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妃子下葬的時候,要堵上肛門?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處

刺藤論 發佈 2022-07-02T09:07:04.022018+00:00

為何這樣的慣例風俗會出現在地位尊貴的妃子身上呢?這跟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有密切的關係。《禮記》中曾言:「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

在考古發掘的過程中,許多專家在妃子的墓葬中發現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共性:她們的「九竅」總是會被圓潤的玉器塞住。這一慣例在妃子的墓葬中十分常見。

為何這樣的慣例風俗會出現在地位尊貴的妃子身上呢?

這跟封建社會中的等級制度有密切的關係。

古代的封建等級制度貫穿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喪葬儀式也不例外。

喪葬儀式的等級差異

《禮記》中曾言:「凡治人之道,莫急於禮。

眾所周知,從西周開始,周公旦為了維護奴隸主貴族的等級秩序創製了等級森嚴的周禮,並且將這一套周禮的秩序貫徹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具體包括我們所熟知的五禮,即「吉凶軍賓嘉」。

其中,「吉禮」就是關於祭祀之一類的禮儀。

由於「吉禮」是等級制度的表現形式之一,因此不同等級身份的人,所遵循的具體的禮儀規範也是不一致的。

就比如說,在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戰亂之年,很多百姓橫屍遍野或者是簡單地裹上草蓆便被扔到郊外去了。

就算是在平時的年份,一般的老百姓都不一定有錢買得起棺材,更不用說一場體面的祭奠儀式了。

而那些買得起棺材的老百姓,他們的隨葬品往往也是十分簡陋的,儀式也是十分簡單粗糙。

不僅僅是由於財力上的差別導致喪葬儀式的不同,同時,我國古代對於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的墓地規模、陪葬品的類型以及葬禮的規模,都有明確的規定。

比如,墓地的大小、墓碑的形狀、墳高等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其中,庶人的墓地大小只有20方步,而公侯的墓地大小則有100方步,並且從庶人到公侯再到帝王,其喪葬的規格不斷提高。

而且,這不僅僅是一種規定,更是一種現實狀況。

《禮記》中所言:「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庶人不必遵守禮,大夫並不接受刑罰,而是說禮主要是針對貴族設置的,刑罰主要是針對平民設置的。

因為只有那些達官貴族才會有財力和地位去舉辦一場風光的喪葬儀式,而平民是不具備那樣的財力的。

所以,這往往也是地位高低的一種象徵。

尤其是在帝王之家,他們的祭奠儀式不僅僅是單純的地位的象徵,更重要的是,他們的祭奠儀式關係到他們自身統治的合理性。

帝王又叫做天子,他們往往被認為是上天在人間的代表,他們是代表著天對百姓進行統治的。

因此,他們的一舉一動代表著天,往往需要有至高無上的威嚴。

所以,帝王之家的喪葬儀式的程序格外嚴格,陣仗也格外的豪華。

而妃子作為皇室貴族,不僅她們活著時的一舉一動受到天下人的關注,她們死後的一舉一動同樣也備受關注。

她們會根據其生前的地位換上相應的服飾,並且根據其地位安排她們死後墓葬的位置,這一切都是有講究的,需要專門的人員送由皇帝,由皇帝進行決斷。

她們不僅僅生前不自由,死後同樣也是不自由的,她們的一生就是困於牢籠,是被囚禁的金絲雀。

所以妃子在下葬時被堵住肛門,這並非是她們自己所能決定的,而是由當時的社會慣例決定的,最終是封建等級制度決定的。

但縱觀歷史,大多數朝代始終保持著一種在現代人看來匪夷所思的慣例,即死後的妃子在下葬的時候要用玉器將其肛門堵住。

很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封建迷信,確實有這一方面的原因,但又不完全是,也有其相應的科學依據。

該儀式的宗教文化背景

一方面,這確實與道教有關。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雖然以儒學為主幹,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顛沛流離,原有的儒家思想在亂世中難以慰藉人們的心靈。

而且由於科學技術的落後,人們對外界事物的了解有限。

為了得到慰藉,在生活中找到活下去的動力,人們只能寄託於宗教。

道教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並且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成熟。

道教之所以受到上至達官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普遍追尋,原因之一就是其宣揚長生不老的仙術。

追尋長生不老是人們的一種普遍想法,這給動亂中的人們一種生的希望。

尤其是由於帝王之家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了無盡的榮華富貴之後,便更加割捨不下人世間,便想要尋求長生不老。

