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10年,請做好隨時失業的準備

管理的常識 發佈 2022-08-13T06:32:38.423105+00:00

離職的原因,既不是領導不重用,也不是團隊不和諧,而是,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來自那些冰冷的競爭對手——人工智慧的碾壓和排擠。

「在一個所有東西都在不斷流動的「液態世界」,只有隨時學習、終身學習,才能永遠以一個全新的自己,面對外部變化。」以下,Enjoy:


作者:小歐姐

來源: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



最近,小李從一家500強外企離職了。


離職的原因,既不是領導不重用,也不是團隊不和諧,而是,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來自那些冰冷的競爭對手——人工智慧的碾壓和排擠。


作為財務,她的工作中有很多報表處理、數據分析的內容,可自從公司開始使用相關軟體後,她的職責範圍不斷縮小。她擔心,再這麼下去,自己早晚會被裁員,與其那樣,不如早早找新工作。


近幾年,數位化轉型正在各行各業加速推進,再加上疫情的影響,有和小李一樣遭遇的職場人越來越多。


與此同時,對於企業和組織來講,跟上數位化的步伐,做好轉型升級,也是當務之急。


如何在轉型和變革中找到自身的新價值,是人力資源之父戴維·尤里奇在其著作《變革的HR》中討論的問題。



01


轉型時代

明確「我應該是誰」比

「我是誰」更重要


尤里奇指出,在啟動變革前,首先要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創造什麼價值、我要達到什麼目的。


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並不容易回答。比如,對於「我是誰」,自我認知和外部期待,就可能產生偏差。


一位職場人就因此失去了晉升管理層的機會:


一家企業準備開設海外分公司,作為人才招募的負責人,HRD被委以重任,制定海外招聘方案。


這位HRD認真準備了宣傳材料、也與當地大學取得聯繫,順利舉辦了校招活動。但招聘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進一步了解情況後,公司才發現,原來問題出在了海外分公司的選址上:他們選定的城市,並非該行業人才的聚集地,而相隔幾百公里的另外一個城市,從產業和人才儲備上,都成熟得多。


從HR的角度,他按照領導要求執行了招聘活動,自認為已經履行了崗位職責,但顯然,管理層對HR的期望,並不僅僅是舉辦宣講會這麼簡單,而是要能掌握更全面的人才和商業狀況,幫公司做出正確決策。


很多時候,我們總在抱怨缺少機會、不被重視,但如果換個角度,就會發現,問題的根源,可能正是我們對自身角色的定位出了問題。


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中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一家煤氣灶廠商,一直致力於研發出更好的煤氣灶產品,以超過其他同行業競爭對手。


但沒想到,微波爐的發明,搶去了這家企業大部分生意。


「客戶對煤氣灶廠商的期待,並不是更好的煤氣灶,而是更簡易的烹調方式。」德魯克指出。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不是由生產者決定的,而是由消費者決定的,是由他們購買產品或服務時滿足的需求來定義的。


同樣,在數位化轉型的過程中,只滿足於完成崗位職責中的標準內容,並不能保證擁有競爭優勢。


多站在外部客戶的角度想想「他們需要這個崗位的人交付哪些成果,解決什麼問題」,更有助於我們明確自身定位。



02


找到組織和個人的

獨特價值


在明確了外界對我們的期待後,尤里奇指出,成功轉型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找到自己的獨特價值。


他舉了英特爾的例子。


英特爾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公司,也是摩爾定律的提出者,這一定律的核心,就是快速創新——晶片內集成的電晶體數量每18個月就會翻一番。


