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如:「東方的萊特」

西安鐵檢 發佈 2022-05-16T18:53:29.526229+00:00

字體:在今年國慶節上映的大片《中國機長》中,英雄機長臨危不懼、沉著駕駛,成功挽救乘客和同伴生命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發表時間:2019-10-21 來源:解放日報

字體:[大] [中] [小] [列印] [關閉]

  在今年國慶節上映的大片《中國機長》中,英雄機長臨危不懼、沉著駕駛,成功挽救乘客和同伴生命的情節讓人印象深刻。

  航空是勇敢者的事業。早在航空飛行萌芽的上世紀初,天空就活躍著中國勇士的身影。

  時針撥回110年前的初秋,1909年9月21日,一架簡陋的飛機騰空而起。駕駛並製造這架飛機的是一位年輕人,他的名字叫馮如。那時候的他,滿腦子想的都是航空救國,畢竟那時候的祖國,是那樣的貧窮、落後。

  萊特兄弟「飛行者1號」首飛僅僅6年後,第一架中國人製造的飛機就獲得成功。它以穩定的飛行姿態,令《舊金山考察家報》讚嘆:「航空領域,中國人把白人拋在了後面。」

  挾飛仙以遨遊的中華千年飛行夢想,終於在馮如這個年輕的旅美華人手中得以實現。作為中國人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馮如1號」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動力飛行史的第一頁。

  110年後,「馮如1號」回來了,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將首個「馮如1號」1∶4復原模型捐贈給了中國科技館。

  這架承載著民族航空夢想與榮光的「第一機」,與同展廳的「鯤鵬」「翼龍」等先進戰機模型交相輝映,昭示著110年中國航空工業的滄桑巨變。

  今天,中國航空事業的快速發展令國人振奮。如果馮如能看到今日的中國,應該倍感欣慰。斯人已逝,他的精神卻融入民族航空工業的血脈中,奔騰不息走向更遼遠的未來。

  「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

  廣東恩平,毗鄰珠三角的一座寧靜小城,這裡是馮如的故鄉。當地有放風箏的傳統,有專家考證,恩平製作風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朝,而小小的風箏正是馮如航空夢想的開端。

  小時候的馮如就對飛行格外感興趣,他痴迷《封神榜》中辛環和雷震子空中大戰的故事,在寫作中曾流露出許多幻想:小鳥為什麼會飛上天,為什麼可以忽快忽慢,為什麼可以停留在空中……

  令馮如敬佩的還有萬戶的故事:這位明朝的飛天先驅,雙手各執一隻大風箏,把自己綁在一把裝有47枚火箭的椅子上,試圖在火箭推力下,憑風箏上天。不料,火箭點燃後一聲巨響,他和飛行器被炸得粉身碎骨,這是人類的首次「火箭飛行」。

  也正是這些傳說和故事,讓年少的馮如對飛行產生了無窮的遐想。他經常觀察鳥類飛行的姿態,還動手製作了一隻像大鳥的風箏,兩翼吊著兩個小木桶,當風箏乘風升空後,角度設計巧妙的小木桶變成小風袋,起到平衡作用,風箏可飛到近百米的高度,周圍人無不稱奇。

  如果馮如生活在今天,他可能會按部就班地讀書,成為航空工程師。然而,他出生的年代,正值中法戰爭爆發,西方列強來華瘋狂掠奪。

  10多歲的馮如辭別父母,隨表親前往美國謀生。在他看來,美國有鱗次櫛比的高樓、高聳的煙囪、繁華的港口,卻遠非樂土。美國政府奉行排華政策,視中國人為「黃禍」,馮如經常被工廠無故解僱,他先後在船廠、電廠和機器製造廠當過學徒和工人。

  在那裡,他也目睹了美國的先進工藝。他認識到,要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面貌,非學習機械、發展工藝不可。不到20歲的馮如在日記中寫道:「嘗謂國家之富強,由於工藝發達,而工藝發達,必有賴於機器,非學習機器不足以助工藝之發達。」

  他白天在工廠勞動,晚上回家學習,研讀英語和各類科技書籍,幾乎每天學習到凌晨3點。由於多次更換工廠和工種,他學會了多種機器的製造技能。為了掌握更多的機械製造原理,他還輾轉到紐約的專業學校半工半讀。

  僅用了7年時間,馮如就達到「於三十六種機器無不通曉」的水平,他研製的抽水機、打樁機、小型發電機精巧實用,深受歡迎,舊金山當地報紙稱他是「很有名氣的機械師和發明家」。在馮如看來,機器救國的夢想越來越近。

