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所傳之「道」是什麼?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2-09-17T21:29:15.567673+00:00

關於古籍經典傳「道」與傳「法」的說法沒有深入思考過,不過不認同「孫子兵法傳道而未傳法」的說法,因為《孫子兵法》十三篇提供的就是戰爭操盤的系統方法,從信息、目標、預算,到部署、展開、變化等全套方法、工具和模型,這在之前的文章和書里都有詳細解讀。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399篇原創文章

全文428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有網友評論說:《孫子兵法》傳道而未傳法。

關於古籍經典傳「道」與傳「法」的說法沒有深入思考過,不過不認同「孫子兵法傳道而未傳法」的說法,因為《孫子兵法》十三篇提供的就是戰爭操盤的系統方法,從信息、目標、預算,到部署、展開、變化等全套方法、工具和模型,這在之前的文章和書里都有詳細解讀。

既然之前我們講了很多《孫子兵法》所傳之「法」,那麼《孫子兵法》傳的道是什麼?

網友「尋中蹈對」留言說是「安國全軍之道」,按今天的常識來理解,用「安國全軍」來歸納《孫子兵法》所傳之道無疑是準確的。

之所以認同《孫子兵法》所傳之道是「安國全軍」,理由有三

第一,出自原文,是火攻篇的最後一句,強調「慎戰」之決策。

第二,高度概括了軍事在整個國家大戰略中的地位,也是孫子六千言思想的總結。

第三,這個定義有時代價值,具有時新的意義,即「安國全軍」的定義,放在任何時代都準確。

本文從兩個角度來闡述《孫子兵法》所傳「安國全軍之道」的理解。

一、安國之道:建立打勝仗的實力與能力

軍事力量,對於國家而言,其基本任務的就是「安國」,它要成為政治、經濟、技術、金融等方面發展的保障,只有擁有打勝仗的實力、打勝仗的能力才能確保國家大戰略的順利實施與運行。

這一點,我想無需解釋,美國在全球的霸權行徑已經給出了例證,任何國家只要軍事力量無法與之抗衡或接近,都有被收割的可能。

就是說,通過擁有迎戰的實力與打勝仗的能力,而實現對它國的一種「威懾」,來接近「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想目標,至少讓覬覦之國有畏懼心理,不敢輕易動武。

從孫子兵法思想中,實現打勝仗能力的「安國」之道,至少需要兩個方面的努力。

1、打勝仗的實力

孫子曰:兵眾孰強。

兵,指的是武器裝備,眾,一說是指兵員數量,一說是指武器裝備的數量,兵眾孰強側重的是比較彼我雙方的武器裝備。

無論是國家主體,還是企業主體,都處在一個博弈環境中,不可能簡單地講「做好自己」就可以了,一定要有比較,有假想敵,至少要參考行業或品類發展的速度或程度,悶頭做自己的事,抬頭時發現已經落後一大截了,得不償失。

武器裝備是打勝仗實力中的重要指標,古代武器裝備發展相對緩慢,今天則發展迅速,如果在武器裝備上出現代差,那是非常危險的事,因此,一方面要努力追趕武器裝備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要逐步縮小武器裝備的列裝差距。

另外,還要解決生產與運輸問題,這是「作戰篇」下半部分的核心思想,戰爭的本質是消耗,戰場上的後勤保障包含了恢復消耗的問題,古代可以「因糧於敵」,今天則必須解決戰時生產問題和運輸問題,才能解決恢復消耗的課題。

一般而言,戰爭一開始「火攻篇」所言「凡火攻有五」的目標中,就包含了軍工生產基地,以破壞對方的恢復消耗能力;過程中還要破壞其運輸、補給線,使其無法保障補給。

所以,掌握彼我雙方武器裝備的種類、數量、性能、裝備的部隊或兵種,部署的位置,以及生產能力、生產基地分布、存儲/運輸方式等,避免己方在裝備上處於劣勢,最好能夠獲得武器裝備的優勢或相對優勢。

