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變化的宏觀經濟」,CMF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發布

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 發佈 2022-04-25T14:12:43.865323+00:00

4月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 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於線上舉行。




本文字數:6960字

閱讀時間:14分鐘


4月20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聯合主辦的CMF 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會(第54期)於線上舉行。百度APP、網易財經、新浪財經、WIND、鳳凰網直播、南都直播、中國網、同花順財經、中證金牛座等多家媒體平台線上直播,同時在線觀看人數近六十萬人次。



本期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楊瑞龍主持,聚焦「三重壓力疊加超預期變化的宏觀經濟」,知名經濟學家毛振華、王慶、陸挺、程漫江、於春海聯合解析。



論壇第一單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於春海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



報告就以下三個方面來展開:


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基本表現;

二、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超預期壓力;

三、政策建議。


一、當前中國宏觀經濟基本表現


從目前的基本數據來看,中國宏觀經濟開局階段延續了之前穩步恢復的態勢,但是3月份以來確實有一些超預期變化的出現,使得宏觀經濟出現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具體分析如下:

GDP方面,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環比折年率增長5.3%,經濟增長勢頭仍在延續。但可以看到3月份以後超預期的變化與前期已經確認的三重壓力加在一起,經濟下行的壓力比較明顯。一季度的增速較2021年下降3.3個百分點,這種壓力顯示的相對比較明顯。


就業方面,1-3月就業完成全年目標的25.9%,一個季度完成了全年目標的1/4,基本上達到了目標,但未來的壓力還比較大。特別地,從3月份可以看到調查失業率超出了全年5.5%的目標,尤其是16-24歲年輕人的失業率在當前就已經達到了16%,這是多年來的高點。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失業率一般在7月份會達到高點,這意味著未來一段時間就業壓力很大,實現就業目標的任務依然非常艱巨。


供給側看,二產恢復較為穩定,增速為5.8%,基本上恢復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三產增速仍在下滑,延續了疫情以來下滑的趨勢。在二產中,製造業的勢頭相對比較好,增長了6.2%,是個相對樂觀的信號。同時,在其內部結構中也能夠看到一些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等等的增速都比整體要增長得更快,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強化製造業基礎,提升製造業質量的中長期要求。


需求側看,總需求結構更趨合理,但是3月份社零增速回落,消費市場反彈勢頭被逆轉。2021年,疫情衝擊下,GDP增長對外需的依賴性上升,這增加了總需求的不穩定性。2022年一季度,最終消費、資本形成和淨外需分別貢獻了GDP增長的69.4%、26.9%和3.7%,總需求結構更加合理。但是,在消費層面可以看到整個3月份社會零售銷售總額的增速相對明顯的回落,比2月份回落3.4個百分點左右,在某種程度上已經逆轉了消費市場反彈的勢頭。


投資方面,固定投資恢復相對穩定,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基建投資發力,民間投資減弱。1-3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3%,比2021年提高4.4個百分點,增速比較明顯。同時在投資內部來看,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實現了相對更快的增長,投資結構優化趨勢比較明顯。從投資主體看,仍然可以看到今年特別是3月份以後基建投資在持續發力,基建投資增長10.5%,比去年和2月份都有明顯提高,但另一方面民間投資力量有所減弱,民間投資增速依然明顯低於整體內生的市場化的力量,依然有待進一步激發。


對外貿易方面,一季度對外貿易增長保持了相對較高較快的速度,出口累計增長15.8%,進口增長9.6%。同時,可以看到1-3月對外進口和出口增速在逐月回落,特別是對比上一輪外貿增長由負轉正的情況(2016-2018),今年以來進口增速過快下滑的跡象值得擔憂和關注。從出口的國別結構看,一季度美國和歐盟這兩個傳統的發達市場在我國出口市場中的份額在上升,東協的份額在下降,同過去幾年的調整趨勢不完全一致。從出口產品結構看,出口產品結構改善,出口的增長動力多元化。從前兩個月的情況看,出口增長在HS分類下60個分類增速超過15.8%,對比前兩年出口增長過於依賴宅經濟和疫情防控的需求來說,有了相對比較明顯的改善。


