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符河遊記|北走槐蔭肥勁草,西循柳暗沒漁鉤

齊魯壹點 發佈 2022-09-28T05:26:57.632387+00:00

劉長山公路大橋在橫跨過玉符河的時候,不是正南正北的,似乎是東北與西南的走向。公路大橋的上方是高架橋,那是地鐵一號線從這裡經過。

北走槐蔭肥勁草

西循柳暗沒漁鉤

文/姜苗林

劉長山公路大橋在橫跨過玉符河的時候,不是正南正北的,似乎是東北與西南的走向。公路大橋的上方是高架橋,那是地鐵一號線從這裡經過。橋下的水清淺而沒有浪花,水鋪滿在整個河床裡面。讓人想到玉符河的源頭臥虎山水庫提閘放水時的情景。至此玉符河的流域已經過半。橫跨過玉符河的橋並不多,有印象的就是104國道旁邊的那座被稱作「南北橋」的五孔古橋。河邊釣魚的人說:「你們繼續往下游去。下游還有一座古橋呢,就在後周村。」

沿河西去的公路有三、四米寬,偶爾有小型車輛通過。這裡樹不算高,卻樹蔭濃密,蔭涼得很。幾乎沒有行人,很是清靜。道路平坦沒有什麼坡度,是郊外騎行不錯的選擇。河水只是在劉長山路橋下的那一段形成一些景觀——被壘起的石壩跌宕起幾疊瀑布——再往前走,說是沿河路,河卻被茂密的林子和低矮的植被覆蓋著,滿目蔥蘢。一路走來大多數路段是看不到河水的。那水要麼流入了灘涂形成了濕地,慢慢地滲漏下去。要麼隱隱約約溪流再匯成河,一路向西向北而去,滋潤著沃土,形成了小清河的重要水源。河水繞著彎兒走,小路儘量的取直。風景有多長路就有多長。

除了河道里的樹木和障人眼目的蘆葦叢,許多路段的另一側還有大片的林木。槐樹林,楊樹林,柳樹林,茂密的透不進陽光,幽深的看不到盡頭。到達後周村的時候,又看到了一座高聳的大橋。抬頭張望的功夫,橋下水面浮現出一座石拱橋,像是水中的倒影,一晃而過,被樹木和雜草又遮擋住了。只記住了幾個黑洞洞的圓孔。那就是釣魚人所說的古橋了。

從大橋上走下去,雜草旁是一塊「後周村玉符河石橋」碑。立碑的時間是2013年的年底,而此橋距今已經有四百年的歷史了。主橋寬有五六米的樣子,兩側的引橋則寬窄不同。橋長五六十米,橋的中部略微隆起,整座橋並不是對稱的。當初修橋的時候也許局限於兩側的民宅,並沒有拆遷而講究整齊劃一,後世也沒有為了對稱而補齊短板。如今看來橋是低矮了一些,顯得有些敦厚,走在橋上安穩而踏實。橋面的石板寬窄搭配,有大有小,形成紋理,亦或是局限於石材不得已而為之。或許這些猜測都是無稽之談。當初設計橋的人也許就是一位美學大師,因地制宜,因材施用,以不對稱創造了和諧之美。也未可知。

主橋邊緣的凹槽和引橋的柱臼依然保留著原始的面貌。而碑記上所稱道的「結構獨特,用材宏大」絕非虛言。只是「雕刻簡潔明快」的望柱和欄板卻無從尋得實物了。

從橋的南面看,四個橋孔大小不一。正躊躇間,有人說:「一般橋除了雙孔以外,都是三、五、七、九個孔,這是古人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則,不應該只有四個孔。」那人的話很快得到了印證。從橋的北面看果然是五個孔。中間的孔最大,兩旁的孔略小,而看不到的東邊的那個孔被泥淤住了。

玉符河的水繼續往下游流淌而去,石橋通向了後周村街里。走過石橋就如同走過了四百年的歷史。

水經此處繞山頭,

疊起蔥蘢滿目秋。

北走槐蔭肥勁草,

西循柳暗沒漁鉤。

鳥飛阡陌自由地,

橋臥田家寂寞洲。

一陣清涼風欲雨,

雲煙散儘是平疇。

9.4

壹點號 暢敘幽情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