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就是以不同視角看世界,從教十餘年教師千字感悟

學科網 發佈 2022-08-09T01:13:17.535175+00:00

專欄介紹:教師之聲是學科網專門開設的,教師經驗投稿分享平台。有經驗別藏著,學科網百萬級別新媒體加持,教師之聲期待您的分享!(️暑期熱門主題徵稿中,具體查看文末介紹)溫馨提示:全文共 3624個字,閱讀需約10分鐘。投稿文章為老師原創作品,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專欄介紹:教師之聲是學科網專門開設的,教師經驗投稿分享平台。有經驗別藏著,學科網百萬級別新媒體加持,教師之聲期待您的分享!(️暑期熱門主題徵稿中,具體查看文末介紹)

溫馨提示:全文共 3624個字,閱讀需約10分鐘。

投稿文章為老師原創作品,僅代表其個人觀點。

作為一名從教十多年的英語老師,在經歷了最初的職業「蜜月期」、 「困惑期」、「自以為是期」、「回爐再造期」,從漸悟到頓悟,不斷審視教書育人這件事,發現依然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教育,一直在路上。

關於教學

認清事實,卻依然熱忱

作為一名英語老師,雖然也培養出了優秀的高分學生,但事實上,我們只是陪他們走過了高中三年,幫助他們在英語學科學習上,邁上了新的台階。但在小學和初中階段,一個優秀的孩子是離不開家長、老師,還有自身努力的。

在我看來,一個最終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的學生,高中老師切不可居功自傲,每一個學段都是到達終點的鋪路石。因此,高中老師不妨看清事實,但依然保持熱情面對教學。同時,希望學生們能在大學階段順利完成學業。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在那之前,從學習、生活和心理上,引導他們做好準備。

學科自信,源於經驗積累與教學實踐

教了十幾年的英語,總覺得英語老師很厲害,高中階段教材和試卷所涉及的主題很廣泛,可以說,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社會、自然、科學、人文、體育等,大大小小都有。我的很多相關知識也是從教學中慢慢積累的。但同時,當我面對並非母語的英語而言,也是不夠自信的。我也常常在自我肯定和自我懷疑中不斷的來回切換。好像一直在接觸英語,又好像並未完全深入其中。

在經歷了一次次專家講座和學習後,心裡有種豁然開朗的喜悅,而回到自己實際的教學中,又會被現實無情的打臉。別人的經驗總是不能生搬硬套的。但至少有了教學的啟發和新思路,這也是很珍貴的。

當把課程標準和各種解讀學完以後,我的第一反應是我覺得自己不配站到三尺講台上了,裡面要求老師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說句實話「臣妾我做不到啊」!真有一種任重道遠,但馬力不足的困境。

「難道我以前教的都是假英語?」 於是,又開始進入自我否定和不自信的狀態。覺得有必要繼續學習、實踐、反思來提高自己,方能不辱使命。

而事實上是,發現自己每天在雞肋備課、上課、閱作業、閱卷、監考、監督學生,找學生談話、上自習和輔導中又度過了一天。這還不算生活中的各種要處理瑣事,所以能靜下心來做教學真的不易。

但我覺得我們老師不要把這件事情想的過於複雜,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在紛繁複雜的信息里、事情里尋找那些真正有利於我們成長的東西,逐漸做到手裡有「糧」,心中不慌。

首先,關於課標和教學法的研究,我的感受是課標就像我們在海上航行時的指南針,需要我們明確方向,而教學法則是我們通往這個目標的途徑。

我們需要學習並解讀它背後的內容,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我們的教學方法。但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事情。學習、理解、內化,是需要時間和實踐的。

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平時有意識的學習一些,作為我們指導教學和開闊思路的方法。因為在實際操作中,在書本中學到的理論和方法最終是要落實到本班的學生,合不合適要在實踐中見真知。倘若一門心思只研究這個,那其實是把語言教學本末倒置了。

關於英語

關於語言學習與應試考試

很多英語老師會有一種感受,當了多年的老師,自己的英語好像就停留在了所教學段的水平。多年的應試和題海讓我有一種看見一段材料或一句話,我的第一反應會是理清這段文字的句型結構、可能的出題點,還可以怎麼改造它變成另一種模式來考查學生。

聽上去好像還蠻專業的,但仔細想想,這樣的反應其實也是長期英語教學有些僵化的體現,失去了學習語言原有的樂趣。所以老師的教學導向對學生學習語言的原動力很重要。

我覺得依據語言學習規律教學和提分並不衝突,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提高了,才是高分的王道。至於那些技巧和做題方法也僅是錦上添花,鍛鍊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

