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新秀王泳智挑戰張派創派大戲《望江亭》只有台上有溫度台下才有熱度

北青熱點 發佈 2022-09-27T15:21:49.400491+00:00

這齣《望江亭》,是1956年張君秋先生從風格升華為流派的創派大戲,從清安觀邂逅定情到望江亭與惡徒巧妙周旋,整齣戲如詩如畫又趣味濃濃。

北京京劇院的青年張派演員王泳智,將於9月28日攜張派經典《望江亭》登台國家大劇院小劇場,亮相「青春風采」青年京劇人才展演。這齣《望江亭》,是1956年張君秋先生從風格升華為流派的創派大戲,從清安觀邂逅定情到望江亭與惡徒巧妙周旋,整齣戲如詩如畫又趣味濃濃。劇中譚記兒一角從青衣到花衫,給了演員極大的塑造空間,而一位95後青年演員挑戰這齣張派經典中的經典,也預示著流派的薪火相傳。

京劇《望江亭》是張君秋先生根據關漢卿元雜劇《望江亭》和川劇《譚記兒》改編,有著清新典雅又具喜劇情調的風格韻致,1956年首演便風靡全國,後來還被拍成京劇電影,張派唱腔中嬌、媚、脆的特點將譚記兒的聰慧果敢展露無遺。2021年3月,王泳智跟隨張派名家蔡英蓮學習了這齣《望江亭》,去年12月,她曾在長安大戲院演出該劇,收穫戲迷喝彩的同時,也得到了張君秋先生之子張學智的認可。

幾年前北京京劇院力推青年演員的「魅力春天」演出季中,初出茅廬的王泳智先後演出了《詩文會》《狀元媒》《趙氏孤兒》等劇目。但此次的這齣《望江亭》卻和以往的張派戲都不一樣,王泳智說,「劇中的譚記兒打破了以往女性角色的含蓄,一個人去周旋酒色之徒,有勇有謀。」特別是在望江亭上的情節,身份變了,行當也由大青衣轉換為花衫,念白也從韻白變為京白,以魚為餌,以賞月飲酒為由,以作詩為題,引誘狂徒上鉤,這其中的表演頗具看點。

從清安觀第一次出場,「獨守空帷」平展舒緩的四平調,至哀至柔,到望江亭上,譚記兒為救夫難巧扮漁婦,身披蓑衣,劃一葉小舟來到楊衙內泊船之處,通過送魚、勸酒、索詩、假意允婚,弄得楊衙內神魂顛倒,終於竊得勢劍、金牌而歸。這段戲內緊外弛,頗具趣味。尤其是流暢自然的念白和傳情入微的眼神變化,著意表現了譚記兒的磊落沉穩、機敏聰慧;展示了她的膽大心細、善於應變和不俗不艷。此次演出,李宏圖、梅慶陽等名家依舊提攜新秀出演,王泳智稱,「近日的排練過程中,和梅慶陽老師對戲時,他還提醒我,因為譚記兒有過婚姻,因此在給楊衙內下套時不能太過羞澀,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作為瀋陽京劇院最後一撥團帶班的學員,王泳智的父母都非京劇行內人,一路走來都是靠自己。開始學的梅派,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後才改學張派,王泳智一直是那種會主動找老師補齊短板的學生。即便是畢業進入北京京劇院後,雖然演出機會不是很多,她依然沒有荒廢,「因為只有台上有溫度,台下才有熱度。記得剛進劇院後的第一齣戲是《屈原》,那時我連妝都化不好。面對這次難得的演出機會,《望江亭》又是經典中的經典,必須要做到用心精心細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