但在公司內部,無論是HR還是其他部門,卻顯然沒能跟上產品的創新速度,效率低下,服務質量不高。


通過診斷,公司意識到,想要獲得長遠發展,不僅產品要遵循摩爾定律,公司內的所有部門,都應該擁有快速創新和反應的能力。


之後,英特爾果斷將事務性HR工作外包,把資源和精力聚焦在HR核心流程的標準化和再造,以及提升HR人員的專業技能上,對內對外都保持了高效創新的特色。


尤里奇指出,企業不是因其組織結構為人所知,而是因其獨特的能力為人所知。


那些你擅長且不容易被替代的能力,才是轉型過程中最核心的競爭力。


去年羅振宇在「時間的朋友」演講中提到這樣一個案例:


面對嚴峻的就業環境,一所知名廚師學校的老師卻拼命攔著學生們去火鍋店、快餐店上班。


原來,具有長遠眼光的校領導認識到,在中央廚房自動化和炒菜機器人發展迅猛的當下,如果再去做一個普通炒菜廚師,在未來一定會被淘汰。


校方希望學生們能避開與自動化的競爭,不要將時間浪費在那些標準化、程式化的工作中,而是聚焦那些只有「人」才能勝任的領域,比如對顧客和食材的理解、開發創新菜餚等。


即便是廚師這樣有著清晰操作流程的工作,也仍然可以找到無法被其他人、無法被人工智慧替代的獨特價值,這些價值,正是轉型過程中,最值得我們珍視的。



03


重新設計組織

及我們的工作


近期,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嚴飛談到,在未來,既具備實操技能,又擁有管理創新能力,能夠橫跨不同領域和行業的「紫領」,將成為主流職業群體。


之前,麥肯錫在一篇《哪些領域能被機器替代,而哪些不能》的文章中,也詳盡地將800多個崗位所涉及的共計2000多個活動進行了分析,並將工作所涉及的活動歸結為7大類:


創造決策、專業技能、溝通、不可預測的活動、信息收集、信息處理、可預測的重複性活動。


我們每個人的日常工作,基本都是由這7部分構成的,只不過不同的工作,每類活動的占比不同。


比如開頭提到的財務人員小李,她的工作,主要是由信息收集和信息處理構成,也會有部分溝通內容。



麥肯錫指出,在所有類別中,「可預測的重複性活動」最容易實現自動化,比如流水線的操作工、餐館中的點菜員、普通廚師、洗碗工等,將最快被機器替代。


其次是信息收集、信息處理活動,也很容易被自動化替代,這其中不乏很多看起來高大上的職業,比如審計師、基金經理、股票交易員等等。


而那些最難以被機器替代,或者替代成本非常高的工作,則主要由創造決策、專業技能、溝通、不可預測的活動構成。


在了解了這些後,即便我們不能馬上換一份工作,卻仍然可以主動調整不同活動在工作中的占比,將精力聚焦在那些更有價值的內容。


在《變革的HR》一書中,尤里奇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武田製藥北美分公司面臨著增長壓力和行業競爭的雙重挑戰,而像員工招聘、入離調轉等日常工作,卻占據了HR部門的絕大部分時間。


為了能讓HR專業人員在企業發展中起到更重要作用,公司重組了HR部門,建立了員工資源中心,用自動化方式解決了絕大部分HR事務性工作,大大降低了員工與HR之間的溝通成本,從而將HR員工的精力聚焦在幫助企業做出決策等戰略性工作。


在未來,各行各業都將越來越多地和數位化融合,與其堅守那些機器可以輕鬆完成的工作,不如及早調整思路,找到與機器合作的新模式,讓自動化為我所用。



04


寫在最後


轉型和變革,是當下每個組織、每個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合適的轉型方式固然重要,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保持開放的態度,敏銳地看到轉型的必要性,及時做出調整。


正如凱文·凱利曾說,在一個所有東西都在不斷流動的「液態世界」,只有隨時學習、終身學習,才能永遠以一個全新的自己,面對外部變化。


在未來,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現決定了你的薪酬,你必須要和機器進行合作,而不是和他們對抗。


本文經作者授權「管理的常識」(ID:Guanlidechangshi)原創首發,轉載請與我們聯繫。


【延伸閱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