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國的騎兵--太平軍馬隊的戰鬥情況

老伊先生談史 發佈 2022-08-18T20:55:15.305098+00:00

太平天國起事於廣西金田,而廣西自古以出「蠻兵」能打為名,主要是近戰格鬥兇猛的步兵,在兩廣雲南一帶因地形氣候影響,極少有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現象。

太平天國起事於廣西金田,而廣西自古以出「蠻兵」能打為名,主要是近戰格鬥兇猛的步兵,在兩廣雲南一帶因地形氣候影響,極少有大規模騎兵作戰的現象。中國古代向有「南人乘舟,北人乘騎」之說,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南、北方各自擅長不同的交通運輸工具,由來已久。

太平天國初期建立的軍隊,基本就是單一的步兵。按照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資料彙編》(第一冊,中華書局1980年版)的史料,雖然金田起義之前就有購買馬匹的行動,不過在起義開始後,根據清方戰報上一般繳獲太平軍馬只有一匹、兩匹的字眼來分析,太平軍起初確實只是單一步兵兵種,帶著極其有限的馬匹。這些馬充其量只是載物的運輸手段,或充當主要領導人的代步工具;另一方面,在太平軍與清軍雙方的接觸中,馬匹時有繳獲,也有傷亡,太平軍手頭的馬尚不足以組成為一支「騎馬作戰的軍隊」。

1、

永安突圍後,太平軍於1852年8月攻克湘南重鎮郴州。據清朝檔案:北伐時被清軍俘獲的太平軍戰士張興保說,他是1852年放牛時「被三個騎馬長發賊」「裹到郴州的」,他聽說,洪秀全和各王的夫人所騎的馬,上掛四個鈴鐺」。但由於馬匹(包括戰馬)數量有限,只有王、各夫人、重要將領、深資者方可乘騎。鈴鐺多少則是區別地位的高低、身份貴賤的標誌,這反映了出了天國體制內嚴格的等級制度。

太平軍一路打到武漢時,已經繳獲了大批的騾馬。雖說繳獲的騾、馬來不及清點,「不計其數」,有一定數量的馬匹是可肯定的。不過,騾子多於馬,而且馬匹多半是載重馬,而不是騎兵的騎乘馬。所以我們看到太平軍沿長江東下打金陵時,主要兵力還是步兵,還有長江上的水師數千船隻,幾十萬大軍夾江而下,沒有騎兵作戰的記錄,只有少量前出偵查的騎馬探子。1856年,湘軍李元度部自江西湖口拔營赴饒州時,太平軍派出了「先鋒馬」七騎,近營窺探,被湘軍開炮逐走。

此前太平軍作戰地域是南方,水網丘陵地形居多,確實也不是騎兵擅長的作戰地形。因此,直到太平天國定都金陵,太平軍還沒有成建制的騎兵部隊出現,最多只有各位王爺和主將的衛戍親兵部隊有少量騎兵部隊,連北伐戰役中太平軍都基本是步兵。

北伐太平軍主帥之一的李開芳在戰敗後說過:僧格林沁所部蒙古馬隊厲害。

要減少傷亡,取得戰役的勝利,就必須擁有一支足以與敵方馬隊相抗衡的馬隊,以騎制騎。不過,從此時開始,太平軍面對的戰場開始以平原為主,敵人隊伍中滿蒙八旗騎兵也越來越多,組建騎兵已經迫在眉睫。

但是,太平軍馬隊的組建並沒有完整嚴格的編制,具體出現時間大約在天國金陵建都之後。馬隊並不完全按永安建制時頒布的《太平軍目》中的軍事制度編制,馬隊各級基層軍官什麼的可能大致按照了師帥、旅帥、卒長、兩司馬、伍長編制,但直接屬於戰地指揮官直接指揮,擔任全軍的衛隊。

現在發現的史料中,太平軍設立了典馬官,如「護殿副典馬(張)館兄弟清冊」(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編《太平天國文書彙編》,中華書局1979年版,第364頁。)共計精兵、守兵、官員43名。具體有:朝內典馬官:典天馬,職同指揮;典東馬,職同將軍;典北馬和典翼馬,職同總制;醫騾馬,職同監軍。天、東、北、翼分別指天王、東王、北王、翼王,表明上述官職主要負責各王馬匹的採購、管理工作,醫騾馬則負責給騾、馬治病的管理工作。

