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山區這些奇怪的山溝溝,見證了歷代農民們的苦難歷史

秦嶺夜譚 發佈 2022-08-17T14:14:34.250837+00:00

在秦嶺山區的商洛,各地的地形大同小異,都是一條小河長達幾十里到上百里,稱之為川。公路沿河而建,兩岸是幾百米寬的平地,一直延伸到群山腳下。

  在秦嶺山區的商洛,各地的地形大同小異,都是一條小河長達幾十里到上百里,稱之為川。公路沿河而建,兩岸是幾百米寬的平地,一直延伸到群山腳下。公路兩邊又有無數深邃的山溝,山溝里的涓涓細流流出來,匯入小河,如同毛細血管,匯入靜脈,再向東南奔流而去,匯入丹江、漢江等大江大河。

  在商洛,山溝一般用某某溝命名。比如某溝東西走向,便稱為東溝或西溝;溝里松樹、栲樹、栗子樹、柿樹多,便稱為松樹溝、栲樹溝、栗子溝、柿溝;有的山溝里有座古廟,便稱為廟溝。

  每塊平地、每條有水源的山溝幾乎都住著人家。各個鄉鎮、村莊的名字也顯得千奇百怪,但又有規律可循。

  比如河畔的小盆地一般用坪字命名,比如韓子坪、廣東坪、北寬坪、南寬坪、留仙坪。

  這樣命名的缺點是很容易重名。比如東溝、西溝、柿溝幾乎每個鄉鎮都有一兩個。

  也有的山溝名字來源頗具趣味性,比如瓦房溝,因為以前溝里窮,房屋人們大多住著茅草房,只有一家住著瓦房,溝也因此得名。而盧子溝,源於之前有一個叫盧子的曾經在溝里住過。雖然他們家早已搬走幾十年,盧子也早已作古,溝名卻流傳了下來。

  另外,還有一些山溝的名字來源未知,比如茯苓溝、青棉溝、子房溝、壕溝、竹耙溝、蛇溝、麻溝、紅銅溝、條子溝、苗溝、軲轆溝等,諸如此類,多不勝數。

  除了坪和溝,也有一些地方以河、山、廟、寺字命名,比如太平河、大面河、麻池河、林岔河、硯池河、白家山、於家山、火神廟、龍王廟、金陵寺、看山寺、紅岩寺。

  有一些地名則非常奇怪,比如在柞水和藍田各有一個叫九間房的地方。據說是因為在明清時候,那裡有九間房。在商縣和山陽分別有個地方叫上官坊和下官坊。如果將上官坊解釋為姓上官的人聚集地,那下官坊怎麼理解呢?沒聽說過有姓下官的。

  在商縣,還有個鄉名字叫牛槽,據說此地有一山嶺,形似牛頭,山下低凹似槽,故名牛槽,以方位分為東牛槽和西牛槽。

  幾十年前,這些山溝里大多人口稠密,凡是能蓋房子,能住人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人煙。甚至有些人跡罕至的地方,也往往住著三五戶人家。

  這些人去鎮上趕集,一大早就得起來,翻山越嶺。就是去溝外,有時也要走幾個小時。種地、去磨坊時全靠肩挑背扛,化肥扛上山,糧食背下山。

  據老人們說,那些人之所以選擇住在閉塞的深山裡,是因為解放前連年戰爭,土匪橫行,人們的安全得不到保障,住在山溝里比住在大路邊更安全。

  除此之外,在過去,山溝里資源要比其他地方更豐富,一出門就是森林,不怕沒柴燒。山里人在種地之餘,也可以通過上山砍樹、採藥來獲得額外收入。在九十年代,一些山溝里的人通過種蘑菇、天麻逐漸富裕起來,讓住在川道里的人羨慕不已。

  不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住在山溝里的缺點也日益明顯,交通和生產生活嚴重不便,吃水困難。也正是因此,如今山溝里的人大多已搬出了深山,或進城,或被安置到了沿河的川道里、鎮上。唯留下一些古老的土坯房,在風吹雨打中慢慢坍塌,最終被日益濃密的荒草枯楊所淹沒,只留下一些奇怪的地名。

  再過幾十年,等現在的留守老人們都離世後,可能這些地名也會被人們漸漸忘卻。年輕人也許不會再回到這些山溝里,也不記得山溝的名字,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的父輩、祖輩確實曾在這裡生活過,這些山溝見證了先人們苦難的歷史和他們的喜怒哀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