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裡的一個經典名方,用於化解濕氣,讓人「無濕」一身輕

金蘭中醫學社 發佈 2022-04-29T13:23:16.544954+00:00

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岳就說過,這「土氣」是萬物之源,而我們身體裡面的胃氣是養生之主,所以懂得健康養生的人,都知道脾胃好身體才好的道理。

在中醫學裡面,認為脾胃的強弱和我們人體的壽夭有著很重要的關係,不僅是因為脾胃是我們身體的後天之本,同樣脾胃也是我們身體氣血化生的源頭。

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張景岳就說過,這「土氣」是萬物之源,而我們身體裡面的胃氣是養生之主,所以懂得健康養生的人,都知道脾胃好身體才好的道理。

古往今來,醫家們對脾胃健康的重視一直都是很高的,即便如此,脾胃方面的疾病也依然一直在出現。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還有生活壓力的增加,這無形之中給脾胃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再加上飲食的不合理,熬夜以及酗酒等不良習慣的加持,一層一層的疊加,最終受傷的還是脾胃,導致消化不良、飲食積滯等病症經常出現。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我們身體裡面的水濕需要依靠脾胃。

當脾胃出現虛弱的時候,也就會讓水濕的運行出現異常,也就會容易導致水腫病症的出現,出現臉面浮腫或者是下肢水腫等病症。

而且現在很多人喜歡喝冷飲、吃冷食,這樣也會很容易造成脾胃的虛弱,這樣濕氣在身體裡面聚集,誘發一系列的症狀表現,比如神疲乏力、大便溏稀以及舌體胖大等。

既然這濕氣對我們的身體危害較大,那麼該如何健脾祛濕就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在中醫裡面具有這一效果的藥方也不少,不過醫聖張仲景的這個千古名方,在這方面的能力也是頗為強大,而這個千古名方就是五苓散。

五苓散是醫聖張仲景收錄在《傷寒論》裡的經典方劑,也是中醫「十大名方」之一,被歷代中醫學家所公認。

五苓散這個藥方有著不同尋常的地方,它是健脾祛濕的高手,張仲景用這個藥方主要是治療「水逆」,以及小便不利等跟濕邪有關的症候。

掌握了這個藥方的要領後,可以用於生活中很多病症的預防和改善,讓人無濕一身輕。

五苓散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

先來看一下這個藥方的藥物組成,醫聖張仲景的這個藥方在組成上很簡單。

裡面含有的中藥材一共只有五味藥材,分別是「豬苓(去皮)十八銖、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去皮)半兩」。

按照張仲景所記載的煎服方法是,將這五味中藥搗為散,之後用白飲和服。

這其中的「白飲」其實就是米湯,不過如今要是自身的濕氣不是很嚴重,可以直接用水煎服即可。

五苓散的組成很簡單,但就是這樣簡單的藥方,具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的作用,常常用於蓄水證、痰飲、水濕內停等病症的治療和改善。

這些病症在症狀表現上,都跟水濕有關,比如蓄水證,常見的就是小便不利、煩渴欲飲,甚至入水即吐;

而水濕內停證,常見的就是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霍亂嘔吐等症狀,這個時候,便能使用張仲景的這一妙方來改善。

知道了五苓散的主症,不過這其中的中藥材又是如何將病症化解的呢?

五苓散在方劑裡面重用澤瀉,澤瀉這味藥材是醫家祛除水濕的常用中藥,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

同時配伍茯苓和豬苓,加強濕氣的祛除,以便於更好的將病症改善。

不過張仲景可能覺得還不夠,於是又加入了白朮來補氣健脾,幫助水濕的運化。

這個方劑裡面比較特別的中藥就是桂枝,前面的藥材都具有祛除水濕的作用。

而桂枝並沒有這個作用,這樣恰好體現了張仲景的用藥精妙,桂枝辛溫,歸入心經,具有溫陽化氣的作用。

桂枝作為解表藥的代表,但是在五苓散這個藥方裡面,桂枝具有溫陽化氣、平沖降逆的作用,不僅能治療痰飲病症,同時還可以幫助其他的四味藥材利水。

這五味藥材合用,相互配伍,表里通治,標本兼顧,讓脾胃得以健運,水濕表邪也能夠正常的祛除。

當然調理脾胃,幫助身體水濕化解很重要,自身的情緒調控也不能忽視,保持平和舒暢的情志,養成健康的飲食,也有利於脾胃的養護。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