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碗「信陽風味西瓜醬」吃出千年來的「宋風豫韻」

有哥在一切妥妥的 發佈 2022-07-14T05:33:33.096022+00:00

河南人善吃醬,也善使醬,對於做醬手藝河南人更是登峰造極,堪稱一絕。在夏季的河南,幾乎每個家庭的廚房裡都在醞釀著一場「驚天之變」……西瓜醬這場驚天之變引發的口味風暴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豆豉演變而來。

河南人善吃醬,也善使醬,對於做醬手藝河南人更是登峰造極,堪稱一絕。在夏季的河南,幾乎每個家庭的廚房裡都在醞釀著一場「驚天之變」……

這場驚天之變引發的口味風暴起源於一千多年前的宋朝,由豆豉演變而來。

而追蹤溯源到中國先秦時期就有關於做醬的記載,在當時醬是一種比較奢侈的調味品,非王朝皇庭的貴族親戚及達官能臣不得享用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種起源於宮廷,流行於尋常百姓家的制醬技藝很快被民間美食家們變著法地玩出了新花樣。

蒜蓉醬、西瓜醬、牛肉醬、香菇醬、陽荷姜下飯醬(有興趣的朋友請使勁戳「被譽為「下飯寶」的美食,全河南僅豫東南的大別山區才有」)、醬刀豆(信陽土語:醬老刀刀)等等。在制醬的道路上,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河南人做不到的……。

我們之所以能吃上美味的西瓜醬,得益於「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這位國際倒爺一路西行千里迢迢,風餐露宿吃盡了苦頭才為我們帶來清香與甘甜的大西瓜。致敬這位偉大的先驅者讓我們在高溫酷暑里能有「冰鎮西瓜」得以續命,讓炎炎仲夏的熱情如火變得如同小綿羊般溫順柔和。

我老家的「信陽風味西瓜醬」就脫胎於宋朝京畿之地——東京(上京)開封府。不得不佩服宋人的智慧,這種由豆豉演變而來的古老制醬技藝,在現代的製作工藝中依舊留存著古法製作的身影。

我們「信陽風味西瓜醬」,利用白天的烈日酷暑曬醬,利用夜間的低溫進行燜醬。這樣的技藝手法既保留有傳統黃豆醬的馥郁醬香,又有西瓜的甘甜清香。

下面將西瓜醬的製作方法告訴大家,喜歡的朋友請點讚關注,創作不易需要您的鼓勵,謝謝。

原料:

黃豆(信陽本地產的小黃豆,煮完後豆香更濃郁,嚼起來口感軟爛發麵,無顆粒感),西瓜(信陽當地的一個西瓜品種8848,皮薄沙瓤,瓜瓤鑲嵌著黑籽,無白籽,軟籽現象,果肉也無空心、黃筋、硬塊的情況,汁水充盈賊啦啦地甜)。

配料:

薑絲、花椒、八角、辣椒末、鹽、白芝麻。

做法:

1.黃豆表面的浮塵與灰土清洗乾淨,靜置一夜用水泡發。第二日撈出黃豆褪下褶皺的外表皮,再次淘洗乾淨。

放入鍋中添水煮熟(用手捏,能將黃豆輕鬆捏爛即可)瀝去水分後靜置冷卻。

將熟黃豆滾上白麵粉,置於房間內一處不礙事地方(注意屋內不通風處),在裹好麵粉的豆丕上,蓋上採回來的乾淨艾蒿,就這樣捂上一個星期。

到時間後我們發現黃豆表面長滿綠色的菌毛,將豆丕掰開揉成均勻小顆粒,拂去菌毛曬乾備用。

2.做醬時,按五百克黃豆、兩百克鹽的比例倒入瓦罐中,再加進去籽後的西瓜瓤。黃豆和瓜瓤的比例為一比三,西瓜汁漫過豆子十五厘米左右,再加入辣椒末、生薑絲、八角瓣、四川花椒、白芝麻。

用乾淨的勺子攪拌均勻,罐口用透氣的紗布封嚴,放在烈日下曝曬,每天打開攪拌一次再封口,曬足一個月後即可大功告成。

友情提示:

1.曬時要防止生水、雨水淋入,防止蒼蠅,小昆蟲混入。攪動的勺子,筷子要衛生。

2.白天遇到糟糕的天氣(夏季突發的暴雨,連綿的陰雨天氣等)要及時將瓦罐抱回室內。夜晚將瓦罐抱回室內,防止夜間突如其來的陰雨及露水。

這樣一份顏色紅潤、馥郁醬香、香辣甘甜的西瓜醬就製作完成了,看似西瓜醬的整個製作過程無難點,好像人人都可以上手做出一份美味的西瓜醬……。

西瓜醬的難點在於:要經歷過時間的濃縮與沉澱,保證每日曝曬充足;保持充分攪拌確認瓦罐里的西瓜醬暴曬受熱的均勻;還要保證包括西瓜、黃豆等原材料的質量與考究。這也是「信陽風味西瓜醬」能冠以風味的特點。

總之你用心做好醬,好醬也以獨特的風味,優良的口感來回報你。你若糊弄著做醬,一切都以「差不多得了」為標準,那麼你的醬也能反過來糊弄你,變酸、變臭、長毛髮霉……

各位看官老爺們,你們說我說得對嗎?下期為您介紹「信陽風味西瓜醬」的具體吃法,敬請期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