武器裝備與軍工技術是打勝仗的硬實力,基礎保障。

2、打勝仗的能力

實力是基礎,但不能過度依賴武器裝備,而忽略了軍事指揮上打勝仗的能力,這個能力的構建,要從兩個方面努力。

第一,構建攻防體系

敵我雙方戰鬥的本質上是兩個體系之間的較量,是雙方攻防體系的比拼,而戰略則是構建這個攻防體系,戰術是運用這個攻防體系。

俄烏衝突持續近半年,有人分析說,這場軍事衝突中俄羅斯的表現看,說明了之前它們進行的軍事改革存在很多問題。

其所言的「軍改」就是其攻防體系構建,既體現確保國家安全的部署,也有實現軍事目標的能力(戰場上的攻守)。

一般而言,攻防體系的建立要依據國家整體戰略目標來進行,早期我國以「防禦」為總體目標,各大軍區的部署就以此來進行;近幾年的軍改,我沒查總體目標是什麼,從五大戰區的部署看,顯然已經調整了目標。

《孫子兵法》中構建體系的內容主要在軍形篇,攻守是功能,「地生度」是部署兵力、建設兵種、確定數量等核心要素的方法,之前很多文章講「軍形」,這裡不再贅述。

第二,訓練

孫子曰:士卒孰練。

比較彼我雙方士卒的訓練程度,與「兵眾孰強」關係密切,武器裝備越先進,對訓練的要求越高。

在訓練上,主要是兩個方面的訓練,一是基於武器裝備的訓練,一是基於謀略的訓練。

基於裝備的訓練目的是實現武器裝備效能的最大發揮,也要與裝備性能相匹配的戰術,這些都要通過訓練來實現。

基於謀略的訓練,屬於基礎訓練,也是陣形訓練,我們現在主要是隊列訓練,作戰隊形訓練,解放戰爭時期,四野基於敵我形勢創造了「三三制」的步兵戰術,可以有效避免傷亡,並實現作戰效果,這種作戰隊形中個體之間的協同,班排之間的協同,都要通過訓練來實現。

可見,訓練是形成戰鬥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打勝仗能力的重要條件。

二、全軍之道:實現打勝仗的程序與方法

「謀攻篇」講「全」與「破」,這是目標管理的核心,也呼應了篇中的「兵不頓而利可全」這個用兵原則,一種利益最大化原則。

各家在解讀「全」與「破」時,絕大多數注家都認為是針對敵的「全」或「破」,陳啟天提供了另一個思路,即「全」我或「破」我,兩個角度結合起來,更適合用來做目標管理。

全敵、破敵,是對外的目標;全我、破我是對內的目標與考核。

作為《孫子兵法》所傳之道,「全軍」要靠掌握正確的打勝仗方法來實現,名將之所以總能打勝仗,關鍵在於掌握了打勝仗的理論與方法。

兩個方面來講「全軍」之道。

1、正確的程序、科學的方法

美軍所講的「OODA作戰流程」是一種程序,它用這種循環體系,形成一個指揮決策體系、修正體系,當然,它們還有作戰條例可參考,遇到某些情況,會有哪些選擇或操作的方向。

之前我們講過,《孫子兵法》軍形、兵勢、軍爭、虛實、九變這五篇也是作戰指揮體系,加上察勢系統,也可以構成一個循環。

察勢,孫子十三篇構成一個察勢體系,以準確判斷戰場形勢。

決策,虛實篇的虛實之機判斷。

部署,軍形篇的兵力部署。

造勢,兵勢篇的奇正兵力展開,目標是創造虛實之機或實現避實擊虛的作戰。

行動,軍爭的戰場移動,通過行軍或輸送,實現奇正兵力展開的動作。

九變,又回到察勢上,因敵、因地、因組織、因將而調整行動與部署。

就是說,讀孫子兵法不能僅僅去理解其原則、原理,更應從中構建起自己的操作體系,這樣才能夠建立起「為將者」的根基。

華為的「讓聽得見炮聲的人做決策,讓看得見炮火的人呼叫炮火」,也一種決策的程序,這種決策程序的關鍵是要適應戰場、適應組織。

《孫子兵法》開篇「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適應性」的總綱,它在開篇強調所處環境(地)與組織能力(道)的匹配與適應,實際上,也包含了決策流程與組織能力的適應。

