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解讀貨幣文化,聆聽一曲貨幣流觴

十一書君 發佈 2022-07-10T19:10:56.727098+00:00

早已被世人所熟稔的在公元前3000~1122年,我們祖先就已經將貝殼從裝飾品發展成支付手段。再到1500~1122年就已開始鑄造銅貝。而彼時在以希臘和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周邊是怎樣的一個發展狀態呢?

早已被世人所熟稔的在公元前3000~1122年,我們祖先就已經將貝殼從裝飾品發展成支付手段。再到1500~1122年就已開始鑄造銅貝。而彼時在以希臘和羅馬為中心的地中海周邊是怎樣的一個發展狀態呢?

由文匯出版社出版的比爾·莫勒和斯特凡·克姆尼切克所著的《貨幣文化史Ⅰ》,梳理出一部以時間為軸,以古錢幣在各個節點的歷史長河中,詳盡概述了錢幣的製作發展歷程,以及其與社會發展各個方面相互的關係,彰顯出貨幣對於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了古地中海地區的鑄幣在西方貨幣史上的重要地位,所以作者把這套《貨幣文化史》第一卷的視角展開以古地中海區為貨幣發源研究原點,以此梳理鑄幣自古以來如何實現其社會和國家多方面功能推進的諸多價值體現。

作者先以「希臘世界」、「凱爾特世界」 和「羅馬世界」的鑄幣來展開進行介紹對比,可以讓讀者有一個比較大概的了解。

接著,作者拓展相關各種資料,古代貨幣開始鑄造產生的原因,它不但可以促進貿易展開,而且這也是與國家(比如軍隊國防、公共建設的費用)以及在物質上的流通作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作者通過在田野調查的各種資料,詳盡地描述了鑄幣生產的相關材料、工藝及模具等流程,還原了從原材料的獲取,到幣坯或坯餅的製造,以及印模的設計使用的工藝畫面,展開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又對貨幣如何進行管理,從中央到地方如何進行運輸,同時對待貨幣如何量化,使用過程中出現的諸多問題進行了有理有據的展介,其中不法之徒對於錢幣高仿的「仿製」、「摻假」、「鍍幣」,可以讓我們了解到不論是在歷史倒流的遠古,還是當下,那些見利的不惜放棄自己做人的誠實之根本的人員大有人在。

另外貨幣不僅在影響著國家整體的宏觀調控,也被日常各種公益、公共事業的消耗,另外,它也在宗教的儀式上,也有對宗教事業的發展有著很大推進作用。並且已經與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隨著錢幣的深入使用,錢幣已經站在「歷史、文字和文學碑銘學、藝術史和考古學的交叉點」上,充分發揮著其獨特的人文使用的社會價值。它更被不知名的民間智慧,也可謂是藝術家賦予了眾多的代表著當時人文社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之於考古學,之於人類學,貨幣見證著人類的文明史的進程。

錢幣不僅是代表著權利,它也參與到國家的更迭。戰爭的發生,危機四伏,而在擁有貨幣的前提下,則會是事半功倍!

作者本部書稿的第217頁提及的秦半兩,是世界公認的標準化的執行流通的最早的貨幣,可見本書作者相關貨幣知識的容量是值得稱道的!

不可小覷,通過閱讀本部《貨幣文化史Ⅰ》,可以讓讀者認知了貨幣在泱泱的歷史進程中,以其獨特的姿態,直在承載著個體獨有的身份認同,向世人展開其獨特的留有歷史先人痕跡的一面。所以更需我們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實地、實物的歷史考察專研,從另一個側面來拓展復原先古的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光輝歷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