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在心頭的記憶

宿遷網 發佈 2022-09-29T01:51:55.169681+00:00

宿遷網訊「蔡師傅,爐子還燒不燒,我這把釗子用起來不順手了,請您給它打打。」「燒!燒!」一聽到顧客的聲音,蔡則虎立刻從屋裡迎了出來,先把爐子點上,再看看來客是誰。前來打鐵的顧客是附近的焦大嬸。焦大嬸說:「這圓齒釗子不太好用,齒已粗了,請您把它打成扁齒的吧。

宿遷網訊「蔡師傅,爐子還燒不燒,我這把釗子用起來不順手了,請您給它打打。」

「燒!燒!」一聽到顧客的聲音,蔡則虎立刻從屋裡迎了出來,先把爐子點上,再看看來客是誰。

前來打鐵的顧客是附近的焦大嬸。焦大嬸說:「這圓齒釗子不太好用,齒已粗了,請您把它打成扁齒的吧。還有兩根齒一長一短,您看看怎麼弄。」

「幾分鐘,我就給你弄好。」蔡則虎接過鏽跡斑斑的釗子說。

家住宿城區洋北街道的蔡則虎是蔡家紅爐的經營者,也是「蔡氏打鐵技藝」的第三代傳人,如今已經70歲,但他的打鐵手藝絲毫沒有減弱。用他的話來說:「凡是鐵匠能幹的活,我老蔡沒有做不好的。」

爐火燒起來後,蔡則虎將鐵釗頭卸下來,放進爐火里。等到鐵釗頭都被燒得通紅,再將它鉗到鐵砧上,用鐵錘打。經過幾輪的鍛造,釗子已經成了焦大嬸想要的樣子,最後放到冷水中冷卻,發出「嗞啦」一聲,熱氣騰起,一把扁齒釗子誕生了。

蔡則虎是蔡家打鐵的第三代,第一代是蔡則虎的祖父蔡紹裕。蔡紹裕生於1896年,13歲時跟著鐵匠徐五學習打鐵,後來娶妻生子,在自家老宅開起了鐵匠鋪——蔡家紅爐。蔡紹裕的兩個兒子蔡祖文、蔡祖武,都是剛能拿得動鐵錘就跟父親學習打鐵。蔡祖文就是蔡則虎的父親。

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宿遷縣洋北公社成立了農具廠,蔡祖文、蔡祖武兩兄弟響應號召,來到農具廠的鐵業社工作。後來洋北公社導淮大隊修建船閘,需要大量建設工具,弟弟蔡祖武就去了導淮大隊,並在那裡安了家,蔡祖文則一直在鐵業社裡干。

「16歲那年,我就跟父親學習打鐵,到現在已經打了54年鐵,將來還要打。」蔡則虎說,17歲時,他進了鐵業社,和父親一起,為千家萬戶打制鋤頭、鐮刀、鐵犁、菜刀、鏟子、剪刀等農具和生活用具。「那時候,農村真是家家戶戶都離不了鐵匠,我和父親每天都要從早忙到晚,春耕秋收的時候更是忙到沒時間休息。」蔡則虎說。

蔡則虎有兩個兒子蔡兆德、蔡兆友,初中畢業後開始學習打鐵、傳承家業。上世紀80年代,鐵業社解散,父子三人又開始一起經營蔡家紅爐,生意非常紅火。每到逢集的日子,周邊鄉鎮就會有許多農戶光顧蔡家紅爐。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漸漸出現了更先進的打鐵設備,蔡則虎也與時俱進,1992年引進了空氣錘。「當打一些粗的鋼筋的時候用空氣錘,打一些細小的,比如釗子、菜刀等,還是用手掄錘子更好。」蔡則虎說。

蔡則虎的孫子蔡光明也會打鐵。「我已教會蔡光明打鐵,現在他是我們家第五代打鐵人,我不能讓這門手藝從我手裡失傳了。」蔡則虎說。

現在仍選擇打制傳統農具的人非常少,蔡家紅爐的顧客多數是拿著使用多年的農具來請蔡則虎修補的。

「鐵器要是磨壞了,用起來不順手,就給它『回爐重造』,直到你滿意為止。要是沒有鐵匠,鋤頭、鐮刀壞了就得重買。」蔡則虎的兒子蔡兆德說。

目前,蔡則虎除了給一些客戶打制、修補農具外,還給建築工地打制撬槓等工具,有時也接電焊的活。打鐵對於蔡則虎來說,不再是謀生的手段,而是割捨不掉的精神寄託。

「經常有顧客對我說,『蔡叔,你幹了這麼多年了,你有打鐵技術。你要是哪天不幹了,我們修修補補就找不到人修了。』這樣鼓勵我,只要有人需要我,來找我打鐵,我就給人家把活干好,我不能讓大家找不到打鐵的地方。」蔡則虎說。

今年,「蔡氏打鐵技藝」已被列入宿城區第四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是政府對我的認可,我還得堅持幹下去,為社會作貢獻。」

打制一把菜刀需要大半天的時間,在爐前忍受好幾個小時的烘烤,最後賣得四五十元。蔡則虎卻說:「不管能賺多少錢,只要看到爐火生起來,我心裡就舒服。我就是放不下這把打鐵錘。」(馬樂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