學生得分不高的根本原因就是對英語各方面的輸入和訓練是不夠的,同時也沒有真正體會到學英語的樂趣。

英語教師的職業修養

作為英語專業出身的老師,大家都知道英語學習在 「聽、說、讀、寫、譯」 中都有不同側重。大量的語言輸入 「聽」 和 「讀」,自然會促進我們的 「說」 和 「寫」。翻譯是對我們兩種語言更高的思維轉換能力的提升。包括我們常說的「回譯」,對我們寫作和英語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有很大幫助的。

此外,語言也承載著一種文化和大量用不同視角結構世界信息的作用。通過文字,我們獲得的不只是詞彙和語法規則。

我記得,復旦大學王德峰老師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淵源時講到:

中國人為什麼在西化的同時,依然學不成西方人(比如,我們穿西裝,吃西餐,甚至很多現代化管理體制和行為準則都是學習西方),其根源在漢語。

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有了語言,人類才有了世界。我們的生存情感、處事態度是母語給的,其他無能為力。漢語的積澱保存了中國思想和智慧,人生態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一種語言就是對世界不同的理解框架。

同樣的道理,英語也是這樣,我們學習英語就是以一種不同的視角看世界,理解世界,了解一種文化、和思想智慧。從這一點看,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很多英語老師的思想更有包容性,也更開闊。因為他們一直在用兩種思維框架在看世界。而在英語學科素養中讓學生有國際視野的同時,也能更深體會什麼是家國情懷。

有這樣先天的條件,我們英語老師不妨利用空閒時間多閱讀一些外刊雜誌,利用網絡資源不斷地更新知識保持自己的專業水平,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在看世界,認識自我。

現在的高考素材也都是源自地道的外刊雜誌,涉及的領域眾多,因此老師們若能長期堅持,大量輸入除教材外的英語學習,我想我們在面對話題各異的教材文本和試題時便會對同一話題下的背景知識不陌生。做不到博學廣知,至少我們可以做到開卷有益,你讀的每一個文字終將成為你頭腦中的精神養分。

比如,以前我遇到心理學方面的主題閱讀時,對於有些表述和文字背後的潛台詞一知半解。後來,學習了一些淺層的心理學知識後,在遇到類似的文章時我就能容易的把內容和背景知識聯繫起來,更好的解讀文章。對於解題也會輕鬆很多。

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一湖水。教師的知識儲備越豐富,知識視野越開闊,才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那「一碗水」的位置、分量和價值,才能更加明白在什麼時間、以何種方式把這「一碗水」順利、高效、愉悅地送入學生的大腦和心靈。

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老師輸送這碗水的方式而已。學生喜歡一門課,往往從喜歡這門課的老師開始。我們對語言學習的態度和熱情以及一直學習的態度也會影響學生們的態度。如果我們的水平停滯不前,知識面狹窄,再好的教學法也很難有優質的源泉通過這個渠道注入到學生的碗裡。

現在快速發展的社會和不斷變革的教育理念其實要求我們老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這方面我自己做的也不是很好,有時也會悄悄偷懶,但我覺得有這個想法總是好的,儘可能合理安排時間,利用碎片化時間讀幾頁書,聽幾分鐘英語,日積月累下來也會有大變化。如果覺得自己不夠自律不妨加入到一個小群體中,大家一起相互鼓勵、共同進步

關於學生

說了這麼多其實都是在圍繞老師在說,而我們終將面對的是學生。

讓學生主動學

現在都倡導教學應 「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我們老師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做學習的主人,還要照顧到應試教育提分的能力培養。

同時我也在反思,我們怎麼做才能讓學生主動學,而不是只把學生成績的高低作為自己的一種能力的參照物。好像把學生和老師相互當成了工具人,彼此成就。反過來想一想,若不能幫孩子短時間提高成績,我們工具人的作用是不是就失效了。

因此,我覺得面對學生時:

先要把他當作一個有著特殊思想和靈魂的生命。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

我們的終極目標是,把孩子培養成有智慧,有獨立人格,能讓自己幸福的人。知識、高分固然重要,但不是目的,也不是第一位的。它只是中間的過程或者說是學習的副產品。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說過一段廣為流傳的話: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細品這句話,其實都是把學生當作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搖動,推動,喚醒」,都是我們作為老師的在培養學生中的外因。我們能做的最有力量的事,就是為學生賦能,包括自己的孩子。我們苦口婆心想要改變他是很難的。相反的,是影響,推動。

我們永遠改變不了一個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影響他人。為學生賦能是我們給學生提供知識與技能,讓學生追求他們的激情、興趣與未來。

專欄介紹 投稿通道開啟

教師之聲是學科網專門開設的教師經驗投稿分享平台。有經驗別藏著,學科網百萬級別新媒體加持,教師之聲期待您的分享!

投稿要求:最重要的是原創走心~關於教師成長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如教學經驗分享、班主任經驗分享、中高考備考、家校溝通、學生心理等等均可。

投稿方式:可在文末留言或者私信小編進行投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