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直言:除了物質,父母還應注重孩子的心理撫養

自在的樂天派小豬豬 發佈 2022-05-04T22:36:37.504684+00:00

今天繼續和大家一起來賞析好書《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是本書賞析系列的第8篇,讓我們一起進入經典佳作的世界吧!今天分享的是全書第8章的內容:處於險境的孩子。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本書的第7章:孩子的樂觀心理從哪裡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以保證閱讀的連貫性。

今天繼續和大家一起來賞析好書《教出樂觀的孩子》,這是本書賞析系列的第8篇,讓我們一起進入經典佳作的世界吧!

今天分享的是全書第8章的內容:處於險境的孩子。上篇文章我們探討了本書的第7章:孩子的樂觀心理從哪裡來?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閱之前的文章,以保證閱讀的連貫性。


教孩子了解他們的思維是可證實且可改變的,不必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我們都有發生在意識邊緣的「自動思維」,雖然這些想法十分短暫,難以察覺,但它們會直接帶來悲傷、焦慮和氣憤。」

本章內容主要圍繞一個研究活動展開,作者選擇了美國費城外圍一個中產階級的郊區學校進行了大規模的研究,以此來求證此計劃是否可以長期預防抑鬱。

「當孩子陷入抑鬱時,他們會在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及重要經驗面前退縮,因此學校及其他社交已是成為抑鬱侵襲的主要對象。當孩子開始退縮時,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會下降。當孩子抑鬱時,他們就會對以前喜愛的活動不再感興趣。即使抑鬱的孩子仍對上學感興趣,但對他來說,集中注意力還是很困難的。抑鬱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注意力分散,抑鬱大大減弱了孩子重新振作及再嘗試的能力。」

要知道,學齡兒童本身注意力的時間就比較短,而抑鬱的孩子的注意力時間則更短。這使得孩子的注意力會被走廊里的喧鬧聲、窗外的鳥叫聲等外界事物所分散,隨之而來的就是學習成績自然而然地下降,這更加深了孩子的挫敗感,所有的一切形成了閉環,而且是一個負循環。但這並不是永久性的,父母可以選擇引導孩子打破其中一個環節,來打破閉環,並重新形成新的正循環。當然,這是當抑鬱發生時的應對策略,最佳做法是預防學齡兒童的抑鬱,防患於未然。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團隊的賓夕法尼亞預防計劃包括認知和解決社交問題這兩個主要部分。為了使正常小學生適應認知治療的核心要素,他們來教孩子認知到:思維是可證實且可改變的,孩子不必一定要相信進入腦中的第一個想法。作者認為人都有發生在意識邊緣的「自動思維」,它們就是我們整天對自己所說的短暫、很少能感受到的那些話,這些話會直接帶來悲傷、焦慮和氣憤。團隊的第一個步驟,就是教兒童如何捕捉他們對自己所說的話。

文中講述了六年級的瑪莉有關如何學習捕捉自己自動思維的想法的故事:你知道,有時候某一首歌的歌詞會在你的腦海中不停地翻來覆去,就像有一次,爸媽帶瑪莉去看一場叫《音樂人》的歌舞劇。看完後的整個星期里,其中一首歌的歌詞一直在她腦海里轉來轉去,她並不是特別喜歡那場表演。凱倫老師教導孩子們,在人類的大腦里,也有些是對自己說的單詞、句子或事情。她教孩子們注意自己的想法並計時,時間到了,孩子們要將剛才那段時間內所想的東西寫下來。有時候瑪莉會想「我的頭髮真難看」或是「沒有男孩喜歡我」。有時候她會想快樂的事,但是多半時候都不是這樣的。

經過練習,瑪莉可以注意到自己的自動思維。作者認為孩子一旦捕捉到自動思維,他們便可以學習如何正確地評估思維。「判斷他人的指責是否正確是大部分兒童已具有的技能,但是當指責來自內部時,他們卻不會應用同樣的技能來判斷。」

這就好像如果父母指責你,「怎麼這麼懶惰,幹啥啥不行,吃啥第一名」,你會很快地反駁:「我每天996,披星戴月,還經常加班,怎麼偷懶了?我只是在勞動節的假期時,想睡個懶覺而已!」。但如果這種不經意的指責來自內部時,抑鬱傾向的人會選擇接受這種自我批判,並承認這是事實,儘管大多數時候這種碎片式的自我否定是片面的、失實的。

