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曼戰役,隆美爾的最大慘敗,10萬德意聯軍被23萬盟軍圍殲

狴犴歷史觀 發佈 2022-05-24T05:10:10.991167+00:00

在尼羅河三角洲前的阿拉曼防線上,盟軍用23萬人絕地反擊,擊敗了隆美爾指揮的10萬德意聯軍。阿拉曼在二戰時期是埃及的一個小鎮,這裡不同於人們想像中的埃及,黃沙漫天,風塵遍地,相反,這是一座擁有大片森林還靠近地中海的港口城市,氣候濕熱,適宜生活。

這是德軍元帥隆美爾一生中最大的慘敗,也是二戰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尼羅河三角洲前的阿拉曼防線上,盟軍用23萬人絕地反擊,擊敗了隆美爾指揮的10萬德意聯軍。此戰結束後,北非戰場的局勢徹底扭轉!

那麼,隆美爾的慘敗究竟原因為何?盟軍23萬人又是怎麼絕地反擊的呢?本期,狴犴為大家講述阿拉曼戰役背後的故事。



阿拉曼在二戰時期是埃及的一個小鎮,這裡不同於人們想像中的埃及,黃沙漫天,風塵遍地,相反,這是一座擁有大片森林還靠近地中海的港口城市,氣候濕熱,適宜生活。



而這條以阿拉曼命名的防線是尼羅河三角洲最後的防線,也是德軍攻下蘇伊士運河,染指地中海從而侵略中東的最後阻礙。

這條防線長60公里,從地圖上看是一條稍有傾斜的豎線,從北面的海邊小鎮阿拉曼一直持續到南面的蓋塔拉窪地。防線東西面較為狹窄,只有8-13公里的縱深,只適合正面作戰。



阿拉曼戰役分兩場,第一場在1942年7月1日開打,打了整整1個月,德意聯軍以96000人的兵力加上585輛坦克和500架飛機,把英軍150000人加上1114輛坦克、1000門火炮和1500架飛機打得閉門不出,英軍的強大裝備優勢、人員優勢根本沒發揮出來。

德軍4萬人以強大的戰鬥力與英軍15萬人僵持住了,而56000意軍則跟在德軍後方守陣地,根本沒多少戰鬥力。



到了10月份,眼看著德軍即將發起新的攻擊突破防線,盟軍的統帥被換成了英國名將伯納德·勞·蒙哥馬利,而德意聯軍此時的指揮官是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

這兩位名將雖然都是科班出身,但作戰套路完全不一樣。蒙哥馬利喜歡穩紮穩打,討厭風險,他打殲滅戰一定要等到己方實力超過敵軍好幾倍才動手;而隆美爾人稱沙漠之狐、帝國之鷹,最喜歡幹的事兒就是冒險迂迴到敵軍後方和側翼搞偷襲,用最少的兵力打出最大的戰果。然而在阿拉曼防線這個地方,天時地利卻都在蒙哥馬利那兒。



因為這條防線北邊靠海,南邊是天坑,部隊沒辦法迂迴到敵人側翼或後方,而防線正面盟軍又部署了重兵,因而更加難攻。這樣的地形限制了隆美爾的發揮,使他不得不開始布置陣地和防禦縱深,像個老頭子一樣一板一眼的照著教科書打仗。

眼看著天時地利都給了蒙哥馬利那邊兒,隆美爾心想,人和總該給我吧。但現實就是這麼令人絕望,人和也沒隆美爾的份兒。



從1942年開始,德意聯軍的補給就一直出問題,因為盟軍控制了地中海,制海權、制空權都不在己方手裡,所以在1942年前8個月,隆美爾的大軍只得到了應有補給的40%。現在大戰在即,緊缺的油料、坦克、糧食都沒能運過來。

反觀盟軍,因為占了運河、港口和整個地中海,彈藥補給和士兵正源源不斷的被運到地上,更令人擔憂的是,蒙哥馬利作為老將,很懂得收買人心,在他的領導下,盟軍的戰鬥力和士氣正急速上升。



到了1942年10月20日,盟軍在阿拉曼防線的兵力已達到了1個集團軍11個師、4個獨立旅共23萬餘人,裝備有1029輛坦克、750架飛機和數千門火炮;而德意聯軍組成的非洲軍團,只有10萬人出頭,擁有不過547輛坦克、80架飛機和552門火炮。實力差距如此懸殊,但這場大戰依然避無可避!

