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的治療原則及預防

藥智道 發佈 2022-07-06T03:23:13.236645+00:00

骨關節損害最常見於手足小關節,以第一跖趾關節為最好發部位,以後涉及踝、膝、腕等關節。痛風所致關節炎常突然發作,關節紅、腫、熱、有壓痛及劇烈疼痛,以晚間尤為顯著。

臨床表現

痛風常表現為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或多關節疼痛,發病關節有明顯的發熱、發紅與腫脹。骨關節損害最常見於手足小關節,以第一跖趾關節為最好發部位,以後涉及踝、膝、腕等關節。痛風所致關節炎常突然發作,關節紅、腫、熱、有壓痛及劇烈疼痛,以晚間尤為顯著。發作時常有全身症狀如體溫升高,白細胞增多,血沉加速,血清尿酸鹽濃度升高等。反覆發作10年左右形成慢性痛風性關節畸形,關節周圍與身體其他部位皮下均可見到結節狀突出之痛風石,並可潰破。

本病常累及腎臟引起慢性間質性腎炎和腎臟尿酸性結石的形成,痛風患者腎結石的發病率要比普通患者高出1000倍,約有22%~40%的原發性痛風患者合併腎結石,表現為血尿、尿頻、尿急、尿痛。病情發展緩慢,晚期間質性腎炎和腎結石會導致腎功能不全,甚至危及生命。原發性痛風患者還通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

治療原則

痛風是嘌呤代謝紊亂所致,雖有許多併發症,但如早期治療一般預後良好,到了晚期尿酸廣泛瀰漫性地在組織中沉積,或發生腎功能不全,則預後不佳。痛風的一般治療原則包括合理的飲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飲食)、充足的水分攝入(每日 2L 以上)、規律的生活節奏、適當的體育活動、有效的藥物治療和定期的健康檢查。

藥物治療是痛風治療的核心,常用抑制尿酸生成、促尿酸排泄和鎮痛抗炎的藥物,要求達到以下目的:

①儘快終止急性關節炎發作;

②糾正高尿酸血症,防止關節炎復發;

③糾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因尿酸鹽沉積於腎臟、關節等所引起的併發症;

④防止尿酸結石形成和腎功能損害。

對痛風這種慢性病的治療,要堅持長期用藥,將血液中的尿酸濃度控制在正常水平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目前認為血尿酸水平<360μmol/L(6mg/dl)是最低目標,對已有痛風石的患者,為了更好地長期改善其臨床症狀和體徵,應將血尿酸水平降至 300μmol/L(5mg/dl)以下。

疾病預防

預防痛風在飲食方面應避免高嘌呤食物,如海鮮、肉湯、動物內臟、豆製品等,不吃燒烤和火鍋;不喝酒或含酒精的飲料;限制鹽的攝入。多喝水,每天的飲水量在2L以上,促進排尿。

在生活方面應注意保持正常體重,既要避免暴飲暴食,也要防止飢餓;堅持每晚用熱水泡腳,可放鬆全身,也可刺激腳底穴位;充足的水分攝入,睡眠過程中注意保溫,側臥位、抬高枕頭、保持呼吸通暢等措施可減少夜間突發足痛;經常按摩關節,可減輕疼痛;改變緊張、勞累、熬夜、長期生活不規律等生活方式。

體育運動要適當,不宜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推薦游泳、騎行等關節不受力或受力較小的運動。

定期體檢測定血尿酸水平。

【專家如是說】

1.痛風的發生,源自血液中尿酸水平超出自身溶解度,形成微小結晶沉積在關節腔和皮下,並激活機體自身免疫系統,引發關節急性炎症反應,從而導致劇烈疼痛;隨著尿酸增高、時間延長,疼痛發作越來越頻繁,受累關節越來越多,甚至造成關節僵硬、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伴發高血壓、糖尿病或其他腎病時可使腎功能不全的風險增加,並可危及生命。

2. 痛風急性期起病急驟似狂風,劇痛難忍,早期使用藥物較易止痛,若治療延遲常影響療效,推薦在關節炎發作24小時內即開始治療。

3. 痛風急性期常用藥物有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和糖皮質激素,對於多關節嚴重受累的患者,可以考慮上述藥物足量聯合治療,但不建議非甾體抗炎藥和口服糖皮質激素常規聯合使用,以免增加胃腸道反應風險。

4. 痛風發作間歇期和慢性期可使用降低血尿酸濃度的藥物,如抑制尿酸合成的別嘌醇、非布索坦,還可使用促進尿酸排泄的苯溴馬隆等(同時服用碳酸氫鈉鹼化尿液)。

5. 痛風的治療包括合理的飲食控制(避免高嘌呤飲食)、充足的水分攝入(每日 2L 以上)、規律的生活節奏、適當的體育活動、有效的藥物治療和定期的健康檢查,血尿酸水平的控制目標為<360μmol/L(6mg/dl),對已有痛風石的患者,則為<300μmol/L(5mg/dl)。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