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王陽明說孫子兵法有深意卻不實用,談孫子兵法偏離實戰的七宗罪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2-09-12T17:09:49.111083+00:00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98篇原創文章全文4133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說明:昨天整理之前的資料,發現兩年前的這篇文章有點意思,又做了不少修改,並從之前的五點,增加到七點,希望能為《孫子兵法》愛好者,尤其希望用上《孫子兵法》的朋友提供一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98篇原創文章

全文4133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說明昨天整理之前的資料,發現兩年前的這篇文章有點意思,又做了不少修改,並從之前的五點,增加到七點,希望能為《孫子兵法》愛好者,尤其希望用上《孫子兵法》的朋友提供一些幫助和警示。


以下正文:

王陽明對《武經七書》做了個評點,在《孫子兵法》上所用筆墨最多,對每一篇的整體感悟都有些許文字,而在《吳起兵法》上幾乎無評,卻給出了一個實戰性強的評價。

他認為:

吳子握機揣情,確有成畫,俱實實可見之行事,故始用於魯而破齊,縱入於魏而破秦,晚入於楚而楚伯。身試之,頗有成效。彼孫子兵法較吳豈不深遠,而實用則難言矣。想孫子特有意於著書成名,而吳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就是說,王聖人覺得吳起兵法實操性更強,孫子兵法有深意,卻不實用,原因是孫子兵法的寫作目的為了立言,吳起兵法的寫作目的是為了應用或實戰經驗的總結。

不可否認,吳起兵法六篇基本都在講操作層面的事,但說《孫子兵法》缺乏實戰性,而有深意,我想更多是誤會。

估計這個認識,應該在陽明先生悟道之前,大概是在學習朱熹關于格物致知之法去「格七天竹子」那個時期,出現這種誤解很正常,成名以後,後人將其讀過的書、做過的筆記都翻了出來。

《孫子兵法》雖然文辭精妙,並用大量比喻,生動形象,表面上通俗易懂,卻極容易出現誤解,尤其是對不了解當時戰爭時代背景的人而言,如果說,《孫子兵法》只為了立言,如何能打動好戰又善戰的吳王闔閭呢?

孫子兵法的實用性之所以「難言」,我想大概是這樣「七宗罪」(錯誤理解或誤解)導致的

1、從始計篇開始偏離軌道

始計篇最大的誤解當屬「五事七計」,大家都以為是用這些因素評估勝負,實際上,這些因素只是評估一下彼我雙方擁有哪些作戰力量或戰鬥力生成因素。

因為這種宏觀上的戰鬥力生成要素,是不能夠確定勝負的,而清楚彼我雙方有什麼,能夠生成什麼樣的戰鬥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們清楚自己手裡拿的什麼牌,才知道如何去打好手裡的牌,清楚如何高效運用自己手裡的作戰力量。

五事七計,這樣理解或許是正確的:「五事」是戰鬥力基本要素,「七計」是戰鬥力生成模型。

同時,「計」也不是計算,更不是陰謀詭計,而理解為計劃才更準確,所謂多算,算什麼?

想計劃,出預案,從攻彼之「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到彼攻我「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準備,再到「四詭八權」之彼我考慮,將戰場上可能出現的情況,從各個角度無死角的思考周全,並做出相應的預案,才是「計」要強調的。

如果再結合上《孫臏兵法》的「四路五動」,與「四詭八權」形成一個思考模型,會更好地做好「多算」工作。

剛一開篇,很多人就將《孫子兵法》讀得偏離了軌道,後邊就更難說了。

2、「打仗費錢」自廢武功

作戰篇被解讀為「打仗費錢」,打仗花費很大、消耗很大等,拿破崙也曾說過,打仗看三件事,一是錢,二是錢,第三還是錢。

打仗費錢,結論上沒有錯,這是個事實,古代的戰爭更是如此,需要龐大的後勤補給來支撐,孫子兵法也提出了「舉十萬之師」所要配置的龐大資源。

但「作戰篇」是在強調「打仗費錢」?

