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學神張孝祥|狠抽秦檜兩記耳光,《六州歌頭》震古爍今

愚魯的詩詞課 發佈 2022-06-30T06:40:42.811345+00:00

「孩子們,要不是那麼多人戰時拼了死保衛我們的文明,平時拼了死捍衛我們的底線,『中國』兩個字早就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了。」

「孩子們,要不是那麼多人戰時拼了死保衛我們的文明,平時拼了死捍衛我們的底線,『中國』兩個字早就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了。」


孩子們:

張孝祥出生於南宋初年,比辛棄疾略大幾歲,23歲中狀元。辛棄疾也是學神級別,21歲中進士。生在這兩位學神的時代,一定繞不開「靖康之變」。他們都是主戰派,和岳飛一樣,都為了恢復故國而終生奮鬥——但都不如岳武穆「幸運」,從未有機會為了這項事業獻出全部。你們都知道,相對主戰派,當時的南宋還有主和派。張公狀元及第狠狠抽了秦檜那些玩意兒兩記耳光,我們一記一記地看。

張公拒秦檜

第一記,秦檜之孫秦塤與張公同年參加科舉。儘管宋代科舉已臻完善,奈何秦檜幫宋高宗扛住害死岳飛的壓力,炙手可熱,淫威太大,朝野上下坐等秦塤走走過場就把狀元捧回家。但「天上張公子」來了(王十朋《悼張舍人安國》)。張孝祥的家世遠不如秦塤,但「文章俊逸,頃刻千言」(陸世良《宣城張氏信譜傳》),高宗被徹底折服,竟致否決了座下第一狗腿子秦檜的安排——欽點張孝祥為狀元。

秦檜他們能算了嗎?當然不能,先看看能不能收買吧。這就撞上第二記耳光。

秦檜姻黨曹泳當眾向狀元公提親。好手段啊!張孝祥同意則收買成功,從此不足為懼;不同意也不至傷害秦檜的臉面,「伸手不打笑臉人」。張公怎麼做的?「不答」,就像魯迅先生說的,「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秦檜他們能放過他嗎?很快,秦檜黨羽誣告張公的父親張祁,將其投入監獄,百般折磨,張公本人亦受牽連——依稀又見「風波亭」,好在秦檜不久後死了……

愚:「秦檜也太壞了!」

魯:「爸爸,為什麼秦檜一直不放過張孝祥呢?」

「好問題,爸爸用張孝祥的一闕詞來回答你。」

雪洗虜塵靜,風約楚雲留。何人為寫悲壯,吹角古城樓。湖海平生豪氣,關塞如今風景,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駭浪與天浮。

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水調歌頭·和龐佑父》)

愚:「英雄!想哭……」

此詞出入於「蘇辛」之間,筆飽墨酣,浸透英雄淚。辛棄疾「把吳鉤看了」、「待燃犀下看」,張孝祥「剪燭看吳鉤」、「剩喜燃犀處」;蘇軾「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張孝祥「小喬初嫁……勳業故優遊」。——不僅氣韻相接,連用典都差不多。回到魯魯的問題。以周瑜、謝玄、祖逖自勉的大英雄,怎可能與賣國求榮的秦檜走到一路?既非一路人,又分掉了不少皇帝的榮寵,秦檜故而視張公為死敵。

魯:「那……爸爸……秦檜死了是不是好一點?」

「很遺憾,並沒有。」

秦檜死了,主和派的爪牙沒了,但宋高宗還在,主和派的首腦還在。拒絕秦黨的同時,張孝祥上書給岳飛鳴冤,岳飛可是宋高宗和秦檜他們共同害死的……沒幾年,張孝祥便被罷官,回到從小長大的蕪湖——也叫於湖。於湖同稼軒,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地標。賦閒期間,宋軍大敗金軍於采石磯——講柳永和辛棄疾的時候都講過。值得一提的是,指揮宋軍獲勝的正是張孝祥的同科好友虞允文,見證張孝祥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也是這位抗金英雄。

一闋《六州歌頭》,震古爍今

「哦,剛才念的《水調歌頭·和龐佑父》就是為采石磯而作。」

此事距離張父下獄已過了好幾年,可見秦檜一黨的陰毒或皇帝的冷漠對張公的志向未有絲毫影響。《水調歌頭·和龐佑父》之後不久,張孝祥又祭出震古爍今之作。其時,他去拜會另一位主戰派名臣張浚,知音相見,千杯不醉——即席賦《六州歌頭》。詞這種文體帶有鮮明的娛樂功能,尤其南宋詞——已作為完全獨立於詩的體裁,和曲而在,常被拿來助興酒席宴會。但這闋《六州歌頭》是敗興的。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干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文章錦繡地,溢滿膻腥味。我的武器都快被塵埃埋葬——被蟲子啃完,一腔豪情換來什麼?快看那些人吧,錦帽貂裘,卻不是為了滌清河山而去……彈冠相慶,慶的是終於議和成功——主動遞上民脂民膏和忠臣義士的頭顱,換敵人暫且退兵。可憐啊!故國父老日日朝南邊看,盼著皇帝的儀仗隊回到這裡……不能再想了。但凡是個人,哪怕還有一絲華夏健兒的血性,能坐視不理嗎?究竟還要等多久啊?

