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徵生前,李世民對他很敬重,魏徵去世後,李世民為何打擊他?

南大李斌 發佈 2022-08-11T22:05:04.102571+00:00

在初高中生學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曾學過一句與魏徵和李世民有關的一句話,而且這句話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句話就是「以史為鏡,可以見興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是李世民在魏徵死後悼念他時所說的話,李世民是在說魏徵死後自己就少了一年可以勉勵自己的鏡子,這可以說是一個君主對於大臣最高的讚賞了。

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一向都是謙虛內斂的,在說話時也大多都是委婉的,但在我國古代唐朝時期有這樣一個十分直言不諱的大臣,他就是魏徵。

在初高中生學的歷史課本中,我們曾學過一句與魏徵和李世民有關的一句話,而且這句話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句話就是「以史為鏡,可以見興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這句話是李世民在魏徵死後悼念他時所說的話,李世民是在說魏徵死後自己就少了一年可以勉勵自己的鏡子,這可以說是一個君主對於大臣最高的讚賞了。

根據我們以往學過的歷史知識的認知中,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李世民是十分敬重魏徵的,在魏徵去世之前也確實如此,李世民一直都將魏徵看作老師一般的存在,也十分認真的聽取魏徵給他提的一系列意見。

但在魏徵死後,這一情況很快便發生了改變,李世民不僅很快取消了魏徵兒子與自己女兒的婚禮,還將自己為魏徵寫的墓碑給推翻了,這些舉動將李世民給予魏徵的寵愛都徹底推翻了,魏家也從原來的寵臣之家開始一步步衰落了下來。

魏徵生前,李世民對他很敬重,魏徵去世後,李世民為何打擊他?到底是何原因讓李世民對魏徵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呢?

一、魏徵其人

魏徵,字玄成,是我國唐朝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魏徵出生與苦寒之家,年少時並不像富家子弟一樣有書讀,雖然家中貧寒但他自小便有大志向,一直苦於沒有門路也無法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因此,魏徵選擇了另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那就是出家做道士。在

魏徵成為道士一段時間後,天下開始出現動亂,而魏徵一向喜歡讀書,在成為道士後,讀書的機會多了起來,而為了了解動亂的情況,以及自己能出一分力,魏徵開始研究關於縱橫的書籍,這些知識儲備為魏徵後來成為李世民手下的能臣做出了很大貢獻。

公元617年時,魏徵脫離了道教成為武陽郡丞手下的一個小官,同年九月份,武陽郡丞與起義軍首領李密合謀,雙方往來書信皆由魏徵所寫。

魏徵也第一次出現在了大人物的視野之中,魏徵的文採在一次次書信往來中被李密看在眼中記在了心裡,他很快就將這個文采十分不錯的小官納入了自己麾下。

魏徵一向都是衷心為主,不管自己效忠的是何人,都會不遺餘力的獻言獻策,魏徵在李密手下當差時曾多次提出對策來壯大李密的勢力,同時也曾獻計幫助李密對抗敵人,但李密卻並沒有將他的計策放在心裡,他認為魏徵的對策都是老生常談,魏徵提出的這些對策不過都是從書上照搬來的。

所以並沒有採納魏徵的建議,這讓魏徵十分生氣,但作為一個小官,他決定不了上層人士的想法,他只能靜觀其變。最後,李密果然輸給了他的對手,魏徵等手下也被他帶著歸降了李唐。

但並不是所有部下都甘心隨著一同歸降別人的,魏徵等人在幾番周折,幾次戰亂後,又被夏王竇建德俘虜,優秀的人總是更容易被人看見,魏徵很快又被竇建德封了一個小官。

到了公元621年,竇建德在與李世民的交手中戰敗,眾部下也因此歸入唐,當時的太子李建成得知魏徵也在其中,便向他的父王請求將魏徵封為了太子冼馬。

俗話說忠於人盡人事,魏徵在成為太子勢力一方時,自然就會為太子著想,他看到太子的實力不如當時的李世民,便想要獻策為太子奪得更多功勞,太子李建成與魏徵服侍的前幾任主子不同,他十分高興的採納了魏徵的意見,但終是成王敗寇,太子李建成還是在玄武門之變中被殺了。

二、一代忠臣

在李建成死後,李世民成功代替了其位置,對於魏徵這個人才,李世民也是很感興趣,因此一直都有在打聽關於他的事情。

在魏徵成為自己手中的階下囚後,李世民問魏徵為何以前總是勸太子李建成將自己派到外地去,魏徵十分誠實的表示自己為誰做事便忠於誰,李世民也是非常欣賞他的行事說話風格,便將其納入了自己麾下,還將魏徵招為了自己的幕僚,讓他為自己出謀劃策。

魏徵確實十分有才能,因此在李世民麾下很得其重用,不久便獲得了升職。而且魏徵有一個許多大臣都沒有或者說不敢有的特質,那就是犯顏直諫,他敢於直言不諱的向李世民提出建議,而李世民也確實有雄心和容人之心,他心裡深知魏徵有怎樣的才能。

因此在每次召見魏徵商討治國之道時,即使魏徵經常直言不諱,李世民也從來沒有怪罪過,還總是欣然接受魏徵提出的建議。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曾經以十分謙卑的對魏徵說其是為了國家建設才會直截了當的獻言獻策,自己怎麼會怪罪呢。

在之後的君臣相處過程中,不管李世民做了什麼錯事,魏徵總是會直言不諱的指出,身為皇帝的李世民也總是會及時更正,君臣二人在數十年中一直都配合的十分默契,李世民可以接受魏徵的直脾氣,魏徵也總是能夠及時提出好的建議。

正是因為君臣二人良好的配合,唐朝才能發展的非常強盛。

三、李世民打擊其原因

雖說魏徵生前很被李世民看重,李世民也將魏徵看作是鏡子中的自己,但當魏徵死後,還是將魏徵的墓碑給砸了,這是為何呢。

其實,歸根結底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李世民自己。李世民在位後期,對長命百歲的欲望越來越深,逐漸有些迷失自我,每當他想到死去的魏徵,就仿佛是看到了自己。如果魏徵還活著,李世民也不會如此放縱自己,也就不會做一些錯事。

失去魏徵的李世民逐漸變得疑神疑鬼、貪得無厭。他看到兒子李承乾的學問沒有起色,教他的老師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這時的李世民對當時推薦這名老師的魏徵大感不滿,覺得魏徵並沒有真心向他推薦良師,有欺君之嫌。

在這之後,不成氣候的兒子李承乾居然公然與大臣侯君集攜手造反,而侯君集正好是魏徵生前推薦過的人,這讓李世民大為憤怒。

李世民將魏徵推薦老師和大臣的事結合在一起,開始懷疑魏徵是不是早有謀反之心。

魏徵在臨死之前,與史官褚遂良會面,將與李世民的書信來往剛拿出來交給了褚遂良,希望褚遂良可以把自己的名字留於青史,以此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

而這一切被李世民知道了,得知情況的李世民對魏徵的好感直線下降。李世民對魏徵的懷疑加上魏徵自身做法的問題,兩種情況加在一起,便造就了魏徵死後三天,墓碑就被李世民派人砸掉了。

其實,魏徵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還是有的,就在砸了魏徵墓碑之後,李世民親征高句麗,在外人看來,更像是小孩子在耍小脾氣,找了個撒氣的地方。

當李世民受傷歸來,再次想起魏徵,如果魏徵還活著,他也不會任憑自己幹這些蠢事。鬧完了,也撒氣了。最後,清醒過來的李世民又派人重新將魏徵的墓碑修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