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點|蘇東坡茶詩賞析

絲路茶道 發佈 2022-09-14T13:48:43.657849+00:00

現代人一提起蘇東坡吧,就要寫下如此的介紹:「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

現代人一提起蘇東坡吧,就要寫下如此的介紹:「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文、書法、繪畫,無一不能,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造詣傑出的大家之一。」

也是,這麼個大能耐,也太有才了: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畫兒開創了湖州畫派。您說他得多大能耐!不過,您未准知道,他老人家還是一個偉大的茶人、茶作家呢!

蘇軾的一生,足跡遍及各地,從峨眉之巔到錢塘之濱,從宋遼邊陲到嶺南海濱。長期的貶謫生活,為他提供了品嘗各地名茶的機會,也讓他在沉苦之時保有一腔向上飛揚的胸襟,在貶謫之境不失敏銳樂觀的人生態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間斷地泡出詩意的芳香。他一生寫過近百首詠茶詩詞,其中近50首是專門詠茶的。這些茶詩,按我們江山的評判標準,肯定篇篇是絕品!

蘇軾這位大文學家呀,也太愛喝茶了,您看看——他夜晚辦事要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寶覺圓通二長老》)「春濃睡足午窗明,想見新茶如潑乳」(《越州張中舍壽樂堂》)。更有一首《水調歌頭》,記詠了採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詞云: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色占先魁。採取枝頭雀舌,帶露和煙搗碎,結就紫雲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記得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說,"美是邂逅所得,是親近所得。"仿佛在邂逅茶的那刻起,茶葉繾綣飄舞於茶湯間,鵝黃清雅,清素淡雅,宛如琥珀久藏其中,那一刻的清新可人,如宋詞的溫婉爾雅,暗香浮動。每段茶緣似乎像一名女子的情緣。顰眉嬉笑間,暗藏著一個女人的故事。被人愛,愛別人愛生活,憂傷著,幸福著,時光倏然流轉,曾經隔岸低眉淺笑少女,變作平和成熟的婦人,修行在光陰里,靜成生活的禪。若人生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比翼連枝當日願,何道故人心易變。

蘇東坡這麼個茶痴,對於茶,那可是無所不用其極。他寫過一首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次韻記壑源試焙新茶》:仙人靈草濕行雲,洗盡香肌粉未勻。明月來投玉川子,春風吹破武林春。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勿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這詩怎麼樣?絕了!「佳茗」即「佳人」!您想想,假如每天都有這麼一位美人相伴,出水芙蓉似的出浴美人,她周圍環繞的片片白雲,徐徐吹動著她的衣襟,恰如要縱身飛去。雲色飄渺中,站在巍峨山峰之巔的美人在獨自起舞。此情此景,往上數吧,那就是一千年前的屈原的《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木葉下」,甚至更早一點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那位美人瞬時間也揉著眼睛醒過夢來了。有知己如此,夫復何求?蘇軾這位同志眼光獨到呀,愣是把茶獨具的美用了一個異常形象的比喻寫了出來,「從來佳茗似佳人」,好生了得,沒有一個前人敢這麼寫,也不會這麼寫。因為他們都沒有蘇東坡那兩下子。

東坡有云:"自古佳茗似佳人"。會品茶的女人似是有一種幽然的魅力,攝人心魂。啜一口清茶,口吐芬芳,那時的她,眼神迷濛或是明朗,然而縈繞腦海的是什麼,是細膩如她的生活,豐富的情感世界,還是歲歲年年的他。

不過,蘇東坡可是一個正宗茶人。他不僅品茶、寫茶、烹茶,還會自己種茶、煎茶,這麼說吧,關於茶的一切,蘇東坡都會。尤其是這句詩,這可是蘇東坡品茶美學的最高體現了,也可以說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了,要麼現代人怎麼寫不出這麼優秀的詩句,作不出這樣的比喻呢。

別的不說,蘇軾對烹茶煮水時的水溫都十分講究,不能有些許差池。他在《試院煎茶》詩中說:「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蒙茸出磨細珠落,眩轉繞甌飛雪輕。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新泉。」他的經驗是煮水以初沸時泛起如蟹眼魚目狀小氣泡,發出似松濤之聲時為適度,最能發新泉引茶香。煮沸過度則謂「老」,失去鮮馥。所以煮時須靜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湯最難」之說。

「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一句形象地描繪出煎茶水沸的情況,已是後人常常引用之詩句。《茶經》解:凡湯有三沸,如「魚眼」為一沸;緣邊如湧泉連珠,為二沸;騰波鼓浪為三沸,則湯老。