  這時候,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深深震撼了馮如。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飛行者1號」升空,人類的飛行夢終於實現,西方率先進入航空時代。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並在我國東北三省廝殺,中國人慘遭蹂躪。馮如為祖國的不幸感到悲傷,機器救國的夢想隨之發生改變。他發誓說:「是(指製造機器)豈足以救國者?吾聞軍用利器莫飛機若。誓必身為之倡,成一絕藝,以歸饗祖國。苟無成,毋寧死。」

  於是,馮如成為第一個提出航空救國並為之奮鬥終生的中國人。機器救國的夢改變了方向,航空救國的夢想從他的心底萌生。

  「倘若飛機不能成功,誓不復回祖國」

  1909年9月21日,是載入中國航空史冊的日子。馮如駕駛「馮如1號」,冒著強風在美國一個崎嶇不平的農場地面上起飛,圍繞一座小土山進行橢圓形繞空飛行,高度保持在10至15英尺之間,展示了飛機的良好飛行性能。

  這次飛行,距萊特兄弟開創人類首次載人動力飛行僅僅過去6年,卻實現了對前者的全面超越——內燃機動力從12馬力躍升到24馬力,飛行距離比「飛行者1號」遠了1788英尺。

  中國人用不到3年時間造出了自己的飛機,極大鼓舞了國人的自信心,尤其是那些認為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造不出飛機的當地華僑,開始在物質和行動上支持馮如的航空事業。

  第二天,當地報紙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馮如的大照片。查看那天的報紙,黑白照片中的這位年輕人白淨、清秀,又有一絲靦腆。然而,就是這麼一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在之後的飛機研發攻關過程中表現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驚人毅力——

  缺少經費,他變賣自己的金銀玉器,找到當地華僑尋求支持。湊集資金1000多美元,租了7.5平方米的廠房,就開始了飛機的研製,辦起了中國人的第一家飛機製造廠。

  遭遇技術封鎖,他苦學航空科學書籍,搜集雙、單翼飛機的設計圖和製造方法,靠自學的空氣動力學知識,徒手繪製設計圖紙,製成樣機。

  經歷6架飛機研製試飛失敗,資料設備毀於火災,父母「屢函催其回家」,馮如下定決心「倘若飛機不能成功,誓不復回祖國」。他拿著少許的積蓄,在空地上搭起帳篷,繼續改進飛機。

  有人說,新型飛機是設計師設計出來的,更是試飛員用生命飛出來的。那時候,飛機性能很不穩定,為了保護助手,馮如每次都親自試飛,成了名副其實的「總設計師兼首席試飛員」。

  一次,飛機剛升空不久,突然一個傾斜,就失控重重摔到了地上。助手和好友趕忙跑過去,馮如卻若無其事地從受損的機翼下鑽了出來,平靜地對助手說:「看來我們還要從頭開始。」

  世界科學史上有一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化學家凱庫勒因過於勞累,在書房睡著了,在夢中看見碳原子長鏈像蛇一樣盤繞捲曲,銜住自己的尾巴旋轉不停,因此他發現了苯。

  馮如也曾有這樣的幸運。一次,他偶然看到幾隻老鷹在空中展翅盤旋,升降自如。他沉思良久,找到了靈感。馮如向鄰居借來一隻白鴿,仔細測量鴿子身軀和兩翼長度的比例,從中得到啟發,最終優化了飛機的氣動布局,在第七架飛機試飛中取得成功。

  科學需要靈光一閃,這靈光一閃的背後是馮如和他的助手日復一日的艱苦攻關。在「馮如1號」取得成功後,馮如並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經過1年多的攻關,性能更加優良的「馮如2號」在中美觀眾的共同矚目下飛過城市廣場、海灣和山丘田野,最終平穩降落。西方評論家評價馮如的這次飛行是「為中國龍插上了翅膀」。

  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政府開啟了學習西方的步伐,亦步亦趨,卻成效甚微。馮如卻憑一己之力,在世界航空事業的萌芽階段,讓中國走在了世界前列,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與實力。

  「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

  在飛機製造上,馮如自學成才。在愛國情懷上,他有「啟蒙老師」。當時,孫中山先生在舊金山的華僑中宣傳愛國主張,每周六都會在街頭髮表演講,雖然研製飛機十分艱苦,馮如依然每場不落,聆聽孫先生的精彩演講。