愚:「我要哭出來了……」

「爸爸第一次讀這闋詞的時候,也快哭出來了。」

事實上,張浚聽罷,當時就抑制不住,為張孝祥的這一席話、這一把淚、這一腔血屏退了其他來賓,中止了宴會。不多久,主和的宋高宗禪位,年輕氣盛的宋孝宗即位,加之張浚等主戰派的支持,張孝祥復官,但始終未能如虞允文一樣舒展襟懷——先知撫州、平江府,後知建康府、靜江府、潭州及荊南、荊湖北路轉運使。即便機會不多、舞台不大,但為官撫州、平江府等六郡的經歷充分顯示了張公的能力和心腸。

是的,他是個好官。

1、「惻袒愛民」,離開撫州之際,當地百姓夾道相送。2、知平江,以收繳的奸商米倉賑濟災民。3、浙東大水,兩次上疏請求暫緩兩浙積欠,災民得活。4、建康任上,治理水患,招撫流民。5、潭州任上,使得「獄事清靜,庭無留滯」(張栻《敬簡堂記》)。6、在荊州,雖然只任職了幾個月,且歸心已決,但整修軍塞,建倉儲糧。此外,捐三百畝田地做湖地,開蕪湖「水澤地脈」,即今之鏡湖。

做完這些,張公決意離開官場。

對此,想必他的好友並不意外,但誰也想不到,一代學神、愛國者、百姓的好官……人生已所剩無多。張孝祥出生於公元1132年,即南宋紹興二年;中狀元時23歲,其時公元1154年,南宋紹興二十四年;歸隱於公元1169年,南宋乾道五年;去世於……唉……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年僅38歲。張公可能死於中暑——辭官之後,虞允文去看他,送別時天太熱(周密《齊東野語·卷十三》)。

對於張公的爭議

《宋史·張孝祥傳》裡有這麼幾句:

但渡江初,大議惟和戰,張浚主復仇,湯思退祖秦檜之說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惜之。(《列傳·卷一百四十八》)

張孝祥力主抗金,受當時的主戰派名臣張浚賞識,後者甚至為《六州歌頭》而罷席;但張孝祥也受主和派湯思退賞識,且多得湯的提攜。《宋史》裡的這段話即批評、惋惜張孝祥,所謂「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指的是他有「騎牆」嫌疑。

不過,張孝祥的傳記明白寫著:當他得到張浚舉薦時,湯思退不悅,宋孝宗問起這個事,對曰:

二相當同心戮力……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同上)

很明顯,張公認為張、湯背後的戰和之爭過於激烈,「用才之路太狹」,人人被迫選邊站,徒增國家內耗。接著對策:

乞博採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同上)

並非硬要反駁《宋史》「騎牆」的指摘,但張公的兩段話分明說的是:

1、國家利益是第一位的,黨同伐異絕不能干擾國家利益。2、戰和兩黨要團結。3、暫且做不到團結的話,朝廷可以用一些「度外之士」,即中立之臣。4、用這些人,「以備緩急之用」,畢竟他們不會在關鍵時刻拆對方的台,如秦檜掣肘岳飛那樣。這四條哪一條不是國士之言?起碼我沒看出絲毫的「騎牆」。根本上,寫得出《六州歌頭》的人、「惻袒愛民」的人、令虞允文敬重的人,他的「牆」只有道義……

愚:「怎麼看張孝祥也是個完人啊!」

「你的話,爸爸沒什麼意見。」

我們看了好幾位千古完人的事跡和作品,杜甫、岳飛、文天祥、于謙、王陽明……包括今天的張孝祥。他們的共性非常明顯:1、大事小情,從未改變道義的立場,哪怕是死。2、其作品,皆刻穿一個「正」字,嚴守君子聖人之道,價值觀清晰。3、為人或敦厚篤實,或壯懷激烈,或性如烈火……但對於普通老百姓都很好。細部的錯處肯定不會沒有,但把這樣的人當「完人」尊敬,自覺沒什麼問題。

多說幾句,我們要辯證地對待「戰」與「和」。戰鬥並非任何情況下最好的選擇,所以「主和」雖顯怯懦,卻並不能等於「邪惡」。但為什麼秦檜就是壞人,岳飛、張孝祥、辛棄疾就是好人?既有國恥,必須雪恥,「《春秋》之義,復仇」(周密《齊東野語·卷九》)。可以與敵人虛與委蛇,但不是像秦檜那種「和」法——躲起來只顧自家利祿,「別來打我就行」。蹲下,正是為了高高躍起。這是我華夏健兒的底線,若沒這口氣……

「孩子們,要不是那麼多人戰時拼了死保衛我們的文明,平時拼了死捍衛我們的底線,『中國』兩個字早就從世界地圖上抹掉了。」

「休息會兒,回來講張孝祥最有名的詞《念奴嬌·過洞庭》。」


【主要參考文獻】脫脫等《宋史》,陸世良《宣城張氏信譜傳》,王十朋《悼張舍人安國》,張栻《敬簡堂記》,周密《齊東野語》,魯迅《且介亭雜文附集》等。

【說明】《張孝祥》原講義太長,分成四篇發出,本篇是第二篇。第一篇題為《一代學神張孝祥|為何王維那種唐代狀元沒有宋代狀元的含金量高?》。感謝師友們的包容。

寫於北京家中

2022年6月27日星期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