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樓:大山裡的世界文化遺產

東方文化雜誌 發佈 2022-05-17T01:33:25.638483+00:00

◆ ◆ ◆ ◆ ◆在福建西南部,霧氣瀰漫的山谷中有一種奇特的建築群巍然矗立,它們由泥土一層層夯實築就,身形龐大、結構堅固,人稱土樓。那些見識過土樓風采的人無不對其讚賞有加。


◆ ◆

在福建西南部,霧氣瀰漫的山谷中有一種奇特的建築群巍然矗立,它們由泥土一層層夯實築就,身形龐大、結構堅固,人稱土樓。那些見識過土樓風采的人無不對其讚賞有加。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在他的代表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將土樓稱作「中國最特別的民居」;日本建築學家茂木計一郎說:「好像大地上盛開的巨大蘑菇一樣,又像是黑色飛碟自天而降,那真是不可思議的景象.....。」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城舉行的「第32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此被全世界知曉,越來越多的旅人前往這裡,只為一睹它們的芳容,聆聽它們的傳奇故事。


誰在建土樓?

福建土樓,大多數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稱「客家土樓」。它們產生於宋元,成熟於明末、清代和民國時期,它的形成與歷史上中原漢人幾次著名大遷徙有關。

1700多年前的西晉永嘉年間,平靜的閩西山區開始陸續出現一批又一批陌生漢人。他們用奇怪的口音與當地閩人連說帶比劃地溝通:自己來自北方,為了逃避戰亂遷徙到這裡。

那時的中原,戰火頻仍、天災肆虐,大批民眾舉族南遷,拉開了兩晉至宋元時期中原漢人遷徙入閩的序幕。其中,進入閩南的一支與當地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閩南話為方言的福佬民系;經江西贛州進入閩西山區的一支則構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話為方言的客家民系。而土樓所在的閩西南山區,正是福佬與客家民系交匯處。

不過,對後來者來說,費盡心力來到的南方,並非是遠離紛爭的世外桃源。這裡人煙稀少,相對寧靜,但由於遠離中原的監管,這裡盜匪橫行,更兼與原住民之間的資源矛盾,家族之間的紛爭也時有發生。

於是,在中原儒家文化的宗族觀念和外部環境的共同影響下,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遷居於此的人們選擇了聚族而居,建立堡壘,以特殊的生活方式結合山區的建築材料,創造了土樓這種獨特的居住方式和建築風格。



土樓的特徵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傳統民居建築通常以磚或木材作為建造材料,比如古色古香的傳統北京四合院,以磚木結構為主;溫婉典雅的徽州傳統民居,以木構架為主,同時輔以磚、石雕等材料。不過,福建土樓的建築用材則相對比較特別,主要選用夯土來建造,歷經上千年的風吹雨打、日曬雨淋仍屹立不倒。

根據史料記載,夯土造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存在,且當時的夯土技術已經成熟。比如那條被視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之一——秦直道,之所以能夠保留延續至今,且基本不長草,主要得益於夯土技術的成熟應用。

此外,福建土樓的建築布局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徵,即採用夯土牆和木樑柱共同承重建造的多層巨型居住建築群,適應大家族聚居,還具有突出的防衛功能。

一座標準的土樓布局規整,一般四周由1至2米厚的外牆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內牆圍合,起到最主要的外圍抵禦作用。夯筑前,先在牆基挖出一條的牆溝,夯實後,再埋入大石為基,然後用石塊和灰漿砌築起牆基,接著用夾牆板夯築牆壁。土牆的原料以當地粘質紅土為主,摻入適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經反覆搗碎、拌勻,做成俗稱的「熟土」。一些關鍵部位還要摻入適量糯米飯、紅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築時,要往土牆中間埋入杉木枝條或竹片為「牆骨」,以增加其拉力。就這樣,經過反覆的夯築,土牆有如鋼筋混凝土般堅固,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層防止風雨侵蝕的石灰,因而堅固異常,具有良好的防風、抗震能力。

在內部建築中,土樓的一層和二層大多是廚房和穀倉,基本沒有窗戶。三層以上是臥室,靠近外牆的一側只有小窗戶。一座土樓基本只有一扇大門。一旦大門關閉,土樓就變成了一座封閉的堡壘,易守難攻。土樓大門選用耐火性極好的槁樹木或梓木製成,此外,大門的外層還用鐵皮包裹,並在門的頂部設有一個「水槽」,與二樓的水箱連接,以抵禦敵人的火力攻擊。

土樓二層的穀倉用來存放每年收穫的稻穀、地瓜等糧食。樓內飼養家禽家畜,柴草充足,每座樓院內還設有水井。甚至,對客家人來說,宗族所居最重要的祠堂,也是建在土樓之中的。可以說,這是人們營建出的一座獨屬於自己家族的城池營壘,除非外出狩獵或是耕種,其他一應生活起居都可以在土樓內部完成。


多姿多彩的土樓

福建土樓千姿百態,種類繁多。在眾多土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圓樓、方樓和五鳳樓。圓樓與方樓最常見,也常常並存。此外,由於地形與聚集地的改變,還有諸多變異的幾何形建築構建於山嶺狹谷之間。


圓樓

圓樓又稱圓寨,是土樓三種典型中最富藝術魅力的一種。圓的外形與天穹呼應,本色的黃土牆與大地密接。圓樓的共同特點是大門、祖堂等主要建築都在中軸線上,兩邊的建築對稱,這與其他種類的土樓相同。多環同心圓樓外高內低,樓中有樓、環環相套,祖堂設於樓中心,環與環之間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與祖堂相連。這種不分長幼尊卑極其平等的聯通聚居方式,雖然在中國封建社會中顯得極為不可思議,但也確確實實地增強了凝聚力。


方樓

方樓數量居各種類型土樓之冠。從外觀看,四周高牆聳立、四角規整,呈封閉式,防衛功能十分突出。方形土樓除了大小各不相同之外,其內部布局、結構又由於受樓主需求、生活習慣、地理環境等不同因素影響,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看方形主樓的平面,呈「口」字長方形的占絕大多數,呈「日」字形或「目」字形的為數甚少。後者中間的樓層與緊密相連的樓層等高,有的略低於主樓。「日」字形樓或位於中間的樓、「目」字形樓左右兩側的樓,一般為後人所擴建。新樓、舊樓融為一體,既節省用地、擴大居住空間,又保持全樓整體的統一,更能體現整個家族的團結。


五鳳樓

五鳳樓脫胎於北方的四合院,兩側的廂房被加高,自前向後逐層升高,稱為「橫屋」。兩列橫屋之間分布著三座廳堂,沿著中軸線從前到後同樣逐級升高,稱為「三堂」。其中後堂被加高至三層到五層,猶如展翅飛翔的鳳凰,故名五鳳樓。

五鳳樓主要分布於閩西各縣與漳州。其中,移民台灣的漳州客家人,也將其五鳳樓建築風格帶至台灣。


變異樣式

福建土樓的變異形式也特別豐富。它們結合地形、布局自由、形式獨特,是福建土樓中極其珍貴的部分。

一千多年前,客家人以「客人」的身份「闖入」到南方這片荒蠻的土地,並在此落腳生根。時光荏苒、歲月匆匆,客家人在這片土地上修建房屋、辛勤勞作、繁衍生息,不斷發展壯大。歷經千年的歲月洗禮和沉澱,客家人把生活描摹成詩、刻描成畫,並將其深深地印在了龐大的建築體之上。那建築之上的一土一木、一磚一瓦,無時無刻不在證明著客家民族乃至於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傳統精神。

(編輯:餘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