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拍劇?跨界又來了

cctv電視劇 發佈 2022-05-22T11:25:57.636003+00:00

日前在央八收官的《風起隴西》,播出前後頻上熱搜,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30億,成為了一部當之無愧的話題之作。同時,它也是此前有過《繡春刀》《刺殺小說家》等優秀電影作品的導演路陽的一次破圈嘗試,「電影感」成為了觀眾談論這部作品時,使用頻次最多的詞彙之一。

日前在央八收官的《風起隴西》,播出前後頻上熱搜,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超過30億,成為了一部當之無愧的話題之作。


同時,它也是此前有過《繡春刀》《刺殺小說家》等優秀電影作品的導演路陽的一次破圈嘗試,「電影感」成為了觀眾談論這部作品時,使用頻次最多的詞彙之一。



那麼,當我們評價一部劇集有「電影感」的時候,究竟是在談論什麼呢?



近兩年,電影導演紛紛破圈,拍攝劇集。不僅有新銳導演「衝鋒陷陣」,陳正道的《愛很美味》《摩天大樓》均收穫了良好口碑;也有在電影圈耕耘多年的導演勇於跨界,中國第六代導演之一的王小帥在去年便拍攝了家庭懸疑網劇《八角亭迷霧》。



接下來,張藝謀的電視劇處女作《主角》正在籌備中,由王家衛擔任總導演、監製的《繁花》也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吳宇森將拍攝劇版《赤壁》,周星馳也有意製作劇版《美人魚》。



賈樟柯曾在平遙影展上說過,劇集的崛起是電影新生態發展必須面臨的現象。「影轉劇」,對於劇集的品質,有著不可忽視的帶動作用。


電影導演的跨界,究竟是因為當下電影市場因疫情導致的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故事載體發生改變時激發出創作者新的熱情?CCTV電視劇與行業專家和導演聊了聊這背後的緣由。


電影導演紛紛跨界,所致為何?


「電影導演和電視劇導演之間的互動嘗試一直存在。」


「雖然電影、電視劇作為兩個藝術門類,敘述方式、觀眾群是有區分的,但他們屬於一個共同的產業形態,有共同的藝術特徵——都用影像來講故事。」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在接受CCTV電視劇採訪時表示。



談到這種「跨界」現象,李京盛認為是一種良性互動。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的交流,可以借鑑彼此的優長,互相提升。


對於劇集行業來說,電影精緻化的藝術表達可以豐富電視劇的表現力,帶來新的審美方式;而對於創作者來說,兩種藝術形式的穿插,能讓他們更多地理解觀眾、了解市場。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在採訪中提到,電影導演跨界劇集的背後有這樣三點原因。



一是介質環境發生了改變。電視劇目前擁有電視頻道與網際網路平台的雙通道,為劇集增加了一定的影響力。以往電視頻道的單一媒介造成了創作上存在的一些局限性,必須要滿足電視機前主流觀眾的需求,但現在創作空間正在增大。



二是近幾年劇集迎來了減量提質的趨勢。電視劇雖然數量在減少,但高品質劇集開始聚集,這也讓觀眾的接受度有所提高,要求也相應提升,電視劇正在追求高藝術品質。



三是因為電影市場容量的有限,電影導演未必總能夠找到合適的題材、投資規模與市場定位來進行創作。


對於這一現象,作為創作者的導演路陽,在接受CCTV電視劇採訪時,也給出了他的答案。



「無論製作方式怎麼變化,對創作者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思路,調動一切手段與創作力,盡一切可能性把故事講好,這個根本原則是不會變的。


對路陽導演而言,內容是創作的前提,形式沒有高低之分,「不管它是什麼形態,只要有新的創作空間,它本身的內容吸引到了我,我們都願意去嘗試。」


也許在電影導演跨界的背後,講故事的方式與媒介的確一直在發生變化,但始終不變的,是創作者想要講好故事的欲望與熱情。


電影到電視劇:

