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思想中的將軍之「知」(智)

孫子兵法講武堂 發佈 2022-09-29T12:15:46.984021+00:00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02篇原創文章全文2402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一提到《孫子兵法》,人們更願意把其地位拔得很高,甚至到了治國理政的大戰略層面,拿它來論證過國際政治的問題等。

孫子兵法解讀與實戰體悟 丨 作者 / 劉文新

這是孫子兵法講武堂的第402篇原創文章

全文2402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一提到《孫子兵法》,人們更願意把其地位拔得很高,甚至到了治國理政的大戰略層面,拿它來論證過國際政治的問題等。

我始終認為,還是放到將軍的層面,放到治兵、帶兵、用兵的角度來理解更適合,也並不妨礙《孫子兵法》的智慧應用於其他領域,畢竟對於操盤戰爭的大盤、小盤來講,遠比操盤某個項目要大得多、複雜得多,而且這樣理解更實用,更容易落實。

從這個角度出發,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將軍之知」,也就是將軍的信息情報系統的建設與收集工作。

先秦文字中「知」也通「智」,這裡所言的「知」,我想既包含了知信息、情報,也包含了智慧。

同時,知信息情報與智慧之間也有必然的聯繫,至於這種聯繫,人們喜歡用「悟」,這太過玄幻不適合,或許用「生成」更準確些,更實用些。

不過,關於「知」在《孫子兵法》中的思想,也是個龐大的工程,本文只談些大略的思考。

一、戰前知「五事七計」

軍人的職責是準備打仗和打仗,因此和平時期要準備打贏未來的戰爭,這根神經不能松,千萬不要被意識形態帶溝里去,去思考怎麼才能「不戰而屈人之兵」之類的思想。

準備打仗,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信息情報庫的建設,最近我們熟知的「西工大被美國攻擊」,這是網絡戰,周鴻禕的一個視頻講,別國會將一個程序或病毒「潛伏」在你的基礎設施系統中,等它需要的時候,就可以喚醒這個程序,讓你的基礎設施癱瘓。

那麼,對於網絡工程師來講,平時他們要準備什麼,要建立各國網絡攻擊的基因資料庫,累積各國網絡攻擊的動靜之理(代碼習慣、思維習慣等)、死生之地(可能潛伏的位置)等資料庫。

所以,戰前要為「創造戰場」收集大量信息情報,以建設龐大的信息庫。如果缺少這些準備,到了戰時,很多決策都會是「拍腦袋」型的。

《孫子兵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五事七計」模型,我認為這是一個戰鬥力生成模式,從「道天地將法」這五個戰鬥力基礎要素,通過「七計」生成戰鬥力特點,建立戰鬥力特點資料庫,戰時可判斷敵方的得失之計、動靜之理、死生之地、有餘不足之處等。

當然也不能忽略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這四篇時空環境因素數據的積累,比如預設(假想)戰區內的地形、地貌特徵的積累,氣候、天氣、水文、潮汐等信息。

從「五事」角度講,在戰前除了建設自己的「道天地將法」之外,還要了解假想敵或相關國家的軍隊的組織文化、天地環境對團隊的影響、將領的培養與素養、組織建設等方面的信息。

這些信息,不太清楚古代將軍們怎麼組織這些信息,但今天這個智能的時代,結合相關模型,可以為決策提供各種方向性的、彈窗式的建議。

可見,對於將軍來講,戰前建立信息情報平台,並將這個平台情報豐富起來,形成一個詳實的資料庫,「五事七計」是一個數據模型,它為戰前信息情報收集提供了一個框架,具體方法則主要通過「用間篇」來實現。

二、戰時知「形與勢」

《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彼知己」,關於知彼什麼,知己什麼,之前文章說過,除了戰前信息情報平台收集工作外,它更強調的是戰時的知形、知勢,就是知彼我雙方的兵力部署和奇正兵力動向。

這才是考驗將軍指揮能力的關鍵,因為能夠「見勝」地看出敵方攻防體系中的漏洞,通過其行動判斷出敵方的奇兵或正兵角度和任務,這絕對是名將們的專利。

他們之所以能夠有這本事,一方面是熟知整個戰場指揮操盤的套路,另一方面是有了戰場指揮操盤的手感(經驗生成的智慧)。

關於知形、知勢,《孫子兵法》中給出了兩個方法,我們稍微總結一下。

1、見勝之法

軍形篇的「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如果不從兵力部署角度去理解這篇,這個重要的方法往往就會被忽略掉,從兵力部署出發,再結合上虛實篇下半部的內容,不難發現這是要通過將領的「見勝」能力來判斷敵方陣形的虛實情況,找到其攻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

俞大猷「以虛實論形」實際上說明的就是「見勝」的道理,如果認真讀了《孫子兵法戰術體系》中軍形、虛實、九變三篇,對於「見勝」這個事就完全清楚了。

2、相敵之法

行軍篇「相敵32法」是告訴我們空間環境下判斷敵方奇正兵力動向的方法。

這也是容易被忽略的一個重要方法,很多人認為,這些方法已經過時了,實際上,內容是否過時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目的是為了通過敵方各種行動來判斷敵方兵力動向,哪支是奇,哪支是正,它們的任務是什麼(又涉及到了「謀攻篇」的目標管理)。

比如,「奔走而陳兵者,期也」,蘇陰森的解讀就體現了判斷奇正的思想,他說,布兵成陣,各必授以命令,給以任務,定以時間,使分進合戰,以達共同之期圖,此一定之程式也,但受令不同,所處各別,當布陣之時,遠者則奔,近者則走,均不敢誤其期而遠其旨,凡見奔走之陳兵之形,自知其所期約,是時當隨其情勢。

可見,相敵之法既有經驗的成分,更有智慧的成分,「虛實篇」講「形兵之極,至於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實則是要求部署之形,讓敵方智將無法識破兵力部署上和奇正兵力展開上的漏洞與意圖。

所以,建議《孫子兵法》愛好者,在相敵之法上要多下些功夫研究下,我的《孫子兵法戰術體系》在這個地方沒重視,今年來一直在研究,成果定形後會對這部分進行修訂。

三、戰後知進退

這部分《孫子兵法》中並沒有涉及,不過涉及了戰時決策時的大將之素養,即「進不求名,退不避罪」,一切以戰道為衡量標準。

所謂知進退,核心在於打勝仗以後要懂得給「領導」(古代是「主」)以安全感,例子不再講了,稍有歷史知識就能講出很多。

很多名將在這方面「缺乏」智慧,可能是因為他們更側重於戰場指揮操盤智慧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

但從《孫子兵法》的操盤體系中可發現,它也完全可以知職場各種「局」的形與勢,能夠從識局、布局、入局、對局上實施進退之智慧。

因為職場中的各種大圈子、小圈子,或各種會,也是有資源、人力的部署和奇正力量展開的動向,孫子十三篇的操盤體系完全可以用到這個領域。

以上,三「知」成智,這三個方面伴隨著任何項目操盤的始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