顯然不是,「打仗費錢」是正確的廢話,有常識的人都知道,沒必要用那麼多文字來闡述了。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是「作戰篇」的中心,「取用於國」指的是出征的標配內容,按照當時「去國越境」的規模,給出了八個條目的標配內容,這些是戰前必須準備好滴。

「因糧於敵」是戰時消耗補充的問題,當時的戰爭情況給出的補充方式是「因糧於敵」,打勝仗,搶敵人的糧草、裝備和人員,現代戰爭的補充問題則要考慮恢復生產、生產速度、運輸等問題。

同時,作戰篇還告訴我們,標配的「取用於國」問題,要側重於戰爭周期的考量,它講「久」之弊;消耗補充的「因糧於敵」問題要從「地」的空間角度來考量其「遠輸」的問題。

作為提供「做什麼,怎麼做」的孫子兵法,僅僅講「打仗費錢」,就是「自廢武功」,它提供的是具體預算管理和後勤補給的方法。

3、「不戰而屈」接著跑偏

作為一部能夠被好戰、善戰的闔閭認可的兵書,怎能不具有實戰操作性!

再想想他為什麼讓孫武子訓練後宮女子,是心血來潮,還是想測試孫武子兵法中所講的能力?

這的確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

顯然,《孫子兵法》有實戰、有方法、有工具、有模型,就像《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所講的,孫子十三篇六千言集認識論、方法論和方法於一體,而且聚焦於作戰力量的高效使用。

從這個角度看,「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是一個理想的目標,或用兵的最高境界,或用兵的一個追求。

真正的不戰而屈,並非是單一的軍事手段能夠解決的,只有從國君的角度才能實現,即政治、經濟、外交、宣傳、技術、貨幣等手段的綜合運用。

戰國中期非常流行這個觀點,《鶡冠子》中提到過具體的方法,但都是陰謀論的方法,它分三個層面來實現,即迷惑其國君使其昏庸,誘惑其大臣是其無能,然後兩軍對壘就不戰而勝了,美國在全球所用的方式,本質就是這種「陰謀詭計」之法。

在《孫子兵法》中關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只是點了個題,沒有給出具體的方法,因此我認為,這不是《孫子兵法》所要強調的重點,因為《孫子兵法》每個核心操作都給出了具體的方法、工具或模型。

當然,軍事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軍事手段,在《毛選》中,三大戰役結束之後,勝利的形勢已經形成時,明確地指出,要借鑑北平和綏遠和平解放的方式,而這兩種方式本質上屬於「戰而屈」的範疇。

現實中,最常見的方式就是戰而屈,不戰而屈這種事,沒有外交、經濟、金融等手段的配合,基本難以實現。

喬良將軍曾反對過這個觀點,他說,有些軍人宣稱「不戰而屈人之兵」是軍人的最高境界,這是極其錯誤的,不戰而屈是講給王聽的,軍人不能這麼想,軍人要考慮的是戰而勝之。

而孫子兵法就是一整套戰之能勝的操作方法,如果我們不學這個方法,而天天去琢磨「不戰而屈」,根本就學不到孫子兵法的實戰內容。

所以,到第三篇謀攻的時候,人們在繼續跑偏。

4、形篇讓人以實戰直接脫軌

軍形篇是講兵力部署、排兵布陣,以「戰地」為抓手進行兵力配置、火力配備和作戰隊形設計,然而卻被解讀成了不敗之法、先勝後戰、學會等待等類似於雞湯的內容,將那麼好的方法和工具(地生度模型)當擺設,實在是遺憾!

問題就出在這篇沒有明確提出部署、軍陣的概念,而是從攻守這兩個部署的功能入手,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然而,凡明白「結構決定功能」的道理,反推就知道攻守這個功能的實現必然是結構設計,果然「形篇」下半部分給出了「地生度」的結構設計模型。

