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創客教育活動的多元化體系

格物斯坦機器人教育 發佈 2022-07-20T21:12:53.758075+00:00

創客教育是連接學習與創新製造的一種教育形態,從其理論基礎、技術支撐、活動方式來看,是一種「新」「舊」交融的教育形態。這點容易被當前的創客教育實踐者所忽視,從而在創客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以下問題:創客教育活動的開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創客教育是連接學習與創新製造的一種教育形態,從其理論基礎、技術支撐、活動方式來看,是一種「新」「舊」交融的教育形態。這點容易被當前的創客教育實踐者所忽視,從而在創客教育實踐中出現了以下問題:創客教育活動的開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但對創客教育和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味追求,易使實踐者忽視對學生在跨學科知識、問題意識、批判思維、知識處理、元認知等基礎能力方面的培養。而創客空間建設是建立在包含上述綜合能力之上,因而造成學生的持續創新創造如無源之水。其主要原因,乃是實踐者對創客教育和創新人才的關係存在認知偏差。

在創建創客空間和應用技術工具中,通常存在兩個「典型」問題:第一是「技術中心化」問題。經費充足的學校過度強調技術環境和先進設備的配置,技術工具成為創客活動的中心,創課內容的開發和教學活動的設計易被忽視。第二是「技術邊緣化」問題。資金不足和觀念落後造成了部分學校忽視硬體配置,從而忽視了數位化工具在創客活動中的作用。

國內各階段開展的創客教育活動普遍沒有專任的「創課」教師。多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這出現了以下問題:第一是部分教師在「創課」教學設計、跨學科思維和創新創造等方面能力不足,對創客活動方法與模式不清晰,難以為學生活動提供針對性指導。第二是部分教師在活動中無法靈活轉換為創客活動的引導者、管理者和監督者,仍沿用傳統教學模式,阻礙了學生的主動創新、探究和創造能力的發展。


毫無疑問,沒有造物就沒有創客教育。「創意當實現」是創客教育的第一驅動力,繼承了來自創客運動和創客文化中近乎信仰的精神內核。「造物」一直是創客活動的主要形式和核心特徵,也是創客教育「產出」方面的評價指標,更是創客教育的課程相對於其他教育理念來說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第三次教育報告《反思教育》中呼籲:教育是公益事業,是全球公共品。報告認為從「共同利益」的角度看,個人的「好日子」固然重要,創客教室機器人與人類共同擁有美好生活也很重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希望通過社會集體努力,讓知識的創造、控制、獲取、認證和運用向所有人開放,即從公益的角度,強調了開源文化的重要性。

常常有人會刨根問底:創客教育和STEM(STEAM)教育、創新教育等教育理念是什麼關係?其實,正是因為強調了「造物」,創客教育才和其他創新教育理念有了密切的交集。將「造物」按照不同維度展開分析,我們就會更加深入地理解創客教育的價值。例如,「造物」需要很多學科知識的介入,那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跨學科學習領域,與STEM教育就很難區分。又如,「造物」的難度大,需要較長的時間,需要不斷「設計—測試—再設計」,這就是基於設計的學習。再如,「造物」需要多人合作,通過造物可以學習很多知識,就成了典型的「項目式學習」。還有創客教室管理制度,我們總是強調學生用數位化工具進行造物,那麼創客教育與信息技術、通用技術、編程、人工智慧、物聯網和機器人等課程又密切聯繫起來。創客教育和其他教育名詞或者理念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當前創客教育缺乏多元評價體系,因而給創客教育活動的評價帶來以下問題:第一是重視創新製品的產出,而機器人課程教育課程結果性評價方式缺乏靈活性和發展性,甚至有學校將學生的競賽獲獎作為評價指標,妨礙了普通學生在創新意識和能的長期發展。第二是學生在創客活動中所展現的部分能力易被忽視,如知識的靈活應用、設計、決策、問題解決、動手操作能力等,偏離了開展創客教育活動的初衷。

綜上所述,無開源,不創客。創客運動源自開源運動,開源文化是創客的基因,也是精神支柱。選擇開源硬體,意味著教育裝備的低價,不足數萬的創客器材,就足以支撐一系列課程的開展,這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學校有著重要的意義。選擇開源硬體,也意味著教育裝備的標準化,不同企業之間的器材可以通用,並與國際接軌。根據創客課程方案,不同學校、不同教師開發的課程也因為「開源」而彼此分享,形成大的課程庫。從全國層面看,缺乏師資和課程資源,是影響創客教育和STEM教育後續發展的最大瓶頸,而「開源」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困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