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治河團部當「政委」,不僅圓滿完成任務還結餘工程款10萬元

德州採訪實錄 發佈 2022-04-22T12:26:58.560732+00:00

1984年4月,山東省平原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和各經濟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並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經濟研究中心,我是該委員會成員和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

文|霍興泉

1984年4月,山東省平原縣成立了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和各經濟部門負責人參加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委員會,並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經濟研究中心,我是該委員會成員和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正當我準備在新崗位鋪下身子開展工作的時候,一件新的任務擺在我眼前,這年秋末冬初,我被臨時抽調到縣治河團部任政委。這次河工任務是治理新鬲津河,並對周家寨到虎皮張段清淤。

通過任治河團部「政委」,我也得以了解鬲津河的歷史。

既然叫「新鬲津河」,不能不說說舊鬲津河。

鬲津河,今稱漳衛新河,為古九河之一,大禹曾在此治水。

它發源於太行山,經無棣碣石山右入海,入海口,以前叫大沽河,後來改稱叫大口河,還是古代北方的重要口岸。

實際上,鬲津河原來為古黃河故道,春秋戰國時代,黃河3條入海河道之一,並且此河道還是入海乾流和河北、山東兩省界河。明清稱「老黃河」,建國初稱「四女寺減河」。漳衛新河從武城縣的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武城、平原、德州、寧津、樂陵、慶雲、無棣,河北省吳橋、東光、南皮、鹽山、海興,在無棣縣的大口河入海。

鬲津河以古鬲國而得名。鬲國相傳為夏方國,《左傳·襄公四年》雲「靡自有鬲氏」。《書疏》記載:「李巡曰,治水狹小,可鬲以為津也,在鬲縣,九河所在,徒駭最北,鬲津最南」。鬲縣,春秋屬齊為鬲邑,西漢置鬲縣,後漢為侯國,北齊省,舊址在今臨邑縣的德平鎮。

清康熙末年,平原縣知縣周之翰奉文平地,開掘新鬲津河。雍正中,知縣鄒訓又奉文拓寬到2丈5至8丈,加深至5至6尺。道光初年,因連歲水潦為災,再次修治。民國 24年(1935年),縣長曹夢九主持疏通自平原縣城到潭家窪段。

建國初,河道已基本淤平。1952年春,縣政府建設科組織測量三河(新鬲津河、趙王河、洪溝河)時,該河上口寬僅8至15米,底寬3至5米,深不到2米。是年秋,組織12000名民工疏通河道,完成土方56萬立方米。

1954年,省撥糧由地區以工代賑的方法,在濼北專署水利隊指導下,組織8000名民工對河道進行挑挖,用工 28萬個,完成土方 30 萬立方米。

1958年,又將隋莊至城西關4公里的河段開寬加深。

1961 年大澇後,於1963 年春應急疏浚。當時正處在生活困難時期,糧缺人乏,只擴大了堤距,河槽並未能加深加寬。到 1966年,地區投資13萬元重新擴大治理周家寨至潭家窪 26 公里段。河底加寬5至 9米,河槽挖深3米,用工17.1萬個,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同時,組織4200 名民工出境擴大治理了陵縣趙家廟至時家樓段,長15.5公里,完成土方 42.2萬立方米,使境內河道與陵縣境內新鬲津河疏通。

1970年春,按「64雨型」排澇標準進行徹底治理,國家投資 89.4萬元,用工 98.5萬個,完成土石方 283萬立方米。

這次治理是按德州地區意見強行改道,從縣界以北改道東折,經過陵縣的王蠻、小劉、四李入老趙王河陵縣段,又北拐,在陵縣城東南入篤馬河,並將新鬲津河平原縣境內段易名為篤馬河,給平原縣的排水造成很大困難。當時縣負責同志向地區提出反對意見,但未得解決,故述及此事,以備鑑證。

自1972年引黃復灌後,新鬲津河成為縣境中部提灌送水的骨幹河道,淤積較甚。

1978年、1984 年兩次對周家寨到虎皮張段清淤。

接受任務後,我不顧天寒地凍,天天奔波在水裡工地上。由於我履行政治委員的職責,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開工先開課並督導各營教導員先搞好民工的思想發動,同時努力協調好團長、副團長、副政委、各科室、各營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團營鄉鎮村莊之間的矛盾糾紛,工程進展比較順利。

經過全團上下的共同努力,不僅按期完成了工程任務,還結餘了國家撥付的10多萬元工程資金,為縣級財政增加了一點積累。

有關資料顯示,截至1985年,治理新鬲津河,國家共投資150.77 萬元,用工 305.29 萬個,完成土石方382.9688 萬立方米。


(作者為平原縣政協退休幹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