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中國節·七夕】話說七夕

無極普法 發佈 2022-08-05T19:36:01.813585+00:00

《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東漢學者崔寔所著《四民月令》記載:「四日,命治麴室,具簿持槌,取淨艾;六日,饌,治五穀磨具;七日遂作麴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今天結束

就要迎來

2022年8月4日

農曆七月初七

中國的傳統節日

七夕節


又名乞巧節、七巧節或七姐誕

發源於中國

2006年5月20日

七夕被中國國務院列入

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七夕節

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

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

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

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


隨著時間演變

七夕現已成為中國情人節



七夕由來




最早關於七月七日的節日的可信記載來自東漢時期。《玉燭寶典·七月孟秋第七》引東漢學者崔寔(shí)所著《四民月令》記載:


「四日,命治麴室,具簿持槌,取淨艾;六日,饌,治五穀磨具;七日遂作麴及磨。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柒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干糗,采蕙耳也。」



由此可見,最初的七夕是古人曬書曬衣裳的節日。


乞巧」是七夕節的重頭戲。據傳,織女是個勞動巧手,所以在七夕這天,歷代婦女都要向織女乞巧,希望學到好的技藝。


在宋代,七夕是一個非常盛大、隆重的全民狂歡節。熱鬧氣氛從農曆七月初一開始,據《醉翁談錄》記錄:「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七夕習俗



乞巧


漢族歲時風俗,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著新衣的少女們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稱為「乞巧」。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們穿針引線驗巧,做些小物品賽巧,擺上些瓜果乞巧,中國各地民間的乞巧方式不盡相同,各有趣味。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


魁星爺就是魁斗星,廿八宿中的奎星,為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也稱魁星或魁首。古代士子中狀元時稱「大魁天下士」或「一舉奪魁」,都是因為魁星主掌考運的緣故。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是一種較早的乞巧方式,比穿針乞巧稍微晚一點,大概始於南北朝時期


據說到了七月七日,大家都捉了喜蛛放在一個小盒子裡,到了早上打開看蜘蛛結的網的稀疏程度,蛛網密集的就算贏者。



摺疊供奉「磨喝樂」


供奉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傳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每年七月七日,在開封的「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


磨喝樂的大小、姿態不一,最大的高至三尺,與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製作的材料則有以象牙雕鏤或用龍延佛手香雕成的,磨喝樂的裝扮,更是極盡精巧之能事



吃巧果


七夕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麵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宋朝時,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七夕品詩



迢迢牽牛星

漢丨佚名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燕歌行

三國·魏丨曹丕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秋夕

唐丨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臥看牽牛織女星。


鵲橋仙·纖雲弄巧

宋丨秦觀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

銀漢迢迢暗渡。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

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七夕

五代丨楊璞


未會牽牛意若何,

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

不道人間巧已多。

來源:新加坡中國文化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