1942年10月23日夜,這場震撼世界的大戰拉開了帷幕!盟軍集中1000餘門火炮對德意聯軍的陣地狂轟濫炸,漆夜如墨的夜色中,遠處的天空被閃電般的光照亮了,那是榴彈炮發射的光芒。



在德意聯軍的戰壕附近,出去巡邏的士兵還沒來得及回到戰壕躲避,就被雨點般落下的炮彈打懵了。

威力強大的炮彈落在他們身邊,在地上炸出一個個深坑,不幸被彈片擊中的士兵立刻倒地不起,被擊中要害的士兵連痛呼聲都沒發出來就去了另一個世界,而那些沒被打中要害的則用手捂住傷口,倒在地上慘叫著、吶喊著,痛斥這場戰爭。



炮擊結束後,那些僥倖沒受傷的士兵開始將受傷的戰友抬走。而此時,盟軍的坦克和裝甲車正向著他們開來,大量步兵也在裝甲部隊的掩護下衝進陣地。

他們分兩路在德意聯軍陣地的北面和南面發起進攻,其中南面為佯攻,是用來迷惑隆美爾的手段,北面戰場才是蒙哥馬利預想中的敵軍墳場。

10月23日深夜,在炮擊結束後,蒙哥馬利以第30軍為主力開始從北面突破德軍防線,工兵開道,掃除德軍布下的地雷,隨後裝甲車和坦克為步兵打出一條進攻路線。



10月24日凌晨2點,第10軍第1、第10裝甲師與德意聯軍發生接觸,戰鬥開始。盟軍士兵們在裝甲車上用機槍掃射敵軍陣地,大量義大利士兵在戰鬥打響的第一時間就投降了,但德軍士兵的反擊依然兇猛。

到了10月24日白天,盟軍開始出動飛機直接扔炸彈毀滅德意聯軍辛苦布下的地雷陣,1000多架次的戰鬥機、轟炸機在丟完炸彈後,還會飛到德意聯軍陣地後方的運兵公路上,用機槍和機炮掃射聯軍的運兵卡車和補給車隊,這讓形勢越來越不利於德意聯軍,尤其是防守陣地南面的義大利師,士氣更為低落。



但此時德意聯軍的裝甲師也開始反擊盟軍的先頭裝甲部隊,它們在關鍵高地附近與英軍、澳軍的坦克作戰,阿拉曼戰役中的第一次坦克會展由此開始。

雙方一共投入了100多輛坦克,在黃沙遍地的戰場上打得你來我往,震耳欲聾的火炮發射聲響徹這片天地,坦克的殘骸和步兵的屍體散布在地上,起火燃燒,冒起黑煙。但在整體戰場形勢上,盟軍明顯占了優勢。



他們所使用的美制M3格蘭特和M4謝爾曼坦克都是裝甲極厚、火力極強的坦克。格蘭特有兩門炮,火力比德軍強,謝爾曼炮塔裝甲板厚度達89毫米,德意聯軍的反坦克炮根本打不穿。因此在一天的會戰過後,德意聯軍的坦克數量就更少了。

然而,德意聯軍,尤其是德軍的軍隊素質畢竟比盟軍高了不止一個層次,因而即使在坦克不足、補給緊缺甚至是友軍沒有戰意這樣的情況下,他們依然擋住了盟軍的第一波進攻,到了26日,盟軍進攻南面的紐西蘭裝甲師也被聯軍遲滯了攻勢。