消費價格總體平穩,生產側和需求側價格分化。3月份CPI上漲也只是1.5%的增速,相對比較低,也比較溫和。但是從細分的一些類別可以看到,一些糧食的價格、能源相關的價格已經開始明顯的上升, 3月份禽肉價格的大幅下降是導致整體消費價格溫和的主要力量,但是在當前全球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的背景下,糧食價格和禽肉價格會存在快速反彈的可能性。在生產側,價格指數相比去年很明顯從高位繼續回落,PPI同比增長8.3%,比2月份下降0.5給百分點,較去年下降更為明顯。但是如果從環比去看, PPI的環比增速依然是在提高,特別是在上游的一些採掘工業的環比增速提高更為明顯,這意味著在短期中工業產品出廠價格指數依然存在著比較大的上漲壓力。如果把最終需求和生產側的價格進行對比,可以看到從投入到產出,再到最終消費,價格走勢的分化依然非常明顯,雖然從增速的對比方面去看,增速差已經明顯縮小,但是對比狀況並沒有逆轉。在這樣的情況下,延續了去年以來對中下游生產者,特別是面向家庭消費的中小企業形成了持續的擠壓。現在的擠壓似乎有所減小,但它會不斷地累計,對中下游中小企業的承壓能力形成了比較大的威脅和挑戰。


從整體經濟景氣指數來看,景氣指數下行。進入到3月份以來,製造業整體跌入景氣收縮區間,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的分化非常明顯,大型企業依然保持一個相對景氣擴張的狀況,但中型企業跌入了景氣收縮,小企業持續處於景氣收縮的狀態。從服務業看,服務業的景氣指數也是從去年9月份以來首次下跌到緊縮區間。


二、未來一段時間面臨的超預期壓力


從2021年下半年以來,受到一些國際形勢變化,特別是國際大宗產品價格的影響,又受到國內投資和消費不振的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非常明顯地表現出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很準確地識別了我國經濟所面臨的三重壓力,同時也做了一些非常有針對性的前瞻性的政策安排。從2022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來看,三重壓力確實在生產側、需求側等等方面充分明顯地呈現出來,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在整個3月份又出現了很多超預期的意外變化,比如國際政治格局、國際地緣關係的演變,國際大宗商品市場進一步的演變,也有國內疫情的擴散,這些超預期的變化使得一季度3月份整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


具體來看,首先是疫情快速蔓延,特別是作為我國經濟中心的長三角地區的蔓延,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帶來的影響會非常大。其次是俄烏衝突助長大宗商品價格上漲趨勢,帶來更大的成本壓力和通脹壓力。對地緣政治關係、國際貨幣金融秩序以及全球供應鏈網絡的全面衝擊,使得世界經濟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此外,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擴大,對我國經濟內外循環之間的聯繫構成威脅。


從經濟的情況看,目前整個消費層面的力量還沒有完全恢復。2022年一季度,最終消費對GDP拉動只有3.3個點,非常明顯低於2014-2019年的均值。從社會零售人均消費來看,社零增長情況以及人均消費的情況,都處於一個非常低的增長通道上。背後的原因在於可支配收入增速的下降和居民消費傾向的下降。進一步考慮,背後是收入差距的影響,工資、經營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這三者的增長速度在疫情衝擊下發生了一些非常明顯的變化,財產性收入增速明顯超過工資性收入增速,這會導致可支配收入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平均數不斷擴大,總體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在當前,有人也提出所謂的房地產市場的維穩政策等等,但從消費層面看,考慮到過去多年間人們一直在探討的高房價對消費能力的擠壓,對消費傾向的抑制,對收入差距的助長,以及對企業生產經營的拖累,從這些角度來說在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仍要堅持「房住不炒」等政策導向。


在上述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對於尚未完全恢復的國內消費需求會構成比較嚴重的衝擊。國民經濟的循環,無論是內循環還是外循環都應該有暢通的物流和客流,但疫情及相關防控措施會直接對這塊產生影響。物流運輸、人員流動和經濟活動下降幅度變得更大的情況下,新一輪疫情帶來的衝擊可能要比過去兩年當中的經驗判斷更大。


同樣,在過去兩年當中,在常態化的疫情防控下,一些企業,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事實上它在疫後的修復過程並沒有充分的完成。一方面是疫情的衝擊以及隨後的常態疫情防控;二是疊加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他們承受外生衝擊的能力已經持續在消耗。在這種情況下,進一步疊加今年以來,特別是3月份以來的成本衝擊和新一輪疫情衝擊,中小企業可能很難承受累計性的影響。