從《孫子兵法》角度看,實現打勝仗的程序正確、方法科學,需要從兩個方面去努力。

第一,正確的操盤程序

我們始終在講,《孫子兵法》是一套完整的操作體系,它不僅教我們做什麼,怎麼做,還教我們先做什麼、後做什麼。

這就是孫子十三篇的流程,從戰場形勢評估(始計)、預算管理(作戰)、目標管理(謀攻)、兵力部署(軍形)、奇正兵力展開(兵勢)、虛實之機的察與造(虛實)、戰場移動(軍爭)、部署和兵力動向調整(九變)、戰場選擇與創造(行軍)、戰時地勢使用(地形)、戰爭階段的策略與心理控制(九地)、外部條件借用(火攻)、信息系統建設與收集(用間)。

這個流程包含了察勢系統、內部約束系統、外部約束因素、操作體系,有完整的操作程序,從我們的實踐看,對企業操作是正確的操作程序,至於用到軍事領域,沒有驗證,但它本身是軍事著作,應該也是正確的程序。

第二,建設戰場資料庫

在企業的數位化工作中,我們從《孫子兵法》得到一個啟發就是,不建模的數位化改造,對決策幫助不大。

之所以這樣講,我們發現《孫子兵法》中對每個操作實務中,都有對信息、數據的要求,只有在這些信息到位的情況下,才能實現其操作實務的正確決策,所以,收集信息不是信息的堆積和簡單分類、匯總,而是建模,以提供預警、查漏、判斷和決策作用。

我們看新聞,經常有美軍偵察機到東海、南海等領域活動,或有偵察船在某些海域活動等消息,甚至還有它們偽裝成民用船隻接近我守備駐地的信息,這表面上看是挑釁,實則是在收集信息、建設戰場數據、創造戰場。

而在《孫子兵法》各篇的操作實務部分,都有信息、數據方面的要求,也可以對其建模,本號前文有文章專門寫過,這裡不再重複。

2、培養打勝仗的將領

從古到今,似乎成功的一方都有名將誕生,而且很多將領都是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實踐中找到了打勝仗的套路,儘管很殘酷,但戰爭與和平是一種辯證關係,都熱愛和平,但沒有打勝仗的能力,是否和平不由你決定。

說句題外話,如果是2018年以前講《孫子兵法》強調「不戰」,似乎沒人敢質疑,但隨後這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用事實告我們,和平只有從自己能打勝仗中爭取來。

那麼,和平時期怎麼培養將領?

第一,基礎素養

孫子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孫子兵法》中的「為將五德」可以作為將領的基本素養,智、勇是戰場指揮打勝仗的基本條件,信、仁、嚴是治兵的基本條件,二者結合起來,塑造一位合格的將領。

第二,「將軍之心」的養成

孫子曰:靜以幽,正以治。

這代表了將軍之心,戰場上能夠冷靜深思,這是將軍的基本素養,但我想還應該有一個堅強的戰鬥意志。

為什麼要談戰鬥意志?

我們要清楚《孫子兵法》謀勢目的是什麼,就是在氣勢上打擊「將軍之心」和「三軍之氣」,行動上衝擊敵方的組織。

而脆弱的「將軍之心」面對失敗、不利的態勢,就會失去信心,就會心理崩潰,就會選擇撤退,這註定了失敗。曾經蘇聯面對德國的進攻,形勢危急,朱可夫的作用就是穩住了軍心,製造敵方即將崩潰的消息,己方堅決不撤退,在雙方都接近心理崩潰的臨界點時,熬過了敵方,獲得勝利。

所以,將軍戰鬥意志的養成非常重要!看到烏克蘭反攻成功,俄羅斯軍隊撤退,很多人開始懷疑俄羅斯不行了,餘糧不足了,失誤太多了等,這都有點缺乏戰鬥意志的表現。

這兩點是基礎,而打勝仗的手感既要在「演習」中摸索、磨練,也要在戰場上磨練。

三、最後

如果說,古籍的思想中區分傳道與傳法,那麼《孫子兵法》一定是道與法兼傳。

它所傳之「道」是安國全軍之道,定義了軍事在國家大戰略中的地位與作用,也規定了軍事所要努力的方向。

它所傳之「法」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孫子十三篇的完整操盤體系,它不僅在流程上教我們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還從結構上,上半部分提供操作實務的要點,下半部分提供對應的操作方法。

關於《孫子兵法》所傳之「道」,思考還不夠深入,也不成熟,歡迎大家提供不同觀點與看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