面對盟軍從前線傳回的情況,英國首相邱吉爾甚至這樣感嘆:「我們真的不可能找到一個能打贏戰鬥的將軍嗎?」

陣地上的士兵像死了一樣躺在那裡,任由炙熱的陽光燻烤自己。這是守衛阿拉曼戰場北部陣地的義大利軍隊,他們已經很久沒得到充足的彈藥甚至是糧食飲水補給了。對於這場打了很久的戰爭,他們已經厭倦了。

但此時盟軍的坦克、飛機和炮彈正離他們越來越近,他們不得不在上級的強迫下拿起手裡的槍,對付眼前即將到來的敵人。



這一幕,曾真實的出現在1942年10月末的阿拉曼戰場上。此時,這場以德意聯軍為防守一方的戰爭又一次進入了僵持階段。

但無論是德意聯軍的指揮官隆美爾還是盟軍的指揮官蒙哥馬利都清楚,這種僵持不會持續很久,因為盟軍的補給源源不斷,士氣也維持在較高水準,而德意聯軍,因為沒有港口、沒有制空權,他們的彈藥補給在慢慢耗盡,坦克、裝甲車打完了就沒了,士兵在戰場上死掉,也沒有得到補充,而此時的德國正和蘇聯在史達林格勒展開血戰,幾乎所有的德軍精銳和補給都著重傾斜於東歐。



隆美爾的唯一指望,也就是等著這場大戰的結果,希望德軍能勝,然後與他的非洲軍團一起,兩面夾擊盟軍。

但剛等了2天,勝利的天平就突然朝著盟軍傾斜了。

那天是1942年10月28日,澳大利亞的第9裝甲師在德意聯軍的北面陣地取得了突破,他們憑藉著強大的火力和數量眾多的坦克一路突破防線,推進到了聯軍陣地後方,準備切斷聯軍的退路。



為了阻擋這支深深插進聯軍陣地的釘子,德意聯軍派出了近700輛坦克,去截擊盟軍的1200輛坦克,大戰在一處沿海公路附近爆發了。德軍的虎式坦克憑藉著皮糙肉厚的優勢勉強扛住了盟軍的M3和M4,但意軍的菲亞特坦克卻根本不是對手,往往一炮就被打癱瘓了。

這樣的作戰持續了2天,德意聯軍拼了命的消滅這支盟軍裝甲師,但在裝備不如人的情況下,他們還是失敗了。這一仗打完後,盟軍還剩下800多輛坦克,而德意聯軍就只有140多輛了。



等到10月29日,聯軍指揮官隆美爾又得知了一個令人抓狂的消息,那就是給己方送補給油料的路易西亞諾號油輪,在即將到達時被英軍的轟炸機和戰機給炸毀了,這個消息無疑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隆美爾第一次生出了撤退的想法,因為沒有油,坦克、裝甲車就動不了。

沒有坦克,又拿什麼去和盟軍的裝甲師拼呢?

但即便隆美爾想要撤退,希特勒也沒有允許,他需要隆美爾在北非牽制盟軍的兵力,以便讓德軍主力安心入侵蘇聯。因此,隆美爾又再堅持了2天。



到了11月1日,戰場形勢已經顯而易見了。隆美爾清楚,再打下去,除了白白損失裝備和讓士兵去送死外沒有任何收穫。於是他下令部隊撤退,而這一撤,就是兵敗如山倒。

11月4日,英軍第1,第7及第10裝甲師穿越了已經空空蕩蕩的德意聯軍防線,正在開闊的沙漠地區行駛著,車隊後方捲起一片沙塵,他們正在追擊敗退的敵人。



這一天,德意聯軍留下來殿後的3個裝甲師帶著41輛坦克全軍覆沒了。2天後,天降大雨,道路泥濘,隆美爾見狀命令士兵丟掉重武器輕裝前行,把盟軍的追擊部隊甩掉了。

而蒙哥馬利在收到路況太差,車輛難行的消息後,命令部隊停止了追擊,這讓隆美爾得以帶著最後的4萬人逃離,剩下的6萬人不是被俘就是死在了這片戰場上。而盟軍,在此戰中也損失了33560人和332輛坦克、111門火炮、97架飛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