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佳節話家常:中秋節吃月餅是哪個朝代才有的?來歷是什麼?

小曉樣兒 發佈 2022-09-08T08:40:00.433414+00:00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轉眼間,已到中秋佳節,滿大街都飄著月餅的味道。月餅無疑是中秋節佳肴的「C位」 ,吃著月餅,看著月亮,常常勾起人的懷舊情懷,讓人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那麼,月餅從何而來呢?唐宋古食,是如何品味中秋的呢?其實,從唐宋時期開始,月餅的花樣就很多。

「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轉眼間,已到中秋佳節,滿大街都飄著月餅的味道。月餅無疑是中秋節佳肴的「C位」 ,吃著月餅,看著月亮,常常勾起人的懷舊情懷,讓人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覺。

那麼,月餅從何而來呢?唐宋古食,是如何品味中秋的呢?其實,從唐宋時期開始,月餅的花樣就很多。今天,就跟大家一起聊聊古時月餅的那些事兒。

一、 古時吃月餅起源於周代?

月餅也叫「胡餅」、「宮餅」、「團圓餅」等。與端午節吃粽子、元宵節吃元宵一樣,中秋節吃月餅,也是一種由古代傳遞下來的的飲食習俗,它有著厚重的歷史意義,因為月餅既承載著中國人民美好的感情和祝福,又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月餅,是我國悠久歷史傳統沉澱下來的一種載體,更是一種禮儀、情感和文化的結晶。

追根溯源,關於「月餅的起源」,各有各的說法。從最廣為流傳的傳說開始吧,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有幾分真實?

1.月餅的雛形始於商周,相傳是「太師餅」,以示對周朝宰相太師聞仲的敬意。

.這個傳說很難讓人相信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太師聞仲是故事中虛構的人物。二是月餅的食材要用到麵粉,麵粉需要小麥。而小麥的人工栽培始於兩河流域,五千年前傳入新疆,三千五百年前傳入河西走廊。中原商朝的先民,的確可以吃小麥,但那時候,他們使用的磨具都是磨,磨不出粉。漢朝的「吃餅」,是在西漢時代,隨著人們對碾米技術的掌握逐漸普及。

2.楊貴妃在唐朝為月餅取得名。傳唐玄宗與楊貴妃在中秋前夕賞月,唐玄宗說「胡餅」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看天上的月亮,說:「那就叫月餅好了。」

這個傳說無法站住腳的理由是,李家出身西涼,算得上是半個胡人。楊貴妃不是低情商之人,應該不會這麼漫不經心的改名。另外,「中秋」的說法開始於唐朝,定於北宋。宋太宗趙光義將每年農曆八月十五這天,正式定為「中秋節」,寓意是每年三秋的正中。此後,中秋節這才作為一個與春節、端午節同等重要的節日,被正式載入了史冊。

3. 月餅源於元朝末年的農民戰爭,起義軍將送信的紙條混入月餅,約定在農曆八月十五那天一起造反。

這個說法,也無法令人信服。因為無法在元代和明代的史料中找到一丁點類似的情節記錄。據學者們研究,這種說法極可能是晚清同盟會等團體,為了反對清王朝的統治而編撰的。再一想,如果月餅里藏著叛變的消息,一不小心打碎了月餅,露出了紙條,叛軍不就「團滅」了嗎?

■月餅的盛行始於明代

月餅的盛行始於明代。因為在唐宋時代,人們已經學會了各種各樣的餅、糕點,但更多的卻與月餅無關,比如湯餅,其實就是麵條。到了明代,人們對「月餅」這個詞才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這麼說來,在中華古老的美食界中,月餅算得上是「新興美食」。

二、古時月餅花樣多

眾所周知,月餅餡料可葷可素,可甜可咸,可甜可咸,有煮、蒸、炸、煎、烙等多種成熟方法,又因其是圓的形狀,美味自是不必說,也是吉祥、團圓的象徵,所以在唐宋時期就深受人們的歡迎,那時給月餅取了很多雅號,比如「荷葉」、「金花」、「芙蓉」等,其製作工藝也是非常精細和巧妙。

這些可從歷代詩人的佳句中得佐證。

比如——

咸豐年間,山西的《澄城縣誌》有記載:「正月十五日蒸蕎麥麵,燈火通明,每隔一段時間就吃一次。」

著名詩人蘇東坡,也在《留別廉守》一詩中曾經稱讚月餅:「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

到了明代,月餅更是受到重視,成了中秋節的必備美食,合家團圓的意思也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時間到了清代,人們製作月餅的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花樣繁多,包羅了包括京式、蘇式和廣式。從餡料來看,甜的有豆沙餡、蓮蓉餡、棗泥餡、鳳梨餡等。月餅模具也十分精緻多樣,有月桂、蟾蜍、玉兔、月宮等等。

三、寫在最後

如今的人們在中秋節吃月餅,是自古代流傳至今的一種風俗習慣。

中秋節一輪明月,萬家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是一年中秋節,一家人團聚,其樂融融。到了晚上,明月高懸,清輝瀉地,正是良辰吉日,一家人聚在一張桌子旁,一邊吃著月餅,一邊看著明月,一邊,聊著天。近幾年,各類養生月餅、無糖月餅也相繼問世,不斷刷新人們的味覺感受。唯一不變的是,中秋節賞月、吃月餅,是一種氣氛,一種情感,一種文化的傳承。

只是當下,各色月餅頻出,花樣繁多,哪一款月餅才是你的心頭好呢?

原創不易,侵權必究。歡迎關注,歡迎留言、評論與分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小曉樣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