蘇東坡的另一首煎茶詩《汲江煎茶》則是茶人解釋茶文化的入門詩:

活水還須活火烹,

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

小勺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

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楊未易禁三碗,

坐聽荒城長短更。

這首詩是蘇軾於元符三年謫居儋州時所作。此前的次次政治鬥爭已讓這位蘇大鬍子屢屢受傷,先是外放杭州、湖州、安慶。再是貶黃州,接著是惠州。蘇大鬍子還做美夢呢,心想,這回該差不多了吧,於是買地開荒,準備在嶺南終老一生,便日日自得其樂,又隨手寫了一些自娛的詩文,而他的政敵依然看不過眼,冷冷一笑:「你倒是滿自在的嗎!」於是又是一番折騰,東坡被迫再次南遷,此次的目的地是當時被譽為「斷髮紋身的荒蠻之地」的海南島,而這一年,正逢東坡老人甲子。遭此厄運,他卻依舊笑對人生,一方面用釋道思想開譴自己「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另一方面,又用他那善於發掘美的眼光在孤懸海外,遠離中原文明的異鄉情調中尋找美。終於,他找到了——煎茶,成了他撫平創傷,依然笑語南風的最佳武器。詩人為了煮好茶,不辭辛苦地以老邁之軀到深清江水中取得活水,等到茶水沸開,人眼所見,眼前雲腳亂翻,乳浪飛旋,耳中所聞是松濤陣陣,自是湧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之情懷,再飲上他三大碗,腹中一肚子不合時宜的絕代文采泉涌而至,以致久久不得入眠。其中最瑰麗的兩句卻是「大瓢貯月歸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以月色為茶飲,注清江水入瓶,想像之奇特,胸懷之豪放,不由得使人想起幾百年前那位邀月共飲的青蓮居士了。可這時的蘇軾卻是白髮蒼蒼,卻依舊豁達得出類超群,難怪南宋的胡仔會驚嘆:「此詩奇甚,道盡烹茶之妙。」另一位傑出詩人楊萬里則更是讚不絕口:「七言八句,一篇之中,句句皆奇,古今作者皆難之。」

這首詩還反映了茶已融為蘇軾生命與情感中的重要部分,對茶的依戀已深入東坡老人生命的深處,表達了蘇軾對生活中有茶即很滿足的一種心態,說明了烹茶品茶的美妙滋味已深融於他的骨髓。能把烹茶的過程描述得如精妙生動,比喻如此貼切,至今尚無第二人。除了蘇軾個人超人的文學才華之外,如果不是對茶有著發自生命深處的喜愛,可能難以寫出如此令人神往的茶詩。

現代學者劉學忠先生評論說:「宋代飲茶人生的典型代表是蘇東坡。茶的面目、精神在白居易那裡還是朦朧的,到蘇東坡便明朗清晰起來了。白居易還是『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的酒茶互補人生,蘇軾則純乎是茶的人生……飲茶,體現了宋代文人風格獨具的生活世相與生活哲學。茶較諸酒,質地純任自然平和,故能圓融調和三教,化解一切矛盾,使身心歸於平靜安寧。茶味輕甘,適宜於表現恬適輕鬆的生活,能使人『在不完全的現世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周作人《喝茶》),『乳甌十分滿,人世真侷促。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寄周安孺茶》)『享受自己,也是裝點自己。』(阿英《吃茶文學論》)飲茶,也使宋代文人的『近世相』化為文雅而有清致。茶性陰寒,清火斂氣,它能使人具有平靜而冷峻的內在克制意志,蘇東坡即通過飲茶達到了這種境界:『唯能剩啜任腹冷,倖免酪酊冠弁斜。』如果說酒人胸中是火山,則茶人腹中是冷庫——其中強大的冷源即來自對社會人生的深刻空漠感。這種使內勁對人生憂患進行清醒的冷處理,說明宋人的心理制衡機制更成熟了。」

我們不難看出,飲茶,顯示了蘇軾及宋代文人的歷練深邃,圓融瀟灑,精緻清雅,平凡深刻,但卻也掩飾不了一種圓熟世故、退守淡漠的老人心態……飲茶,是極圓人生的生活世相。若問宋代文人該如何生活,他們會發出一個共同的聲音一一『吃茶去』」!

文章來源:茶貴人;如侵必刪!

圖片來源:茶貴人、網絡;如侵必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