3月份以來,國內外疫情走勢和防控政策方面的差異對我國經濟內外循環間的聯繫構成了一些衝擊。雖然海外疫情在一些數量指標上要遠遠高出我國,但從動態表現趨勢來看,海外疫情數量相對在下降,而我國的疫情數量相對上升,這種增速差帶來防控要求的變化。因此,進入到3月份,特別是到4月份以後,我國疫情防控的要求和疫情防控的嚴厲程度提升更快。國內外疫情防控政策的水平差異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形成相對比較大的衝擊,過去兩年中支撐我國出口快速增長的外需力量可能會開始弱化,阻礙國內供應鏈優勢充分發揮。


進入到2月份,特別是進入3月份,整個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明顯提升。疫情走勢的不確定性,還有相關國家對疫情防控政策所做的一些嘗試性調整,再加上後來的俄烏衝突,大宗產品價格上漲,通脹高企、經濟本身的活力下降,致使政策選擇上的兩難,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一些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的增速明顯回落。從最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來看,4月份預測相較於1月份做了非常明顯的下調。


隨著歐美主要經濟體,特別是美國美聯儲加息應對創下歷史新高的通貨膨脹,導致整個國際金融市場的條件在收緊,主要國際金融市場的波動性明顯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金融風險明顯加大。同時俄烏衝突和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也會使得全球大宗商品供應鏈受到衝擊,也加大了全球經濟出現衰退的風險。


三、政策建議


展望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還面臨比較大的壓力,需要在政策層面做出一些相對明確和有針對性的策略選擇,建議如下:


1、暢通物流運輸和人員有序流動是維持國內經濟循環的重中之重;


2、有效投資是實現GDP增速預期目標的關鍵。基建特別是大型基建項目所要求的人員接觸相對較少,有實現「閉環管理」的條件。在疫情防控壓力加大的時間窗口,基建投資的意義尤為重要;


3、從訂單、資金、稅費和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等多個方面,給中小企業提供更加細緻的支持。保住中小企業是保住市場主體的重點,也是保就業、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基礎;


4、面對全球性通脹和高成本壓力,地緣政治矛盾助長在上、中、下游企業之間,在生產側和需求側之間,分擔成本上漲壓力;對沖和緩解特定行業和企業的成本上漲壓力;


5、針對家庭的應急救助政策。


論壇第二單元,圍繞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判斷和全年增長5.5%的目標下所需的系統性的政策布局兩個核心問題,各位專家展開研討。



重陽投資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認為去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三重壓力是非常精準的判斷。回顧一季度,三重壓力變得更加嚴重,超出預期。首先,去年出現需求轉弱的主要原因在於宏觀政策環境非常緊,儘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了應對三重壓力,標誌著政策的轉向,但從今年一季度經濟運行來看,效果並不明顯。財政政策的確出現了轉向,但是對市場主體的預期影響效果是比較有限的;貨幣政策發力相對有限,儘管看到社融走勢已經出現變化,但如果看社融結構還是不容樂觀的,有效的信用需求不足,裡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房地產行業不再有信貸創造力。其次,去年的供給衝擊主要來源於全球經濟復甦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和疫情兩方面。今年一季度,這兩個方面的衝擊變得更加嚴重,俄烏戰爭以及疫情進一步蔓延是兩個供給衝擊,目前看這兩個衝擊一時無法緩解。此外,預期轉弱主要是對市場主體的影響,今年對教培行業、物聯網行業、醫藥行業的政策沒有進一步的加碼,但是俄烏戰爭引起了市場主體對地緣政治風險的擔心,多了一次衝擊。今年可能是多年來第一次出現政策效果不達預期的一年。從長期發展來講,中國經濟過去受益於人口、全球化、科技三大周期,尤其是移動網際網路為主的科技周期,但是,我們似乎已經處在三大周期出現拐點的疊加的時點。在這樣一個短期和長期問題交織在一起的環境下,我國決策主體邊際上可能更注重穩定和安全問題,對發展問題相對來說有所減弱,因此政策刺激力度上相對保守。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聯席主席,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認為5.5%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經濟學界都覺得很積極的目標,一季度的數據剛出來,市場整體一方面認為實現有困難,另一方面覺得宏觀數據是可以的,但是基層經濟部門實感覺得不同步。從今年一季度看,中央出台了一些措施,也給市場傳遞了很多的信號。降准和連續出台的政策都是在4月份推的,看起來影響力還是沒有達到過去那樣的效果,問題都在於流動性沒有達到實體部門,市場缺乏機會。房地產行業在去年出現個別企業惡性的債務違約事件和政策限制下的下行預期中,相關政策需要精準以及部門協同。未來我國仍面臨潛在的通脹壓力、債務風險壓力、國際壓力和疫情壓力。在整個三駕馬車乏力的情況下,建議:第一,提高政府對經濟工作的重視程度,要追求經濟增長的目標,把它列為對官員的重要的考核指標;第二,對房地產的政策進行認真梳理,中長期看要告別房地產依賴,但是現在的問題是過去長期政策的累計風險在現在集中爆發,房地產應該進入到一個漫長的去庫存周期,要防止風險擴散,所以,房地產的政策需要轉向,短期內由限制變成支持鼓勵;第三,做好疫情防控預案和壓力測試;第四,要做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同時發力的研究;第五,在國際應對方面有認真的準備。



