之簡單合用。蓋因清熱化痰之方藥,如清氣化痰丸、小陷胸湯、滾痰丸之類,大多有苦寒泄熱之品,如黃連、黃芩、大黃之類,大多有苦寒耗氣傷津增燥之弊。

而豁痰丸清熱化痰而不傷津,潤燥生津而不滯痰,誠如唐氏自注云:「輕清潤降,為治痰妙法。」何謂痰熱?身熱痰涎湧上是也。何謂津傷?湧上之痰涎粘稠即是,痰愈稠則津愈傷。二陳加味治濕熱之痰,乃清稀之痰,豁痰丸治痰熱傷津之痰,乃粘稠之痰,若痰熱傷津之危症,用二陳加味治之,每多憤事,這是江老再三所強調者。

二、搶救痰熱傷津危症而尤用甘溫之當歸與淡滲之茯苓,每為醫者所詈。

其實當歸主咳逆上氣,本經有明文。且又能潤燥滑腸。雖則性溫,但與大隊潤燥生津之品同用,則不惟不嫌其溫,更增潤燥滑腸之力。肺與大腸相表里,腸道通暢,有助於肺氣肅降,至於茯苓,《本草備要》謂其「色白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瀉心下結痛,寒熱煩滿,口焦舌干,咳嗽嘔穢,膈中痰水……生津止渴」。本方用茯苓,配合諸養陰生津之品,既不滋膩,且又有助於痰涎之排除。

三、《本草衍義》謂「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巔癇狂亂,風熱發痙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竹瀝一味,性味甘寒,清熱化痰之功卓著,兼能潤燥生津。如能放膽用之,效如桴鼓。江老經驗,最低不能少於60克,唐氏原方用荊竹瀝,江老臨床體驗淡竹瀝、苦竹瀝、茨竹瀝,療效均可靠,但其中以苦竹瀝為佳。本方竹瀝為要藥,無此則難挽危局,此百試不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