因此,帝王之家往往對長生不老有一種偏執的迷戀。

道教所宣揚的長生不老的方法之一便是通過各種秘制的方法煉製丹藥,並且服用丹藥,從而達成長生不老的目的。

但是通過現代化學技術對丹藥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得知這些「金丹」的成分往往具有劇毒。

因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歷史上服用這些丹藥的皇帝,不僅沒有獲得不死之身,反而往往因此斷送性命。

於是,道士們便發展出了另外一套話術。

既然人們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而且死後的世界誰也不知曉,死後與這個世界的唯一可以直觀看到的聯繫便是屍首,道教便藉機宣揚保全屍首,同樣也是長生不老的一種方式。

於是,帝王之家為了保存完整的屍首,便會用玉堵住屍首的「九竅」,防止精氣的外流。

「竅」在古代指的是窟窿,相信大家對七竅都很熟悉了,七竅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眼耳口鼻七個窟窿。

除了眼耳口鼻七個窟窿之外,人身體上的其他窟窿與眼耳口鼻七個窟窿合起來便是九竅。

其中一竅就是肛門。

而用什麼東西來堵住肛門呢?

玉。玉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且具有神奇的功效。

用來堵住肛門的這種玉器,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玉塞」。

「玉塞」這類玉器的奇特之處在於這類玉器表面光滑,沒有任何花哨的紋理和圖案。

在考古發掘時,在許多墓葬之中都發現了這一類表面光滑的玉器。

一開始人們還對此感到詫異,不明所以。後來,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研究也不斷地深入,人們看到時也不再大驚小怪。

該儀式的科學依據

古人有言:「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腐。」

從宗教方面來看,這是與道教所宣揚的,為了保存屍體的完整性,尋求長生不老的一種特殊方式。

而究竟為何用玉器塞住窟窿能夠使得屍體得以完整保存呢?

這並非是信口雌黃,在其背後是有其科學依據的。

一方面是因為,古人很早就發現水銀具有防腐的作用。

因此,古人為了防止屍體的腐爛,保證屍體的完整性,往往將屍體浸泡於水銀之中,達到保存屍體的作用。

用於保存屍體的液體水銀與煉丹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煉丹術所形成的水銀,雖然是金屬,但是卻呈現出流動的狀態。

這樣的水銀具有殺毒滅菌的效果,因此,煉丹家便將此用於保存屍體,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慣例。

但同時,既要防止屍首腐爛,保持屍首的完整性,又要防止水銀流入屍體內部。

古人便想出了一種絕妙的辦法,即用玉將屍體的窟窿堵住。

這就巧妙地解決了上述問題。

而為什麼要用玉器,則是因為,玉器光滑的表面可以與窟窿表面完美地契合,防止水銀流入通過窟窿流入屍體內部。

同時,水銀有一種特性,便是「遇玉則凝」,這可以使水銀想要通過窟窿流入屍體內部的時候,及時凝固住。

另一方面是因為,古人並非像現代人一樣,死後會立刻火化,然後下葬。

火化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國家推崇簡單幹淨的喪葬儀式,死後火化屍首,這一處理方式,才漸漸走入大眾的視野,並為大眾所接受。

而我們知道,古代的喪葬儀式是複雜的,有很多的繁文縟節,需要經過複雜的過程。

更何況是在帝王之家,其程序就更為複雜,需要經過仔細地審查以後,最終由皇帝定奪。

而且,死人下葬,也要擇一個良辰吉日,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下葬的。

由於古代醫術並沒有那麼發達,屍體「假死」的現象時有發生。

縱然是一種偶像現象,但是人們還是心存幻想,希望自己所愛之人也會「詐屍」。

所以,古人從死後到下葬這一階段,往往要經過漫長的時間。

我們知道,當肛門肌肉僵硬不受控制的時候,就容易出現大小便失禁的情況。

同理,但很多時候,人在死後,由於人體細胞失去了活性人體細胞就相當於處於死機狀態。

細胞所起到的「開門」「關門」的作用便會喪失,此時屍體內部便會流出許多液體

這不僅會加速屍體的腐爛程度,而且同時也會發出難聞的氣味,並且極其不美觀,有辱妃子的尊嚴。

因此,妃子下葬時才會用玉將肛門塞住這看似是一件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的事情,但這裡面實際上寄託著古人長生不老的願望,也反映了古人在保存屍體方面的智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