風格、熱度、精品化


「電影導演跨界拍電視劇,可以為劇集帶來電影藝術中的一些精緻的畫面、新穎的敘事方式、豐富且高質量的視聽語言,來充實和提升電視劇的藝術表達力。」李京盛坦言。


尹鴻也表示:「這一批電影導演來做的劇集,都有非常明顯的製作水準的提升。」



現實情況的確如此,許多成熟電影導演一出手,就將個人風格帶入到了電視劇中。


《風起隴西》不論是畫面還是敘事,都讓人感覺到電影《繡春刀》和《刺殺小說家》的影子。



擁有《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等電影作品的王小帥導演的《八角亭謎霧》,也因為風格化的影像和敘事,引發觀眾探討。


王小帥曾說,《八角亭迷霧》拍出了電影感,「我希望把劇集的高度,提升到哪怕是隱喻概念上去。」



其次,電影導演「下海」拍劇,憑藉導演自身的號召力,讓劇集「未拍先火」,有了熱度和期待值。



更重要的是,電影導演帶來的電影班底,在製作方面,讓劇集的精品化程度有所提升


《風起隴西》中的服化道製作細緻到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燈光、鬍鬚、甚至是木板上的紋理,團隊都精心雕琢,觀眾在熒幕里看到的,是創作者滿滿的用心與誠意。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觀眾對於劇集的精品化、國際化標準有所要求,電影導演的「下海」,也迎合了近年來的觀眾和市場需求。


受其影響,畫面和服化道更具有電影質感、敘事節奏緊湊、風格有特點的劇集,應會越來越多。


電影導演的考驗:

如何「接地氣」「講故事」


電影導演的跨界,優勢必然存在,但若是把握和處理不當的話,兩種藝術形式之間產生了一種生硬地穿插,也會造成一種不適,會產生兩種介質之間的衝突。


比如日前的熱播劇《風起隴西》,劇集中具有電影質感的鏡頭,多情節強節奏、多線索高懸念的故事講述方式,都給電視劇觀眾帶來了一種驚喜的新奇感。



但與此同時,對於一部分觀眾而言,也會存在一定的障礙感與陌生性,可能錯過了一個眼神或一句台詞,就無法連貫後面的劇情。


李京盛表示,這便是兩個藝術門類觀眾群體的觀賞習慣的不同所致。如何通過劇集形態來講故事,這也會是電影導演跨界電視劇時,面臨的一大挑戰。


誠然,講故事的方式沒有高低與對錯之分;但當兩小時的體量,轉變為二十集甚至更長去講述時,應如何調整思維以及如何處理觀眾產生的障礙與陌生感,這是創作者在未來的道路上,需要去探索的問題。



近年來,當觀眾談論電影導演的跨界時,總是提到「接地氣」的問題。


年代劇《人世間》、鄉土劇《山海情》等,均因為真實反映了普通民眾的生活而成為全民熱劇。



近期播出的《親愛的小孩》等劇也因為畫面精美、觸及熱門社會議題而受到廣泛關注。這些都是在劇集領域探索多年的優秀創作者們所駕輕就熟的。


因此,選取社會議題的切入角度,反映民眾生活細節,讓劇集真實可感、有煙火氣與「接地氣」上,成為了電影導演們需要做的功課。



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網劇,業內資源的「破圈」流動都有益於作品提質。


正如李京盛所說:「在互相借鑑的同時尊重各自的藝術規律,在兩者之間做有機的結合與合理的嫁接。尊重觀眾的觀賞習慣,提升審美的同時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這樣才能讓互相的跨界,彼此都受益,促進影視產業高質量的繁榮發展。」


而這也與身為創作者的路陽的觀點不謀而合:「電影和電視劇是兩種不同的講故事的方式,有不同的創作規律。」


「我們不會因為原來所做的工作,就去輕視任何一個形態,這是不成立的,都是要全力以赴地去把故事講好,同時去尋求一些新意與突破。


誠然,電影和電視劇有共生性,也存在差異性,但無論是何種形態,創作者「全力以赴」的心態,都彌足珍貴。




總監製丨莊殿君

監 制丨張雪梅 楊春果

主 編丨王彩臻

責 編丨蔣璇瑋 習 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