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的勞動節,連皇帝都要勞動,今天的勞動節卻放假?

瑋哥講歷史 發佈 2022-05-03T03:21:00.010476+00:00

勞動節的標準稱呼是「國際勞動節」,又稱「5月1日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日」,是世界上近100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也是工人自己的節日。

今天是「5月1日」勞動節,也是5月1日長假的第一天。勞動節的標準稱呼是「國際勞動節」,又稱「5月1日國際勞動節」、「國際示威日」,是世界上近100個國家的全國性節日,也是工人自己的節日。

事實上,中國度過了數千年的勞動節。

現代人的五一假期是去看人山人海,古代的勞動節不是只去看山水田園嗎?其實古代有真正的勞動節。

古代的勞動節是皇帝的勞動節。

老百姓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每天勞動,也不慶祝。只是每年的某一天,即使是尊處優的皇帝,宮也能帶頭領導一次「勞動」。這個風俗由來已久。

但是古代的這個勞動節是農曆2月2日,是春耕開始的日子。在以農業為主的古代,這一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農業的發展是關係到國家興衰的首要任務。所以每年的這一天皇帝都會舉行「說服民農相」儀式。

這個儀式是皇帝本人親自耕種田地,表明農業對國家的重要性。天子成為模範,老百姓自然受到鼓舞。這個儀式只是象徵意義,但對皇帝來說並不容易。平日裡,在皇宮裡穿著衣服伸出手,把飯放在嘴裡,生活可以說是非常愜意的。但是,在「勞動節」那天,要親自拿著鋤頭耕地、犁地、流汗等,真的很難忍受。

一畝地可以看出皇帝是否明智!可以說,從農業開始的時代開始就已經有了這個意識。

據史書記載,最快可以追溯到伏羲時期。此後,《史記》記載,周武王每年也鄭重舉行「親慶」儀式。從那以後,歷代王朝也相當重視。當然,這個儀式也有意讓皇帝知道民間的痛苦。但是自己勞動一會兒,已經是氣喘吁吁了,還有世界上的人,每天都在這樣的辛苦中,工作該怎麼生活?感懷天下的皇帝往往體會到民間的疾苦,因此可以輕浮、富庶、與百姓休息。要想把勞動節發揮到極致,就要數清代的雍正。

雍正帝在位時,設置了「一畝園」,就是皇帝親自耕種的一畝地。每年「勞動節」,雍正都會去一畝園耕種。當然,平日皇帝的事很多,這個墓園裡的事當然是下屬代勞的。儘管如此,這已經不容易了。這個方法只有雍正能堅持到底。

到了乾隆後期,已經漸漸荒涼了。然後嘉慶和道光徹底廢棄了一畝花園。可見,儘管是一畝地,皇帝的睿智卻在其中顯露無遺。

勞動節的早期形式是《帝王世紀》記載的傳說。每年的「天雨季節」——農曆2月2日,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伏羲和神農們都親自下地「耕種種植」傳說。全體部落成員也相應地耕種和播種。

神社《史記》記載了周武王將2月2日命名為「春龍節」後,伏羲、神農帝先皇親帶領文武百官親自耕種田地的事跡。「春龍」與勞動有關嗎?有。2月春風吹來,黃昏時「龍覺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從東邊天空升起,因此這顆星星通常被稱為春天的「龍頭」。

「龍抬頭看天空一定會下雨」,天宇可以解決農田沒有灌溉工程帶來的各種困難。

所以,《呂氏春秋審時》中說:「有穀物,有為它而生的人,有為它而生的人的土地,也有為它而養的人的天空。」古人表達了這樣的認識:要想務農,必須天空、土地和人合作才能獲得豐收。

另外,2月2日是土地公公的生日。從農曆2月2日這個農耕社會可以看出,天地人合作的關鍵日子確實要慶祝慶典。史載,從唐代開始,農曆2月2日被命名為「耕作節」或「老農節」。當天皇帝不得不親自率領百官到地里幹活,農民們被要求帶著綁著紅綢布的農具在地里耕作。

明代永樂年間,為了規範皇帝的親景,京城專門修建了宣農團,畫出了圓一畝三分的稻田土,專供皇帝使用。清代雍正皇帝在圓明園西南角另設「一畝園」,無暇脫身時作為近親耕種。順便說一下,在17、18世紀席捲歐洲大陸的「中國熱」中,法國皇帝路易十五根據以「歐洲孔子」命名的法國中農學派代表奎奈的建議,於1756年在巴黎效仿中國皇帝的河田勞動,實施了「親景」。

清代的一幅《皇帝耕田圖》在畫皇帝親景場面的空白處寫道:「2月2日,龍抬頭,天子耕地神趕牛,正宮皇后來送飯,唐朝大臣丟了種子,春耕夏根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評價。」

清政府還明文規定:「凡70以上耕種者,免除稅金雜車,一匹老農節見面水,10斤棉花,1席大米。」

中國農曆2月2日,帝王的大臣們在要下雨的季節去地里一起工作,不僅表達了崇敬和倡導勞動,還表達了天地、人合一合作的內涵。官方給工人福利,包含著鼓勵廣大工人繼續努力,做出更大貢獻的意思。這是我國延續幾千年的古代勞動節,與近現代爭取勞動者權益的「洋節」真的有很大的區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