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陝豫三省交界處7座古城,分別是府州廳縣治所,為何同時被放棄

大運河時空 發佈 2022-09-29T18:33:19.902155+00:00

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雖然有著中條山、秦嶺、崤山等眾多大山,但是因為地處中原與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中華文明發祥地的交匯地帶,又有母親河——黃河的聯絡,自古以來就非人煙稀少之地。

山西、陝西、河南三省交界處,雖然有著中條山、秦嶺、崤山等眾多大山,但是因為地處中原與渭河平原、汾河平原等中華文明發祥地的交匯地帶,又有母親河——黃河的聯絡,自古以來就非人煙稀少之地。因為人們需要依靠大河來運輸、灌溉、生活,所以黃河邊就成為了人群聚集地,也就形成了一長串的城鎮。

後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這些城鎮成為不同行政區域的治所,有郡、有縣、有州、有府等,到了清朝還出現了廳。但是到了1955年,一部分在清朝時期的府、州、廳、縣治所幾乎同時被放棄,或者治所遷到別處,或者行政區域併入其他縣,這些被放棄的城有7個之多,共涉及1個府城、1個直隸州城、1個廳城、4個縣城,分別是:

山西省:蒲州府、平陸縣的治所;

陝西省:朝邑縣、潼關廳的治所;

河南省:陝州直隸州、閿鄉縣、靈寶縣治所。

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新中國成立後要在黃河三門峽段興建一座以防洪為主的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於1957年4月動工,1961年4月建成投入運用,樞紐大壩高353米,因為蓄水的原因,庫區內的7座古城被放棄。

雖然被放棄,但是並不意味著消失。由於各城池處於不同的海拔高度,被水淹沒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也造成如今它們的現狀也各有不同:3座城完全消失,2座城還在地面保留有部分殘垣斷壁,1座城有殘餘城牆和建築,1座城有殘存城牆並且仍然有人居住、生活。下面就來分別了解一下。

完全消失的3座城

河南閿鄉城

閿鄉縣,於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1954年6月21日撤銷閿鄉縣併入靈寶縣。閿鄉縣城為土城,高一丈九尺,池(指護城河)深一丈,闊倍之,周圍四里。有東、西、南三門,門上重樓,東曰瞻洛,南曰來薰,西曰仰華,三面環水,東西狹長,東高西低。位於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陽平鎮閿鄉村東北的黃河河道內。

閿鄉縣城因為靠近黃河,建城之後屢被沖毀,自洪武年初就「屢被沖崩,當事者皆屢行修補」,後又有明萬曆十八年、二十九年以及清朝順治七年、十一年等年份被水沖毀的記載。

由於閿鄉縣城易受水災,並且閿鄉縣面積、人口規模也較小,明清時編戶僅「一十六里」,也就是以每戶有5口人計算,全縣也僅有8、9000人。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閿鄉縣就被撤銷了,其地域併入了靈寶縣。1956年修建三門峽大壩時,原閿鄉縣城消失於水波之下,僅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的衛星圖上還能看到一角,不過今天已徹底看不到了蹤影。

河南靈寶舊城

靈寶縣城池,城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周三里六十步,垛口一千。位於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大王鎮老城村西側約1.5公里左右的澗河附近。

1957年2月因為治理黃河建設三門峽水庫的需要,由於靈寶縣城在淹沒線以下,開始在虢略鎮(今城關鎮)籌建新縣城,歷時3年零8個月完成縣城搬遷,原靈寶縣城被淹沒,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衛星圖上仍看到略微輪廓,今已不見。

山西平陸舊城

平陸縣城池,金朝時初建,到明景泰年間,周長二里五十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有奇,有三座城門:東門為傳說故里、南門為虞芮質成、北門為泰伯至德,無西門,門上有樓櫓,北有重門。位於今天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張村鎮老城村,雖然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的衛星圖上能看到其城大致輪廓,但今天城牆已經看不到了。

還保存有部分殘垣斷壁的2座城

山西的蒲州府城

蒲州古城在今天山西省運城市永濟市西南約17公里處黃河岸邊,據說是傳說中的舜都蒲坂。後長期為州、郡治所,城池本周圍幾二十里,金朝哀宗八年元兵入侵時,因城中守軍較少,防禦不過來,就將城池截半,為內城以守,此時周長八里三百四十九步,直到清末。城池於明洪武四年用磚包堞,城高三丈八尺,堞高七尺,有四門,各建樓一座,角樓四座,敵台七座,土庫五座,窩鋪五十七座。四門外各建月城,北門月城二重,西臨黃河,東南北三面池深一丈五尺,闊十丈,環六里四十五步。而舊城舊城所截之餘就成為了東關城。

目前城牆均無堞樓,只剩土牆殘存,無論是在今天還是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的衛星圖上均可看到其分為東西兩城的輪廓。

陝西的朝邑城

朝邑縣,於西魏廢帝三年(554年)置,1958年廢為鎮,其地域併入大荔縣。其城池初建於明景泰二年,周長四里,高一丈五尺,池深一丈,據清《朝邑縣誌》記載有東一門,西二門,南一門,南門稱望岳、東門稱臨河、西曰門稱鎮羌。位置在今天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東朝邑鎮。在衛星圖上還是可以看清其輪廓的。

有殘餘城牆和建築的1座城

河南陝州古城

陝州,於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為陝州直隸州,1913年撤府州存縣時改為陝縣,1957年3月為了建設三門峽大壩的需要設立三門峽市,陝縣被併入,1962年3月恢復陝縣建置,2016年1月6日撤銷陝縣設立三門峽市陝州區。

陝州古城,原周長十三里一百二十步,東南有壕,深五丈,西北近河,高十餘丈,為西漢所築,明洪武初,截去東城三分之一重建,以月城闢為四門,門各有樓,城圍九里一百三十步。今天其外部輪廓基本完整,有寶輪寺塔、石牌樓、尊經閣以及部分城牆遺蹟。

有殘存城牆,仍然有人居住、生活的1座城

陝西潼關城

今天的潼關城始建於唐朝,明朝設潼關衛,並於洪武年間進行了擴建,城周一十一里七十二步,高一丈八尺,壕池深一丈五尺,門六。後又陸續建了南水關、北水關。它位於黃河南岸扼黃河與大山之間最險處,其城東南段在群山上起伏,北段則屹立於滾滾黃河岸邊。由於地勢險要,成為了兵家必爭和必守之地,歷史上圍繞潼關城的爭奪發生過大大小小數百次的戰爭。1959年,因三門峽水庫蓄水,潼關縣城遷到了吳村,原潼關城被放棄,今天為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秦東鎮。

有意思的是,雖然潼關古城因為三門峽蓄水而被放棄,但因計算和規劃錯誤,實際上蓄水後的水位並沒有達到潼關古城所在的位置。雖然如此,但是事實上卻因為縣城的搬遷,造成城垣以及城內大部分建築被拆毀,建築材料被人們重新利用,古城遭到嚴重毀壞。不過由於沒經歷過水流的浸泡與侵蝕,城牆輪廓還可以清晰看到,城牆及古建築的殘餘也得到保留下來,因此在今天也就有了重建和開發的基礎,現在成為了4A級景區。

或許有人感覺,既然有些城池在現在的衛星圖上仍然可以看到,並且更加清晰、還是彩色的,為何非得要用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的衛星圖呢。是這樣的,由於今天高鐵、鐵路、高速、普通公路以及電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50年前的衛星圖相比今天的衛星圖,更容易辨識出來城池以及城內建築的輪廓和細節。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