中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漫江談到大家對未來的經濟走勢都清楚,但是預測很困難,因為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對於5.5%的經濟目標,在3月份數據出來後市場看法認為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三重壓力中最主要的是預期轉弱,在宏觀經濟學中,預期管理也是整個宏觀經濟學最主要的部分,是需要技術和藝術相結合的一個分支。在當前時點上,政府有必要反思怎樣管理預期來凝聚共識。當前管理預期重點包括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從 2020年開始出台了很多行業相關政策,其中一個共識就是要控制資本的野蠻生長,但是經過兩年的努力,很多行業都得到了很大的調整,政府到了需要明確資本可進入領域的時間點,簡單的辦法是給一個負面清單,這已經是當務之急;第二,全社會信心的振興和房地產有很大的關係。從日本的歷史來看,日本地產危機之後,日本的整個民族就進入到一個不同的精神狀態,生育率等等都是急速下降。現在,要把房地產行業當作一個老百姓民生需要解決信心的問題,從這個高度去看這個問題,很多技術性的政策都可以出台;第三,預期和地緣政治有關,也和美聯儲未來加息周期有關。在俄烏衝突下,除了我國內需不足所造成的經濟下降的問題之外,最主要的問題是高油價帶來的全球通脹可能不是一個短期所能解決的問題。此外俄羅斯倒下,唯一受益的就是美國,歐洲基本上動彈不得了,可能打破現在世界格局的均衡。如果美國一旦起動加息,加上全球滯脹的風險,我國的增長的引擎必然受損,這絕對不是短期的降准或降息能夠解決的問題。所以,我們必須重新啟動市場化的改革。當前的經濟目標下,未來的政策需要進一步寬鬆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配合。



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的觀點包括三個主要方面:第一,不要低估現在經濟下行的壓力。陸挺年初建議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最好設在5.0%左右,原因包括疫情、房地產的下行和出口有可能的下行。事實上,疫情現在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已經超出了整個市場的預期和他本人的預期。今年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甚至不低於2020年春季。從病毒本身特性、暴發時間是3月份開始、以及衝擊的地理區域來看,經濟影響更嚴重。時間維度看,今年是進入抗疫的第三年,失業率在上升,居民儲蓄不斷被消耗,不確定性會繼續使消費和投資下降。政府角度看,進入第三年抗疫,很多基層官員非常疲憊,大量的資金也用在抗疫上,所以政府投資無論是產業園區,還是基礎設施方面,今年也是面臨了一定的困難。疫情對房地產和出口造成了額外的影響,也影響外商直接投資。二季度GDP增長速度可能要比一季度的4.8%會下一個台階。第二,我們不應該高估現在財政貨幣政策的空間以及他們所能達到的效果。一方面降息、降準的政策空間已經特別小,並且要考慮中美利差和通脹;另一方面,一些政策的效果,有可能是比較有限的。一是因為現在的疫情,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在有些方面層層加碼,大家在很大程度上期望值比較低;二是房地產行業起來是很難的,很多居民不太可能在這個時候增加住房投資的需求,也會限制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促使地方基礎設施的建設面臨很多困難;三是現在和幾年前相比,同一個政策實際上所能取得的效果也會打一定的折扣。第三,政策應對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強調精準的防疫防控,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一方面過去兩年多在抗疫方面的成績靚麗,另一方面,也要與時俱進,要看到病毒的變化,看到它的一些新的特徵,消除某些不必要的恐懼。其次,在這個過程中,還是應該強調財政政策的作用,對很多面臨困難的家庭和中小企業可以給他們一些直接的補助。此外,在房地產行業應該讓市場的歸市場,保障的歸保障,全國建立一個更好的土地的市場。



欲了解更多報告內容及專家觀點,請關注本公眾號後續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