  「馮如1號」試飛當天,孫中山先生還親自到場觀看,見證了中國第一架飛機的成功試飛,讚揚馮如愛國圖強的精神,並高興地說:「愛國救國,大有人在!」

  孫先生的鼓舞,更加堅定了馮如航空報國的信念。1910年,馮如駕駛自己改裝的飛機參加在美舉辦的「國際航空飛行比賽」,以高度211米、時速105公里、距離32公里的成績,超過所有參賽飛機,奪得第一名,並打破了1909年在法國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飛行比賽的世界紀錄。

  這時,諸多西方航空企業被他高超的飛機製造技術所震撼,紛紛向他拋出橄欖枝。一道選擇題擺在馮如面前——是留在美國,繼續當媒體口中「東方的萊特」,還是回到積貧積弱的祖國,做「中國的馮如」?

  「科學無國界,而科學家有祖國。」在馮如看來,自己屢敗屢戰研發飛機,正是為了報效祖國。早在飛機還沒研製成功時,他曾說道:「日、俄戰事大不利於祖國,當此競爭時代,飛機為軍事上萬不可缺之物,與其制一戰艦,費數百萬之金錢,何不將此款以造數百隻之飛機,價廉工省。倘得千隻飛機分守中國港口,內地可保無虞。」

  更大的理想在他內心升騰,那就是啟程回國,在中國自己的土地上製造飛機。

  和40多年後錢學森的遭遇一樣,為了阻止馮如回國,美國政府軟硬兼施,先以黃金利誘購買圖紙,又威脅取消專利。在威逼利誘面前,馮如不為所動。1911年2月,他帶領助手,攜帶自製的2架飛機以及製造設備,踏上了歸國的航程。

  當時,世界上已經有800多架飛機,但中國的土地上1架也沒有。然而,腐朽的清政府卻懷疑、限制馮如,不允許他製造飛機和進行飛行表演。

  正當馮如極度苦悶之際,辛亥革命爆發了。馮如被任命為廣東革命軍飛機長,他成為中國第一個飛機長。他在廣州燕塘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廠——廣東飛行器公司,帶領助手用了僅3個月的時間,就製成了一架性能與「馮如2號」相仿的飛機。

  這是國內製成的第一架飛機,揭開了中國航空工業史的首頁。但馮如認識到,只憑他和幾個助手發展祖國的航空工業遠遠不夠,必須喚起國人對航空事業的認識與支持。

  經過前期的試飛與改進,馮如決定舉行一次飛行表演。1912年8月25日,廣州燕塘數萬軍民翹首觀望,馮如激動地駕駛飛機,凌空而起。

  這時,機身突然急劇抖動,頭高尾低,失去平衡,飛機像一隻發瘋的雄鷹,猛然衝上天空。當時的飛機沒有控制身體的座帶和降落設備,馮如被拋出機座後墜地,頭部、胸部、腹部都受了重傷。

  李大釗曾說:「人生的目的,在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馮如,正是一位為發展民族航空事業甘願犧牲自己的勇士。

  彌留之際,他吃力地把失事原因告訴助手,勉勵他們:「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為必有之階段。」觀眾噙著淚水把馮如送到醫院,經搶救無效,馮如長眠於鮮花之中。那一年,馮如只有29歲。

  泰戈爾說:「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跡,而我已飛過。」走在今天的廣州黃花崗公園,一座手書「中國始創飛行大家馮君如之墓」的碑塔引人注目。這位被後人稱為「科學之偉人,空軍之豪傑」的航空奇男子,與黃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相伴而眠。

  天空無痕,赤子有名。又是初秋的一個傍晚,馮如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廣東恩平的馮如紀念樓里,馮如的孫媳莫惠瓊向當地小學的孩子們講述馮如航空報國的故事,有的孩子邊聽邊好奇地將目光投向天空。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校園裡,學子們從馮如塑像前經過,前往馮如書院自習。在這裡,學子們沉浸在先進航空科技知識的海洋。

  就在前不久,一則新聞傳來:第五屆中國航空協會馮如航空科技精英獎揭曉,10位來自航空總體設計、動力、材料等領域的頂尖專家摘得桂冠,這些名字背後都是一項項具有突破性的航空技術。

  今年國慶70周年閱兵,當一架架殲-20、運-20、轟-6K戰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國人為之振奮。今天,我們終於有了捍衛祖國藍天的「大國重器」。

  我們不能忘記,中國人逐夢藍天的道路,是由一代代航空人用生命鋪就而成。為了這片藍天,自馮如起無數航空先驅、飛行英烈,從航空救國到航空報國,再到航空強國,嘔心瀝血、捨生忘死,換來了中國航空事業的騰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