由上可知,有正、副,馬館以各自姓氏命名,共同隸屬某位天安名下。館內成員年齡一般不大,青年居多。館有名冊,詳細記載了各成員的姓名、年齡、籍貫。館內職責明確,分看館、放馬、煮食,老弱病殘依規定編入牌尾。館內存在地域之別,由於正、副典馬均為皖人,故煮馬食之類的髒活多由外省人干。從館內各成員之間的分工來分析,他們主要是負責馬隊建設的後勤工作,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馬隊。這個清冊上的戰鬥兵都以「兵」的身份出現,在駐地宿營以「館」為單位,但是不清楚他們上戰場會以什麼編制出現。更有可能,這些「精兵」什麼的騎兵會附屬在某位將領指揮下出戰。

由此可見,太平軍騎兵編制數很少,而且並不存在單獨的大編制騎兵部隊,作戰時應該也是分散附屬在步兵部隊指揮下。

2、

英國人伶俐在參加太平軍後發現:太平軍馬隊的士兵都是精選的,數量很少,武器裝備較低劣,只有少數兵士手執土耳其式的雙柄式彎刀,刀口厚而闊;使用的火器則是當時認為比較輕便的火繩槍,或歐式滑膛槍、手槍。(《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上冊)

在戰場上,伶俐看到的清軍往往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騎兵(他稱之為「韃靼騎兵」),常常整建制行動,發起衝鋒和突襲。而太平軍主要作戰兵力還是步兵,以火槍手組成圓陣輪流射擊清軍進攻陣列。太平軍馬隊往往是在最後階段才投入衝擊,掩護撤退或者追殺殘敵,基本上沒有以整隊騎兵發動衝鋒的情況。

而且,太平軍馬隊作戰更多時候像是騎馬步兵或者騎馬火槍手,而清軍騎兵作戰更像是傳統的衝鋒騎兵。這時是天國後期了,太平軍騎兵依舊還是不多,也無法形成獨立的戰鬥力。

這實際也是太平軍的無奈,畢竟太平軍獲得戰馬的途經,比獲得洋槍洋炮的路徑還少。因此,太平軍對馬匹十分珍惜,嚴禁隨意毆傷,否則,則視為「變妖」。在江蘇發現過太平天國天海關正佐將梁鳳超懸賞告示牌一枚,從中可見一斑:「佐將大人賞鈞令,求望軍民替查菁。天父天兄降主宰,天理諄諄誡世人。昨因馬匹放餵養,牧馬之人逃無形,被人亂棍打馬腳,未知何人此狠心?」他懸賞十兩銀子,獎勵抓獲肇事者或者逃亡馬匹都可以拿到。

1860年,太平軍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時,採用「圍魏救趙」之計,先攻杭州。李秀成率軍由長興縣西部出發潛越莫干山,直取杭城北城門,因忠王隊內貪獲馬匹,未得入城,耽擱了時間,被清軍發現後隨即緊閉城門。(《中國近代史資料選編》,1978年版)。後經挖地道轟城才得以攻入。因貪獲馬匹而貽誤戰機,太平軍急於得到馬匹,亦可想而知。另一個因素是馬料難以解決。太平軍北伐時,有馬匹無草吃和糧料甚難的記載。後勤供應的巨大壓力也使太平軍馬隊發展受阻。

從中國傳統戰爭形式而言,太平軍的戰略和戰術水平已經做到一支農民起義軍的極致,稱得上是前無古人。但在19世紀中期,傳統的戰爭模式已經落後於時代。太平軍的機動作戰因為缺少馬匹而常常有心無力,後期戰略上陷入與清軍爭奪城市的爭一城一地之得失的拉鋸戰中,而湘軍、淮軍利用裝備了洋炮的船隻運送兵員和補給,在長江沿岸的機動作戰中占據了優勢,常勝軍使用武裝蒸汽船運送軍隊和大炮,效率更加提高。太平軍的螃蟹陣對清軍大隊顯得威力十足,但在正面進攻有炮隊掩護、全用洋槍作戰的淮軍時,往往難以抵擋對方的猛烈火力。

太平軍的騎兵分散在各部將領的親衛部隊中,主要充當將領衛隊。馬隊極少集中使用,無法發揮騎兵集團衝鋒的機動作戰及衝擊力。


3、

實際上,太平軍是在和捻軍聯合作戰後,才獲得了大規模的騎兵集群作戰能力,捻軍作為一支全體騎兵的武裝力量,最普通的步兵都能以騾馬驢子為騎乘機動能力。在此之前,太平軍的大規模騎兵作戰戰例也有過幾次,配合步兵主力部隊作戰時還是很有效果的。

