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了100多位成功人士,我發現他們身上都有這項特質

華章心理 發佈 2022-05-24T05:26:18.792376+00:00

「渾渾噩噩地忙碌於工作和娛樂,從不做任何反思,這就好比從人生的紡錘上隨意撕扯棉花,根本不清楚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渾渾噩噩地忙碌於工作和娛樂,從不做任何反思,這就好比從人生的紡錘上隨意撕扯棉花,根本不清楚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叔本華

心理君|有話說

作者:晉良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最近看到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分享的一個故事:

有家天使投資公司創始人兼CEO,會跟自己的每一位客戶(管理者)說,哪天我去你的辦公室,看到你兩腳蹺在桌子上望向窗外,我就把你的工資翻倍。

看到這段話,估計你會覺得,這太簡單了,不就是「愣神」麼?

咱們都知道,在職場中員工「愣神」會被視為「摸魚」。而管理者要是「愣神」 則容易被視為浪費時間。

可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在訪談過15個國家,100多位高管後卻發現,這些平時肩負重任的精英們,都會抽出時間「愣神」,更準確的說,是進行專門的反思。

但如今的職場,因為節奏快,壓力大,很多人都沒空反思,甚至這種能力都被削弱了。對管理者來講,長此以往,這會是一件好事麼?

01 為什麼要反思?

所謂反思,是指管理者從自己正在經歷、正在做的、或想思考清楚的事情中抽離出來,然後領悟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就像《學會反思》書中的比喻:

「人生就像衝浪,波浪帶著我們前行,大部分時間,我們都在不停調整自己,努力跟上並駕馭波浪。」

「可能這道波浪不適合我們,或者不再適合,可能前面就是礁石,反思就是思考這一類問題。」

而在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的訪談中,高管們之所以重視反思,原因有三點:

第一, 反思是一種工具

不管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它都能幫助管理者定製更好的決策。正如一位受訪者所說:「我一直懷疑自己反思得不夠多,因為我總招呼大家開會。」

第二, 反思的性質很深刻

它能讓我們,深入思考人類千百年來一直在追問自己的問題:應該怎樣生活?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怎樣才算美好的人生?

就像另一位受訪者感慨的那樣:「要是25年前,或者30年前有人問我,你對自己坦誠麼?你有沒有拿出足夠時間來反思?就好了。」

第三,反思是管理者的責任

商業作家劉潤,曾提到一個案例:

百勝中國CEO,要求所有高管進入公司時,必須要花4天時間,在第一線實習。2天在肯德基,2天在必勝客。

因為CEO認為,公司有40多萬員工,高管隨便一個指令,都會被複製40多萬次,倘若沒有一線的同理心,怎麼行?

而對於咱們來講,雖然自己管的員工不像百勝那麼多,可這裡的邏輯是一樣的。

你就想啊,假如員工不反思,之後他們搞出了事情,最多就是個體問題。哪怕再嚴重,也不會壞到哪去。

但管理者不一樣,你要是不反思,用決策把大家使喚出去了,出了一丁點疏忽,就會產生集體問題,這就嚴重了。

所以你說反思重不重要?當然重要,這事決定著咱們未來的前程。

02 反思的難點

究竟有哪些?

既然知道了反思的重要性,你就得研究一下,現實中為啥堅持反思的人很少?換句話講,這事的難點在哪?

對此,咱們可以從「內部」與「外部」兩個角度進行剖析:

首先,基於內部視角,反思的第一個難點,是管理者很難停止思考,放鬆自己對思維的控制,安靜觀察自己。

因為人不是機器,沒有開關,可以幫助你立刻切換到反思的狀態。

第二個難點,相較於實際的賺錢而言,反思就像是一種空洞的建議。

因為賺錢是你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而反思雖然重要,但也只是一種概念。

第三個難點,反思會讓管理者體驗到痛苦。

因為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管理者也會犯錯。反思過去的經歷,如同揭傷疤,換做是誰,都不會好受。

其次,基於外部視角,反思的第四個難點,是科技磨平了管理者工作與生活的界限。

因為管理工作任務繁重,各種消息,都會隨時來找。你光是平時上班、晚上加班、半夜回覆郵件,就拼盡了全力,壓根就沒有空閒時間去反思。

第五個難點,對工作的投入欲望,取代了管理者對反思的熱情。

因為工作能帶來滿足感,你已經適應了完全投入其中的感覺。倘若抽離出來,去嘗試反思,自己反而會不知所措。

第六個難點,對效率的崇拜,讓反思難以被量化。

因為許多管理者,都崇尚效率為先,平時做慣了那些可以被考核量化的事。同時,也因為反思難以被量化,就算自己想了一天,實際的成效,也不如擺在明面上的數據來得明顯,所以就不願意做。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以上這些難點,咱們是否有應對之策?

當然有啦,請繼續看。

03 反思的方法

如何具體實踐?

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在《學會反思》書中,分享了一些經驗建議,我總結為6條,供你當個參考:

1.採用60分反思原則

現實中,許多管理者都認為,反思也需要儀式感。如果不是那種準備好的反思,類似於讓自己洗漱乾淨,端坐在一旁,就根本沒有意義。

但說實話啊,面對當前忙碌的生活節奏,這種機會咱們可能永遠都不會有。與其處處追求完美,不如先把反思做出來。

例如你早去公司半小時,利用這段時間想一想;或是在平時等電梯時,在排隊買咖啡時,甚至是在蹲馬桶時,反思都可以進行。

就是要確保自己每天,或是每周都拿出時間反思,你不必將這件事做到100分,無需用完美約束自己,60分就足矣。

2.採用多角度反思原則

在《學會反思》書中,一位擁有15年金融公司經驗的管理者,考慮跳槽機會時,就採用了多角度反思。

例如,面對獵頭髮來的信息,他先想到這是什麼部門?自己要做什麼工作?職責是啥?