即便按照傳統理解,戰場上的形態與攻守的關係,也能夠找到些部署或陣形方面的理解,但人們更喜歡按照「雞湯式」解讀去理解。

趙本學的解讀從陣形角度出發,他認為,軍形和兵勢兩篇都是講陣法的運作,闡明了形篇的本質。

軍陣,就是軍隊的作戰部署和作戰隊形,《軍志》中早就講過:行則為陣,止則為營。

可見,如果不從陣法、部署角度去理解形篇,就難以把握其實戰要義,導致對《孫子兵法》的理解直接脫軌。

5、勢篇的奇正被「廢」了智慧

勢篇主要講「奇正」的運作方法,奇正之妙在於相生、相變,這是運用力量的核心方法,這個方法不會用,則用兵智慧全作廢。

不幸的是,奇正的理解出現了嚴重的錯解,什麼「奇」讀ji,不讀qi,奇是預備隊,正是一線部隊云云,完全是錯解(不是各有各的理解),關於預備隊與一線部隊的理解,楊傑最先提出來,鈕先鍾雖然沒有認可這個觀點,持質疑的態度,但出現在其書中起到了傳播和推廣的作用,被不得其法注家放大。

朝鮮戰場上,美國戰史小分隊指揮官看到美國軍官「愚蠢」的指揮,多年之後又研究了《孫子兵法》後,他提出了「高明的將領從理解平庸將領何以不勝開始」,講了他親眼目睹的低效力量運用,即是不懂得奇正之用,簡單的使用力量。

到了伊拉克戰爭時,美軍已經開始運用奇正,儘管相比中國戰場的運用還比較簡單,但開始使用,說明它們總結了、進步了。

不過,總體思想上它們很多軍事條例和理念總結依然崇拜實力、重視力量,重視實力的積累和力量的建設,孫子兵法也有這方面的思想,但戰場上更主要的是用奇正的智慧,精準、高效的使用現有能掌控的力量。

其實,只要掌握了奇正的本質,就可以從近現代許多戰例中看到奇正的智慧,但絕不是一線部隊與預備隊這樣簡單的區分,至少也應該是李零教授「兵力的配方」。

6、流程不懂難應用

所謂流程,就是孫子十三篇的操作流程,它是一個完成的操作流程,我認為,《孫子兵法》十三篇首尾相連,始計篇、用間篇既相對獨立,又貫穿其他十二篇;作戰、謀攻兩篇是內部約束要素,有武器裝備的約束、預算、資源的約束、目標的約束,這些都是內部的影響因素;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四篇是外部約束要素,講地形、處地、天時對操作的影響。

而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這五篇則是完整的戰略戰術作業系統,系統的告訴我們如何高效、精準的使用自己能夠掌握的力量。

儘管對其流程理解不同,山鹿素行將其理解為「知與行」的流程,有人理解為雁翅陣的流程,李筌、張預、支偉成也有他們對十三篇流程的理解,但從只要能夠從流程角度去理解,多可以用上。

從《孫子兵法十一家注》中看,除了曹操注比較簡略外,其他注家儘管旁徵博引,但張預的注實用性更強。

孫子十三篇的流程為我們提供了做什麼、怎麼做,包括先做什麼、後做什麼的操作套路,為操作指引的方向。

7、陰陽不慮,則無實戰

所謂陰陽法,是我們學習《孫子兵法》的一種方法,因為戰爭是雙方的博弈,你想掌握戰場主動,對方也是這麼想的,不是一個人在打拳擊,所以,學習《孫子兵法》的時候,也要從對抗的角度去學習和理解。

從對抗的角度去理解和體悟,才能感受到一些操作方法上的關鍵點,才能體會到「機」的奧妙之處;也會發現有些看似有道理的理解,實戰中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也根本用不上。

表演與實戰不在一個頻道上,故陰陽法學習和思考,是《孫子》學習不可或缺方法。

當然,我們學和寫,都習慣於從己方角度去思考,這是思維慣性問題。多做一做兵推有好處,就像企業的復盤,它是品牌成長的高效手段;查閱解放戰爭三大戰役的資料時,洪學智將軍的一個回憶說,遼瀋戰役時,在打錦州的問題上,林總找他們兵推了三個半天,將可能出現的情況和應對方法做了詳盡的推演。

以上七種情況,是導致誤解《孫子兵法》不能用的一些原因,當然這只是我認知範疇內的理解,歡迎拍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