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要注意些什麼?一起來聽聽中醫專家怎麼說

光明網 發佈 2022-09-23T07:34:19.244158+00:00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春秋繁露》有雲:「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轉眼,秋分已到。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等長。《春秋繁露》有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過了秋分,氣候將由熱轉涼,天地間陽氣漸退,陰寒漸生,是「陰陽交替」的重要節點,對人體影響十分明顯。因此,「秋分養生」十分重要,可以幫助我們減少新病滋生、舊病復發,避免「多事之秋」。

秋分養生要注意些什麼?一起來聽聽專家怎麼說。

適當增衣、適度「秋凍」

秋分是自然界陽消陰長的「分水嶺」,秋分之後,陰氣開始逐漸旺盛,暑熱消退,氣候也隨之轉涼,習習秋風雖然宜人,但稍有不慎,就會引起傷風感冒等疾病。因此,年老體弱人群要及時地增添衣物,防止秋寒傷人;而對於大部分健康人群或者青壯年,則不必過度穿捂,只需要少量增添衣物即可,防止衣服過厚導致大量出汗,損傷人體陰液和陽氣,違反了秋日人體「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需要。

秋分時節氣溫並不太低,適當增衣、適度「秋凍」才是更合適的選擇。

溫潤調補宜養陰

秋之天氣,燥邪當令,秋燥貫穿於整個秋季。初秋時節暑熱未退,多以「溫燥」為主,表現為「熱性」症狀,臨床可見發熱,微惡風寒,口渴少汗,咳黃粘痰等。時至秋分,代表著晚秋的開始,氣候由熱轉涼,故多以「涼燥」為主,可見惡寒重,發熱輕,咳嗽痰稀等症狀。因此,秋分時節的調理,除了遵循「燥者潤之」的基本原則之外,更要注重「溫潤濡養、酸甘養陰」的理念。我們可以多吃溫潤之物,如蜂蜜、芝麻、核桃、銀耳、百合、山藥等,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酸甘之品,如葡萄、蘋果、石榴等水果,避免過多攝入辛辣刺激的食物,防止內燥加重。

中醫學秉持「藥食同源」的理念,對於「燥邪內盛」者,如乾燥綜合徵,非自身免疫性口、眼乾燥症,慢性久咳等患者,均可選用「藥膳調補」的方法緩解內燥、減輕症狀。

調整起居多運動

秋分過後便是深秋,花木凋零,涼風蕭瑟,容易使人產生情緒低落、萎靡不振的消極狀態,屬「季節性情感障礙」。因此我們要及時調整精神狀態,調整起居,多出戶外,保持心身愉快。要順應「陽氣漸衰、陰氣漸盛」的節氣規律調整作息,早睡早起,杜絕熬夜,以顧護自身陽氣,避免「秋乏」的產生;多走到戶外,進行多種體育鍛鍊,如登高、散步、慢跑、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等等,但是各種運動均應適度,避免勞累、大汗而損傷自身陽氣,也要保護關節,避免運動量過大而引起關節損傷。

伏邪在內引宿疾

秋分時節陽氣漸消、陰氣生長,人體也處在一個動態的「過渡狀態」,是疾病容易「趁虛而入」的階段。如若既往就患有舊疾或有「伏邪」在內,則更易出現舊病的復發或者疾病的加重。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等。

除此之外,深秋之時風濕免疫疾病將逐漸進入又一個高發期,如以口眼乾燥為突出症狀的乾燥綜合徵。隨著燥邪侵擾,口眼乾澀日益加重,並可能引發皮膚乾燥、口腔潰瘍、視物模糊、關節痹痛、心情鬱悶等一系列伴隨症狀,此時則需要增加飲水頻次,使用人工淚液緩解眼乾以及日常藥食調補等手段,更重要的是要規律至風濕免疫專科診察,針對性地調整中西醫治療方案,如中藥湯劑內服、中醫特色外治等。

總而言之,秋分之後應當更加注重防範疾病的發生或者復發,切不可疏忽大意,導致疾病加重。

三款「藥膳調補」菜譜

01

百合紅棗杞菊粥

百合10克、米仁20克、山藥15克、大棗8-10枚、杭白菊6克、枸杞8克、大米100克。將百合、山藥、米仁、大棗(去核)洗淨後與大米共同煮粥,熬煮成熟後,加入杭白菊與枸杞繼續熬製數分鐘後即可。可調補脾胃、滋陰潤燥、平肝明目,適用於口眼乾澀較為明顯的乾燥綜合徵、非免疫性相關性口乾症的患者。

02

川貝釀雪梨

取雪梨2個、川貝3克、薏苡仁15克、糯米15克、冰糖30克。雪梨上1/3處橫切,掏出梨核,過沸水後瀝乾,將薏苡仁、糯米、冰糖放入梨肚中,覆以川貝,蓋上梨蓋隔水蒸燉1小時。可清熱生津、潤肺止咳,適用於虛勞、肺熱所引起乾咳、久咳的患者。

03

芝麻蓮子羹

芝麻15克、蓮子20克、冰糖適量。芝麻炒香,研成細末,蓮子去芯,入沸水熬煮1小時,下入芝麻碎末、冰糖繼續熬煮數分鐘即可。可調補五臟、清心安神,適用於肺胃陰虛、心腎不足所引起的口乾、皮膚乾燥、乾咳少痰、腰酸健忘等。

通訊員吳佳禮記者陳敏

來源: 中國寧波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