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國家為何將3000名南方孤兒送到內蒙古,背後有何隱情?

伊薩貝拉123 發佈 2022-05-13T01:25:45.276073+00:00

1960年的一天,錫林郭勒草原方圓幾百里的牧民都騎著馬,架著車來到了公社福利院,領養走了一個又一個孩子,這些孩子是從南方專門送到此地的,他們的背後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

1960年的一天,錫林郭勒草原方圓幾百里的牧民都騎著馬,架著車來到了公社福利院,領養走了一個又一個孩子,這些孩子是從南方專門送到此地的,他們的背後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故事。


背景

上個世紀60年代因為天氣乾旱,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大饑荒,大人們不得不背井離鄉四處乞討,勉強維生,一些剛出生的孩子就更難養活了,很多孩子都被送到了福利院中。

上海、江蘇、安徽等地福利院人口暴增,根本無法養活這麼多的嬰兒,有大批孤兒被轉移到了上海保育院。

上海想盡辦法保住孩子們的衣食住行,但時間久了依然難以支撐,後來就將這一情況上報給了中央。



當時整個國內都非常困難,後來周總理想到內蒙古地區並不是種植水稻的,即使出現乾旱可能對她們的影響也不大,於是就向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尋求幫助。

內蒙古當時的情況也不樂觀,牧民們也是勉強維持住溫飽,但即使如此還是抽掉了大量的肉蛋奶送到了上海,但送過來的一批物資很快就被這些孩子們吃完了。

當時周總理就想到了一個辦法,能不能將這些孩子送到內蒙古去,號召當地牧民來領養。

緊跟著烏蘭夫下向內蒙古各級領導轉達了總理的意思,大家都表示一定完成任務。



隨車護士——胡景蘭

當時的交通並不便利,這些孩子只能先坐火車到北京,之後再轉車到內蒙,火車運行時間大概需要三天三夜;

首批被送往內蒙的只有100個嬰兒,但這些嬰兒的年齡大多都在一歲左右,最小的孩子才只有三四個月,年齡都很小;

再加上上海和內蒙古兩地之間的氣候溫差都很大,擔心孩子們無法適應,為了保證孩子們在路上不至於出現問題,內蒙古方面還派出了三名醫護人員跟隨這些孩子們。

胡景蘭就是其中之一,她在那時是包頭某醫院的兒科護士長,已經有7年的工作經驗,在收到任務的時候剛剛查出懷孕4個月,收到命令之後,她立馬收拾行囊。



一行人於1960年4月17日晚出發前往上海,4月21日上午到達了上海,在這一天了解了100名孩子的基本情況,下午2:30又給孩子們做了簡單的體檢,6點左右開始清點孩子們的人數,之後就乘坐火車出發了。

當時擔心路上天氣嚴寒,上海保育院還給每個孩子都做了新棉衣,讓他們穿著新棉衣上了火車,但是車廂內部空氣不流通,溫度越來越高,孩子們都開始出汗哭鬧,於是胡景蘭又趕緊給這100名孩子脫衣服。

又往前走了一段之後,氣溫下降,她們三個又趕緊幫孩子們把棉衣穿好。



在火車上的那幾天,三個人每天都要給孩子們測體溫,檢查呼吸情況,胡景蘭還需要協助保育員給孩子們餵奶餵藥換尿片。

胡景蘭回憶,那時候車上有一個三個月大的孩子,病情非常嚴重,當時她幾乎全天都看著這個孩子。

另外還有16個孩子患有結膜炎,需要定時滴眼藥,但在行駛的火車上給幼小的孩子滴眼藥,操作起來十分困難,但即使如此胡景蘭也沒有落過一次。

一路走來,胡景蘭精神高度緊張,身體也十分疲勞,到達包頭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先兆流產的情況,好在最後孩子保住了,那年9月份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對於自己的選擇她也從不後悔。



