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形成人與自然的良性互動

光明網 發佈 2022-09-26T22:36:52.559635+00:00

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構正是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的生動體現,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

作者:常方、殷培紅

在 「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提到,過去十年我國水環境質量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以白洋淀為例,2021年,淀區及入淀河流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標準,實現了從劣V類到Ⅲ類的跨越性突破,白洋淀多年沒有見到的鰟鮍魚等土著魚類逐漸恢復,野生鳥類增加到237種,魚蝦成群、水鳥翔集的生態美景再次顯現。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類是的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構正是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的生動體現,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內在要求。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人類對大自然的利用要取之以時、用之有度,不竭澤而漁、不焚藪而田、不焚林而獵。長江流域漁業資源曾經極為豐富,歷來盛產多種經濟魚類,最高峰曾達當時全國淡水捕撈總產量的60%。但到了2019年,全國每年水產品總量為6300餘萬噸,而長江產量不足10萬噸。由於過度捕撈加之水質持續惡化,長江水域已基本喪失捕撈生產價值,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然獲得自然的慷慨饋贈。十年前的浙江省麗水市下垟村梯田中有大片乾涸撂荒的土地,如今這裡生機勃勃。梯田煥發生機的秘密正是甌江水系的修復,水渠流淌在梯田間,魚、螺、蟲在田間自由生長,形成食物鏈,魚的糞便成了肥料,滋養了梯田。

近十年,我國累計完成造林9.6億畝,占全球人工造林的1/4。森林覆蓋率提高2.68個百分點,達到23.04%,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成為近20年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十三五」末,水土流失面積較上世紀80年代監測最高值減少97.76萬平方公里,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連續3個監測期「雙縮減」。300多種瀕危野生動植物種恢復性增長,中華鳳頭燕鷗、江豚、偽虎鯨、麋鹿逐漸回到大眾的視野。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要切實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的鮮亮底色。

自覺推動發展與保護協同共進,就要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的引領、優化和倒逼作用,推動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綠水青山更好地轉化為金山銀山,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格局。

要提升生態系統質量與穩定性,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保護生物多樣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常方、殷培紅)

來源: 中國環境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