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達長子忠於建文帝,四子卻選擇支持朱棣,最後結局如何?

花開半夏春已逝 發佈 2022-07-20T13:55:45.311740+00:00

對於徐達,朱元璋稱讚他「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事實上,作為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雖然出身農家,但徐達的文武雙全卻也是當之無愧的。在武勛上,他輔佐朱元璋勘定四方,先後誅滅陳友諒、張士誠,又北伐攻破元大都。而在文勛上,他更是能深諳朱元璋之心,有縱放元順帝之舉。

對於徐達,朱元璋稱讚他「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事實上,作為明朝的開國第一功臣,雖然出身農家,但徐達的文武雙全卻也是當之無愧的。

在武勛上,他輔佐朱元璋勘定四方,先後誅滅陳友諒、張士誠,又北伐攻破元大都。而在文勛上,他更是能深諳朱元璋之心,有縱放元順帝之舉。

可以說正是憑藉文武雙全,才智高超,讓他不僅成為了朱元璋的兒女親家,這也更是他能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明朝初年政治亂流中安穩落地的充要條件。

在其去世之時,朱元璋可謂是悲痛莫名,賞賜甚多。


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明史·徐達傳》

而在徐達死後,其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但不得不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而他的幾個兒孫的命運也因為各自不同的選擇而大相逕庭。

徐達一生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女嫁燕王朱棣,次女嫁代王朱桂,幼女嫁安王朱楹;四個兒子中長子徐輝祖襲爵魏國公之外,二子徐膺緒襲指揮使,三子徐添福早夭,四子徐增壽則為左都督。

如果按照正常的世代延傳,徐氏一門自然也能享盡榮華。可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龍馭賓天,建文帝朱允炆的榮登大寶卻讓徐氏一門出現了明顯的「分裂」——襲爵魏國公的長子徐輝祖支持建文帝,而身為左都督的四子徐增壽卻選擇了支持燕王朱棣,也是他的親姐夫朱棣。

二人的不同選擇,既透著中國傳統世家大族的投資之道——多方下注(一如三國時期的,諸葛氏一族),又有著兄弟之間出於政治理念上的分歧的個人押解。而這樣的分歧,也讓兄弟二人命運迥然,甚至子孫亦是受其影響。

對於襲爵魏國公的長子徐輝祖,他選擇了支持建文帝。

關於其生母在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而在其襲爵之後,作為承蔭父親功績的國公,他也迅速地融入到了角色之中。

1398年,洪武帝去世之後,建文帝朱允炆初立。

而在上任伊始,徐輝祖被加封太子太傅,而在政治上朱允炆也已經著手削藩,目標也迅速的指向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等藩王。

需要指出的是周王朱橚和燕王朱棣乃是一母同胞,廢黜周王的行為顯然已經讓朱棣有所防備,而作為據守北平多年的藩王朱棣實力強勁,顯然是建文帝最為棘手的敵人。但朱棣的「反意」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


就在建文元年,適逢朱元璋忌日,朱棣三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入京。身為魏國公的徐輝祖暗中奏報「三個外甥中,朱高煦勇猛彪悍無賴,必成大患」,言下之意已是不言而明。奈何有黃子澄迂腐,又有徐增壽、王寧包庇,三子輕易逃脫,這也讓朱棣再無後顧之憂,靖難已是必然。

1399年,朱棣打起「靖難」名義起兵。而在與朱棣的大軍交戰中,徐輝祖在白溝河之戰成功掩護李景隆撤退;又於齊眉山再勝,奈何建文帝終是年輕,不知一鼓作氣的用處,聽信讒言將其召回。

此後,建文帝用兵無謀重用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奈何李景隆實則是酒囊飯袋,並無實學。而形勢斗轉直下,短短三年朱棣便兵指南京,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蹤。


對於舅子朱棣的獲勝,明史中如是記載:魏國公徐輝祖留在祠堂之中,「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無疑這自然是表達不滿,朱棣也不客氣削爵革職幽禁套餐送上,短短5年四十餘歲的徐輝祖便身死。

而在徐輝祖死後,朱棣自然不會意氣用事,褫奪徐輝祖的爵位也被「中山王不可無後」的理由順理成章地授予了徐輝祖長子徐欽,不過徐欽後又被其褫奪爵位,直至明仁宗時才恢復爵位。魏國公一脈也自此延傳二百餘年,直至明亡歸降清朝。

與大哥徐輝祖相比,身為四弟的徐增壽則狡黠得多。他看似忠於建文帝,實則卻是為燕王朱棣內應。


在建文帝初登寶座削藩之際,他便有「燕王先帝同氣,富貴已極,何故反」的迷惑之語,更有在朱棣三子來京時的欺瞞包庇縱放之行;在燕王朱棣靖難起義後,他更是數度泄密將京師虛實盡皆奏陳於朱棣,朱棣攻破南京時他更是妥妥地開門黨。

在眼見朱棣渡江之後,建文帝才意識到其內應身份,遂將其親自斬殺,但顯然已經於事無補。對於小舅子的大功,朱棣自然感激莫名。於是將其追封為定國公,由於其以身死其子徐景昌也成為了襲爵定國公。

就這樣,雖然老朱家變換了大王旗,可徐氏一門卻有了「一門兩國公」的盛景。而這定國公一脈共延傳9代,也是歷經200餘年,直至1644年第九代定國公徐允禎為李自成大順軍所殺而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