28個孩子的母親——都貴瑪

當這批孩子被送到內蒙古育兒所的時候,工作人員都貴瑪被分配了28個孩子,那一年她才只有19歲,還是個黃花大閨女,連婚都沒結,更不用說照顧年齡這么小的孩子了。

雖然之前接受過系統的培訓,但看到這些幼小的孩子,還是有些擔心,只能盡其所能照顧這些嬰兒。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為孩子們穿衣洗臉,給他們餵奶做飯,還要幫她們換尿布,洗尿布。

等這些事情做完後,差不多就又要給孩子們準備午飯了,光是這28個孩子的吃喝拉撒,就占用了她大量的時間,忙起來連口水都喝不上。

當時有很多孩子因為不適應內蒙古的氣候,經常在半夜哭鬧,一個孩子鬧起來,其他的孩子也開始跟著大哭,都貴瑪只能整夜陪著他們。

有兩個年齡小的男孩,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睡在都貴瑪懷裡的。


對於這些孩子,她都當成是自己的孩子,後來育兒所也來了一些年齡稍大些的孩子,從來沒有告訴過他們孤兒的身份。

曾經有一次一位牧民鄰居來這裡看望孩子,看到一個5歲的小姑娘長得比較壯實,還開玩笑,完全看不出來是個上海孩子。

都貴瑪聽了非常生氣,直接將人趕了出去。擔心這些初來乍到的孩子知曉自己孤兒的身份,有了其她的想法。


這28個孩子在保育院待了一年半之後,身體健健健康,也適應了草原的環境,才把他們送給了願意領養的牧民們。

雖然和這28個孩子分別了,但都貴瑪也一直記掛著他們,經常會去看望,還教那些新手父母如何照顧這些孩子們。

2019年,都貴瑪還被授予「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獎章。



英雄母親——張鳳仙

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個母親的墓碑,她叫做張鳳仙,有6個子女,這兩個女孩,四個男孩都是從上海送過來的孤兒。

當時這幾個孩子被送來之後,並沒有人願意領養他們,因為那時他們的年齡已經比較大了,能說話也記事,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誰,也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對於來領養孩子們的牧民來說,擔心這些孩子帶走之後不好照顧,所以,這6個孩子就被留了下來。

當時張鳳仙在公社衛生院當護理員,看到這六個瘦弱的孩子,就決定將他們帶走親自撫養。



當時張鳳仙剛剛結婚,還沒有生下自己的孩子,負責的同志還勸她要不要跟家人商量一下。

再說如今內蒙古的情況也不是很樂觀,家裡一下子多了6口人,還都是五六歲的孩子,能不能養活得了。

張鳳仙表示: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一定餓不著孩子們。

帶著6個孩子回家,她的丈夫也表示了支持,此後30多年時間裡張鳳仙對這6個孩子視如己出。


草原上沒有大米,幾個孩子又習慣了吃米飯,張鳳仙就背著糧食步行到90里外換了60斤大米,隔三差五給孩子們做一頓米飯;

有一次孩子生病,她冒著大雪走了十幾里路,才把醫生帶回家中,生怕耽誤孩子的病情,對於這6個孩子,她照料的無微不至。

1991年,臨終之際,她還囑咐孩子,讓他們到上海去尋找自己的親生父母。

6個孩子都表示自己是草原的孩子,並沒有離開內蒙古。

這6個孩子有兩個大學畢業,兩個進入了部隊,還有兩個成為了國企職工,一直都在內蒙古做建設。



張鳳仙很多次對孩子們說:你們是國家的人,國家把你們交給了我,我再苦再累也要把你們養大成人。從始至終都讓這6個孩子管她叫阿姨。

但是這六個孩子早就把她當成了自己的母親。



從1959年到1961年,近三千名孤兒被送到內蒙,這些勤勞淳樸的牧民額吉們,稱他們是國家的孩子,對他們盡心撫養。

這三千多名孩子很多都留在了內蒙古,他們有的做了工程師,有的做了老師,還有很多成為了當地地道的牧民。

他們對於曾經的過往已經不願提及,從裡到外都堅持認為自己就是個普通的牧人子女,草原是自己的母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