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線針刀|踝關節埋線針刀操作以及「握踝雙旋法」應用

皇甫士安創始人楊才德 發佈 2022-04-28T14:16:39.344993+00:00

「足五針」之跗骨竇口點操作技巧:左手為押手,拇指按壓於外踝前下方凹陷中,相當於「丘墟穴」右手持針,刃口線與足縱軸平行,針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緩慢推進,通過伸肌支持帶和距跟外側後韌帶,繼續深入至跗骨竇內。在進入竇口時,有阻力感處為竇口的筋膜,應多切開幾刀,使竇口開放。


「足五針」之跗骨竇口點操作技巧:

左手為押手,拇指按壓於外踝前下方凹陷中,相當於「丘墟穴」右手持針,刃口線與足縱軸平行,針體與皮面垂直。快速刺入,緩慢推進,通過伸肌支持帶和距跟外側後韌帶,繼續深入至跗骨竇內。在進入竇口時,有阻力感處為竇口的筋膜,應多切開幾刀,使竇口開放。繼續向內深入通透,切開竇內組織,如脂肪組織、滑液囊組織等,使竇內無菌性炎症滲液得以內引流,從而消除跗骨竇內增高的壓力。

「足五針」之內踝後上點、內踝後下點操作技巧:

患者仰臥位,充分暴露患者內踝,內踝朝上,分別標記脛骨內踝頂端前、後緣,碘伏常規消毒,取7#埋線針刀,右手持刀,左手拇指加壓固定,將脛後動脈壓在指腹之下,埋線針刀平行肌腱走向,進刀遇韌感為屈肌支持帶,切割3下,緩慢出針並按壓針孔,觀察不出血用無菌貼貼敷。


主要針對疾病:跖管綜合徵,跗骨竇高壓綜合徵。

主要針對症狀:

1、踝關節外側、外踝前下方疼痛。

2、足部放射痛,小腿不由自主抖動。

3、小腿部異常感覺。

4、足後內下方隆起包塊,可觸及棱形腫塊或小結節,且有壓痛。

5、植物神經營養障礙:皮膚乾燥、發亮、無汗;有的皮膚發紫、發涼,甚至潰瘍。

握踝雙旋法:

跖管綜合徵埋線針刀術後,患者取俯臥位,膝關節屈曲90度,足底朝上,術者立於患側,一手握住踝關節,另一手握住患足,緩慢用力做踝關節屈伸、內翻外翻訓練;也可同時連續做足背屈、足內翻、足跖屈及足外翻旋轉訓練,各3-6遍。即在矢狀面和水平面兩個面做旋轉訓練,故為雙旋法(圖1-6-2)。

此法主要用於松解踝關節屈肌支持帶及踝關節韌帶。

局部肌肉韌帶解剖:

距跟骨間韌帶:又叫跗骨竇韌帶,由許多堅韌的纖維束構成,起於跗骨竇的頂部,斜向外下方,止於跟骨後跟距關節面的前方,連接於距骨頸下外側和跟骨上面之間,與跟距關節囊的前壁相移行。此韌帶可防止足向後方脫位。在足內翻時此韌帶緊張,可防止足過度內翻。跟腓韌帶位於跗骨竇開口的後側,連接距、跟二骨:距腓前韌帶位於跗骨竇開口的上方。在跗骨竇開口的表面有距跟外側韌帶和伸肌支持帶。跗骨竇開口處無肌組織覆蓋。兩韌帶間有脂肪充填。

跖管:位於足內踝後下方,由距骨、跟骨和屈肌支持帶(屈肌支持帶在內踝後下方的增厚部分又稱分裂韌帶)所構成的一長約2-2.5cm,寬約2cm的骨纖維管,其淺層為脛骨內踝與跟骨結節之間的屈肌支持帶,深層為跟骨、距骨及關節囊,管道內自前向後依次通過脛後肌腱、趾長屈肌腱、脛後動、靜脈、脛後神經及長屈肌腱。肌腱周圍有腱鞘,在神經、血管和肌腱之間有纖維間隔和少量脂肪組織及結締組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