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劉秀墳是河陰之變留下的墳堆

洛陽索易 發佈 2022-08-14T20:47:39.645174+00:00

爾朱榮在河陰附近的黃河裡溺死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


公元528年4月13日,北魏權臣爾朱榮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黃河附近的河陰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爾朱榮在河陰(今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附近的黃河裡溺死了胡太后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邵、元子正等全部遇害。因事件發生於洛陽孟津黃河河陰,因而得名河陰之變。現在有個問題,這二千多人都埋哪了。

據中央電視台《鶴舞邙山》介紹,位於河南省的孟津縣白鶴鎮鐵榭村的劉秀墳是假的。原因如下。其一,劉秀不可能生前不建陵。公元50年,劉秀55歲,開始籌劃自己死後住所。他的陵墓從建立初到建立結束一共耗時8年。在劉秀去世後的一個月內便被下葬。

其二,這個地點與史記所記載的有所不同。《帝王世紀》中有記載,臨平亭之南、西望平陰,東南去洛陽十五里「。鐵謝的劉秀墓離漢魏洛陽城25里。

其三,公元973年,北宋還立了《大宋新修後漢光武帝祠碑》,高有1丈1尺6,寬5尺6寸。這個碑一直存在於劉秀墳的光武廟處。碑文記載是新修而不是重修。在之前,這裡應該沒有「漢光武皇帝祠」和「劉秀墳」。

其四,劉秀墳所在地望與中國古代帝陵選址也不相符,帝王選址都講地望和格局的,都喜歡風水寶地。一代開國皇帝的陵墓,怎麼可能會緊靠黃河邊。

那麼劉秀原陵到底在哪裡呢。東漢帝陵北兆域位於邙山,邙山地勢高亢開闊,土層深厚,東漢以後成為歷代帝王將相、達官貴人的理想葬地。這裡有大漢冢、二漢冢、劉家井大冢、朱倉大冢、朱倉升子冢等東漢帝陵。東漢帝陵的北兆域是開國之君光武帝劉秀開闢的。北兆域開闢後埋葬了東漢5位皇帝。有漢光武帝原陵,漢恭帝安陵,漢順帝憲陵,漢沖帝懷陵,以及漢靈帝文陵。大漢冢就是劉秀的原陵,這個地方是邙山的分水嶺,是邙山的制高點。這裡居高臨下,視野開闊,北眺黃河,可以望見河水及舟船。南看漢魏洛陽城。《鶴舞邙山》介紹,大漢冢就是劉秀的原陵。

大漢冢北幾百米處有新發現的河南孟津新莊漢代燒窯遺址。在這個遺址發現燒窯127座,勘探面積9.82萬平方米。新莊燒窯遺址地處邙山陵墓群東漢陵區,出土的磚瓦體量較大、種類豐富、製作精良,與朱倉東漢陵園遺址出土的建築構件基本可以對應,是東漢帝陵及陵園建設所需建材的重要產地。在這裡還發現了用煤的證據。

那麼,位於鐵謝的劉秀墳是什麼。考古專家認為,劉秀墳是一個人工大土墩,是北魏時堆的祭地用的祭壇,因近水,呈方形,又稱「方澤」。按規制說,祭天的圓丘,祭地的方澤應該在城市的中軸線附近,劉秀墳在漢魏洛陽城西二十多里之外,根本不在漢魏洛陽城的中軸線附近,也不在隋唐洛陽城的中軸線附近。

孟津鐵謝劉秀墳北岸有一個營花寨遺址,這個遺址位於洛陽市吉利冶戌村南端,據史料記載為西晉文學家潘岳(潘安)在此為官時所建,現存方形灰磚門牆一座,古柏一棵,營花寨於2007年11月被市政府批准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史料記載,營花寨為西晉文學家潘岳任河陽令時所建,在宋、明、清都有重建或擴建。遺址南側有一塊石碑,上書「西晉潘安植柏」。古柏樹是潘安揮杴將翠柏植於官衙前面。古柏樹高約7米,樹幹需兩人合抱,向南傾斜,粗壯樹根裸露,枝杈多枯乾,只有東面一枝綠葉茂盛。西晉,公元265年—317年,建都洛陽。西晉滅亡時間與河陰之變的公元528年4月13日僅僅相距有200年左右的時間,黃河兩岸應該變化不大。西晉黃河北岸是河陽城,黃河南岸必定為河陰之地。


青松翠柏掩映下的孟津鐵謝劉秀墳有古柏1458餘株,平均樹齡為1500年左右,是我國少有的古樹群。公元528年,發生河陰之變,距今剛好1500年左右。古柏1458餘株,加上1500多年自然死去的消失的柏樹,2000多人一人一顆綽綽有餘。種種跡象表明,劉秀墳可能是河陰之變留下的亂墳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