然後又想到,新的工作機會與技術相關,但在政界,又意味著什麼?

其次,他又覺得自己需要衡量清楚,已經擁有的和將要得到的東西,是否平衡?

然後他開始反思當下的生活,對金融工作的感受,家人孩子的安排。

最後,這位高管思考了長遠的計劃,自己不再年輕,新的工作機會擁有獨特的意義。

所以你看,他前後就用了5個角度來反思一件事情。給咱們的啟示就是,反思並不是一條路走到黑,它的意義是為自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思路打開,辦法就有了。

3.與自己對話反思

如果我告訴你,要和自己對話,估計你會覺得我是精神病。哈哈,不開玩笑了,需要承認,自言自語這種舉動確實另類。

但在哈佛商學院教授巴達拉克的訪談中,許多管理者正是依靠這種辦法,進行反思。

例如,一位女高管表示,她與自己的對話,目的是為了反思出問題的本質因素。因為有時心裡很慌張,卻不知道原因是啥,只有用自言自語的方式,才能抽絲剝繭,找到根源所在。

另一位管理者則表示:「持續反問自己,是我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有時回答完第一個問題後,新的問題就會在腦海里冒出來,然後再回答第二個問題,這就像是一種驚喜。」

所以只要場合不尷尬,你隨時可以用自問自答的方式進行反思。

4.找朋友協助反思

與朋友進行交談,通過對方的視角獲得建議,是現實中比較有效的反思方法。

前提是,對方與你有類似的工作經歷或生活經歷,也是你很熟悉的人。

以往有種誤區是,人們總傾向找陌生人,也就是不太熟悉自己的朋友尋求建議。可因為雙方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人家就算真有想法,大概率不會冒著得罪你的風險,講出實話。

所以《學會反思》書中,才會有一位管理者說:「那些膚淺的談話,看起來雙方既親密又友好,但其實內容沒有什麼意義,也不會深化兩個人的連接。」

因此,如果你想通過與朋友的溝通進行反思,就一定要找與自己合得來的人,對方肯講實話,才不會浪費時間。

5.用體驗自然培養反思的靈感

體驗自然,能讓你進入沉思的心境。這並不是說,只有到樹林散步,或是外出旅遊才算體驗自然。

從簡單的角度,你在手機電腦里準備一些美麗風景的壁紙、看看窗外的樹木、還有辦公桌上的綠植,都能起到體驗自然的作用。

當然了,如果機會允許,實地感受一下野外自然的風景,那種鳥語花香,與新鮮的空氣,還是能快速釋放背負在你身上的那種壓力。

只有內心變得輕盈,反思的靈感,才會源源不斷冒出來。

正如20世紀初,一位名叫約翰·拉伯克的英國銀行家所講的那樣:「休息不是懶惰,躺在夏日樹萌下的草地上,聽水聲潺潺,看雲捲雲舒,絕對不是浪費時間。」

6.用思維漫步建立反思的條件

所謂思維漫步,是指你需要將視線,從電腦屏幕上移開、從任務和職責中暫時脫身,就像是「發呆」。

這段時間,你不用逼迫自己非要反思什麼,就是要保持放空的狀態,讓思維、想法、感受像水一樣漫步流走。

在《學會反思》書中,就有管理者分享說,自己每個周末,都會留點時間,放空大腦,不使用注意力。然後拿一杯酒或是咖啡,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除了喝東西,別的什麼也不干。

然後出差時,儘管自己從早到晚都要忙工作,他還是會抽出時間,去浴缸里泡泡澡,躺在裡面時,啥都不想,只體驗浸在水中的感覺,享受那份靜謐。

此情此景,你是不是也非常羨慕?哈哈,反正我已經迫不及待要去嘗試了。

其實,要實踐以上這些方法,並不難。真正難的,是反思能否引起你的重視?

因為它既是一種工具,也是你奔向未來的船帆,面對不確定性的洶湧海浪,反思始終是咱們堅實的依靠。

正如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名言:「渾渾噩噩地忙碌於工作和娛樂,不做任何反思,這就好比從人生的紡錘上隨意撕扯棉花,根本不清楚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共勉。

參考來源:

1.《學會反思》,作者:小約瑟夫·巴達拉克,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

2. 《獨家專訪中國最大餐飲集團掌門人:真正厲害的人,都是剛柔並濟》作者:劉潤

https://mp.weixin.qq.com/s/RqVak7vJifWbBr88yPtBFQ

關於作者:

本文經作者授權「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首發。

《學會反思》

推薦語:哈佛商學院巴達拉克教授花了約兩年時間,閱讀了大量與反思有關的經典文獻和名人日記,訪談了百餘位管理者和專業人士,終於整理出這本簡潔凝練、充滿智慧的實用指南。閱讀本書,有助於讓反思成為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積極力量。

「近期活動」

加入華章心理讀者群

小編會在工作日定時通過好友申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