太平軍有記載的較早一次大規模騎兵作戰,在1856年曾國藩的《饒州防剿迭次接戰折》裡記載的:湘軍都司畢金科由童子渡進剿太平軍獲勝的情形。是役,湘軍「遇黃馬褂騎馬賊老長發約二千餘人,前來迎戰」,被湘軍「擊斃長發賊六百餘人,生擒二十四名,奪獲騾馬一百餘匹。」(《曾國藩全集·奏稿二》嶽麓書社1987年版)此役太平軍馬隊參加了戰鬥, 且達數千之眾。

1856年6月,太平軍第一次攻破清江南大營時, 李秀成等人率馬、步太平軍與清將張國梁所率馬、步大戰數個時辰,「步戰漢兵,馬戰滿兵,兩交並戰,自辰至午」,翼王石達開率軍來援,「清軍滿兵馬軍先敗」(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上冊),馬、步軍相互配合, 隨後大破江南大營。太平軍騎兵具體出動了多少人這裡不清楚,但參考戰役規模應該不會少於數千騎。

到了1858年,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部聯合捻軍在安徽三河鎮大敗湘軍李續賓部。大獲全勝的原因,除湘軍戰略戰術問題外,太平軍投入了大量馬隊,出奇制勝,也是重要因素。三河守將吳定規一日五文告急求救,陳玉成挾六合得勝之威千里馳援,李秀成為後軍主將隨後挺進。是役湘軍大敗虧輸,損失極重。

太平軍馬隊參戰引起了曾國藩等人的注意,曾國藩在總結是役教訓時說:「臣往歲在軍,未聞賊匪能用馬隊。近聞粵匪常以馬隊衝鋒,捻匪則馬匹尤多。李續賓三河之敗,即系賊馬數千,為湘軍向來所未見。」(《曾國藩全集·奏稿二》)「賊馬數千」當指太平軍馬隊數千,捻軍騎兵應該也在戰場上。

1860年,為第二次擊破江南大營,解天京之圍,太平軍由內、外夾擊,城內守軍按約定信號從各城門殺出。李秀成大軍以主力由杭州突然進軍南京,突破清軍防線,與城內守軍會師。是役,太平軍從各戰場緊急調集2萬馬隊,千里馳援。是日,天寒刺骨,大雪紛飛,城外來援的太平軍前鋒約二萬騎兵,猛衝敵營,江南大營土崩瓦解。這是太平軍動用騎兵數量最多的一次會戰,集中了李秀成、鄭玉成以及天京城的太平軍所有主力軍團的騎兵,圍魏救趙、聲東擊西,調動敵人,集中兵力,打了一場天國後期戰果最大的勝仗。

1861年初,太平軍制訂了保衛安慶、分兵兩路、會師武漢的計劃。忠王李秀成在南京出發,清軍在鄱陽湖南岸阻擊,五萬兵力中有一半以上是騎兵。此戰太平軍動用了騎兵近4000人。此役,英國人伶俐帶著自己的外籍僱傭兵炮隊也參加戰鬥,用大炮轟擊清軍騎兵衝鋒隊列。當清軍騎兵最後一次兇猛的衝鋒被擊退後,太平軍的2000精銳馬隊從大軍右翼飛馳而出,如離弦之箭,猛衝敵人側翼,完全將敵人衝散。太平軍馬隊在是役中發起的第一次衝擊波。之後,李秀成瞅準時機,又派出第二隊軍隊追敵,將潰敵一分為二截為兩斷。破江南大營時,太平軍馬隊也是猛攻清軍兩翼,在敵軍潰退時,又追擊潰逃之敵。攻側翼、追逃敵是太平軍馬隊慣用的戰術。

可以看到,太平軍為現實條件限制,在發展騎兵戰術上成果有限,在有限條件下也做的算不錯了,只可惜陳玉成敗亡後,李秀成獨力難撐大局,太平軍馬隊發展停滯。在天京陷落後,殘餘太平軍與捻軍聯合作戰,成為全部騎兵的機動兵團,縱橫華北地區,多次與清軍騎兵集團大規模作戰,還是很有成效的。

但這已經是中國騎兵戰術發展的最後餘輝了,新技術新武器新戰術已經在全世界範圍內擴展,騎兵作為一個兵種,整體上已經開始不合時宜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