計劃中的第二個部分就是教孩子如何處理人際衝突和解決社交問題。容易抑鬱的孩子時常表現出兩種人際交往風格中的一種:他們不是因不能立即得到想要的東西而欺負人,就是因不想引起麻煩被人欺負而自動退縮。難怪,消極的孩子容易被人欺負。

每個校園裡都會有那種愛欺負人的孩子,這種孩子,他的警備雷達敏感度比較高,對他而言,一定要在別人攻擊他之前先進攻,以立於不敗之地。對於這種孩子,要降低他對外界環境危險性的敏感度同時教會他用更好的方式去應對失敗。而那種消極軟弱的孩子,則要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引導孩子了解到,自己並非孤立無援,而是敢于堅定地拒絕任何人的無理要求。

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團隊計劃的第一步就是檢測出容易抑鬱的孩子(包括有輕微抑鬱症狀以及家庭生活不和睦、父母時常爭吵等因素),在接下來的兩年內,團隊數次回到學校來評估這些孩子的抑鬱症狀。這個計劃項目對抑鬱症有著十分明顯的預防作用。計劃開始之前,控制組與預防組均有24%的孩子有中重度的抑鬱症狀。在計劃結束之後的第一次測驗中,預防組降到13%,而控制組仍在23%。因為計劃的目的是要預防抑鬱,所以更關注長期數據,此計劃的目的在於教導孩子一套可以適用一生的技能。作者相信,一旦孩子開始應用這些技能,他們就會有較多的掌控感和較少的失敗感,而這些可以相對地改善他們的心情,強化他們對這些技能的使用,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希望創造一個螺旋上升的自我強化的系統。

在這個計劃中,有很多讓我動容的細節。文中描述道,將科學帶到社區令整個團隊感到十分興奮,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是個有崇高理想的人,他曾希望成為這些抑鬱孩子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卻沒有料到他們已成為研究團隊的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文中寫道:「在12個星期內,他們與孩子共相處了整整24小時,聽孩子們的故事,幫助他們提高應對能力,實在很難跟他們說再見。」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是在用心關懷孩子,這些孩子無疑也是幸運幸福的,團隊無法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但卻實實在在的改變了他們的心境,真的是一件很暖心的慈善功德。

更讓人感動的是,為了讓成千上萬的孩子從這項計劃里受益,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團隊還實施了一項雙邊計劃,訓練學校里的老師,教導他們心理學家的技能,並在校園裡指導學生。

同時,團隊還將孩子所要學的技能教給父母,指導父母們如何教導自己的子女,讓孩子儘可能地生活在樂觀的環境裡。這裡分享一位參加學習的家長欣喜的反饋,一位家長談到了如何與兒子之間產生前所未有的親近感。「這個計劃對我最好的影響就是加強了我和兒子之間的聯繫。現在如果有事情不順利,他會將我視為一項資源,或是可以幫他找出問題的人。以前,我大概是他求助的最後一個人。」別小看這一點,當孩子遇到危險時,是否願意告知並求助父母很關鍵,這關乎孩子是否會受到傷害或是將傷害的經歷深埋於心,增加親近感,可以避免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問題。

【總結】:本文介紹了馬丁·塞利格曼教授團隊對處於抑鬱險境的孩子所進行的一項抑鬱預防的研究計劃,成千上百的孩子因這項計劃受益,減緩了抑鬱增長的概率或是減少了抑鬱症狀。團隊幫助孩子們解決了認知和社交這兩個問題,馬丁·塞利格曼教授用心和愛教會孩子們:思維是可證實且可改變的,孩子不必一定要相信腦中的自我批判想法;幫助孩子們提高社交應對能力,變得堅定自信、內心平衡。接下來的四章內容包括了家長與老師訓練計劃的中心內容,還有許多家長和孩子要做的練習,讓我們期待明天的閱讀之旅吧,最後小編祝大家勞動節快樂,致敬全天下所有的辛勤耕耘的勞動者們,你們辛苦啦,勞動者永遠最光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