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將伐顓臾》孔子反對用武,最後「季孫有沒有對顓臾用兵?」

向小生 發佈 2022-09-04T08:06:39.949375+00:00

在《論語》的記中,在魯國貴族季氏計劃對小國顓臾發動戰爭的時候,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充分地表現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和以禮待人」,的思想。

觀古今中外,品人生百態。
大家好,我是向小生。

今天跟大家聊聊《季氏將伐顓臾》的故事。

在《論語》的記中,在魯國貴族季氏計劃對小國顓臾發動戰爭的時候,孔子和冉有的一場對話,充分地表現了孔子反對武力征伐,主張「仁者愛人和以禮待人」,的思想。

縱觀春秋時期,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斥的血污和戰亂的年代。在爭霸的過程中,頻繁的戰亂,給社會帶來種種災難。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有些諸侯國被消滅,也出現了一些較大的國家。到了春秋末年,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爭也日趨激烈。

魯國第二十五任君主,魯襄公姬午之子,魯昭公姬稠之弟,魯定公在位時,魯國大亂,大權被季孫氏、孟孫氏和叔孫氏三家控制,他完全就是個傀儡,後得到孔子輔佐,魯國經濟蒸蒸日上,國富民強時,孔子提出「墮三都」的主張,但就快成功的時候,由於魯定公的怯弱,這個主張沒有實現。後又由魯國的執政官季桓子,沉迷女色,三日不聽政,舉行祭祀之後又沒按照規定送給高級官員祭肉,於是,孔子毅然辭職,離開魯國。

魯大夫季孫、孟孫、叔孫曾「三分公室。作為三桓之一的季孫氏對魯國政權一向是有很大野心的。約公元前495年魯哀公時,季康子為擴大勢力,急欲吞併顓臾,從而謀求奪取魯國政權。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中的兩位,就把情況通報孔子,孔子即反對季氏伐顓同時對冉求子路進行批評教育。

《季氏將伐顓臾》的原文是這樣說的: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釋文: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要對顓臾用兵。」

原文: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釋文:孔子說:「冉有!恐怕應該責備你們吧。那顓臾,先王曾把顓臾的國君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是魯國的藩屬國,為什麼要討伐它呢?」


原文: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釋文:冉有說:「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原文: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釋文: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勝任就該辭去。』如果盲人搖晃著要倒下卻不去扶持,顫顫巍巍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麼何必要用那個攙扶的人呢?況且你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裡跑出,(占卜用的)龜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裡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從這幾句對話里可以看出,孔子是不贊成用武力去討伐的,孔子在治國的方略上主張「為政以德」,用「禮」與「仁」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對敵對國家尚且如此,更何況還是自己的藩屬國呢?而且還批評了冉有、季路,作為季孫氏的宰臣,如果沒有能力制止,那就不要坐那個位置。其實這也對證了孔子脾性,就像前面說的一樣,孔子本來在魯國發展得好好的,魯定公也非常信任他,但卻因其主張的「墮三都」沒有實現,就毅然決然的辭官。

原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釋文:冉有說:「如今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靠近季孫氏的封地,現在不奪取,後世一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

原文: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釋文: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些不肯說(自己)想要那樣而偏要找藉口的人。無論是諸侯或者大夫,不擔心財富不多,只是擔心財富分配不均勻;不擔憂人民太少,只擔憂境內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無所謂貧窮;境內和平團結,便不會覺得人少;境內平安,國家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就再修仁義禮樂的政教來招徠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氏,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歸順;國家四分五裂卻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一;反而策劃在境內興起干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從這句可以看出,其實冉有和子路不是不勸說,而是他們也認為,顓臾離季孫氏的采邑費地相隔不遠,如果不在自己的控制中,將來如果出現什麼問題,就會給後輩留下禍害。然而孔子卻認為,臣子輔佐君主,如果不能用文治教化遠方的人,反而在國境內使用武力。恐怕季孫氏的憂愁不在顓臾,在蕭牆裡。這也是「禍起蕭牆」的來由。

孔子深知季孫氏攻打「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的顓臾,實際是為自己日後奪取政權先清除一個潛在的障礙,防止自己奪位之時遭到阻攔,即「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只不過孔子說得很隱晦,表明是說季孫氏這樣做將使「邦分崩離析」,「遠人不服」罷了。

季孫氏的采邑在費(今山東省費縣)而顓臾在費的西北緊鄰季孫氏的管轄地,因為地理位置原因,又是戰亂的年代,所以季孫氏害怕受到顓臾背後一槍,主動採取了行動吞併了顓臾。季孫氏伐顓臾成功了,顓臾最終被魯國吞併。

原文參考:《論語》

《百度百科》

(此處已添加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