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佬的國學智慧:若能一切隨他去,便是世間自在人

玄嵇閣 發佈 2022-10-04T01:55:39.931871+00:00

南懷瑾大師以及古代一些前輩大師都認為,《大學》講的是「大人之學」,是培養「大人」的。他說:「其實,『身』是生命所有中機械性的機器,是在現實中所表達的每一個人『自我』存在的作用。

修煉自我控制能力

南懷瑾大師以及古代一些前輩大師都認為,《大學》講的是「大人之學」,是培養「大人」的。所謂「大人」,意為傑出人士。

為什麼要做「大人」呢?就像南大師說的:人身難得要珍惜。

他說:「其實,『身』是生命所有中機械性的機器,是在現實中所表達的每一個人『自我』存在的作用。它是屬於自然物理的、生理物質的現實。是偶然的、暫時的,受時間空間所限制的實用品。如果從『形而上』的心性精神觀點來講,此『身』,不過是我們現在生命之所屬,只有暫時一生的使用權,並無水恆占有的所有權。『身』非我,真正生命的我,並非就是此『身』。我們為了暫有此『身」,截頭去尾,假定以中間六十年做指標來講,每天為了他要休息,占去一半時間都在昏睡中,已經除了一半,只有三十年。一日三餐,所謂『吃喝拉撒睡'五件要事,又減去了三分之一。如果像現在政界官場、工商業家們的習慣,一日有兩餐應酬,至少每餐要浪費了兩三個鐘點,加上夜晚的跳舞歌唱等,不知道他們有多少時間辦公?多少時間讀書?看來,真為大家惋惜心疼。但是人們都說這樣才叫作人生啊!我復何言!我們這樣說,不是對人生的悲觀,這是為了我們幸得而有此生,幸得而有此身,所謂佛說『人身難得』,應當加以珍惜自愛這個難得寶貴的生命。」

如何珍惜寶貴的生命?追求傑出、做有價值的事情,就是形式之一。清人有戲論雲:「不做無聊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同樣是做事,同樣是打發一天時間,何不做點有意義的事而要做無聊之事呢?要成為一個傑出的人,首先要具備傑出的品格,儒家的「修身」,目的就在於此。所謂「正其心」,可以說是修煉自我控制能力,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所左右,不為順逆好壞的環境所影響,不為成敗得失的結果所干擾,始終能保持一顆平常心,從從容容地做人做事,這樣就能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

有時候,我們不是才能不夠好,不是智慧有所不及,而是由於不能控制自己的心,到了關鍵時刻,心慌意亂,表現出來的結果跟平庸者沒有兩樣。

有一天,列子為伯昏瞀人表演射箭之術。列子拉足弓弦,箭頭與弓背齊平,又在握弓的手臂上放了一杯水,以顯示自己高超的技能。準備完單,他氣定神閒,把箭一支一支地射了出去,精靜中的。

表演完畢,列子得意楊楊地問伯昏替人,「先生看我精術如何?「

伯昏瞀人說:「你的箭術雖好,但並來達到無心而射的境界。假如我帶你攀上一座高峰,讓你腳踏懸崖,你還能這樣射精嗎?「

列子想了想說:「我願意一試。「

於是,兩人來到懸崖邊,伯昏替人背對著總崖,半隻腳掌總空在外面,然後叫列子上去。此時,列予已嚇得渾身發料,冷汗淋漓,連站都站不起來了,他趴在地上,根本就無法行動,更談不上射箭了。

伯昏替人說:「你現在面臨深淵,恐懼得冷汗直冒,渾身發料,連箭都無法拿穩,哪還談得上射箭呢?著來,你的箭術離真正玄奧的境界還差得太遠。

列子也是一代高人,他射箭的技能並非不好,他的智能也並非不高,可是到了危險的地方,就嚇得站都站不起來了,說明他還不能有效控制心態。真正能夠「正其心」的人,不僅心中沒有外物,甚至連自己都要忘掉。這樣,不管遇到多麼危險的事,都能而不改色心不跳;不管遇到什麼態度的人,都能寵厚不驚,不管遇到怎樣的變故,都能處之泰然。這樣的人,已經稱得上是「大人」了,

不要輕畢妄動

切壞事都是從率性而為開始的。人生一世,好像開車進行一次漫長的旅行。無論你心裡多麼急於到達目的地,紅燈亮了你得停,綠燈亮了你才能開,該限速時要減速,上了高速才能風馳電掣一把。如果由著性子胡來,如人無人之境,遲早會害了別人也害了自己。

商紂王就是一人率性而為,害人害已的例子。他天資聰慧,能言會道,平時與臣子辯論,沒有人講得過他;他力能搏虎,兩臂一開,有千斤力氣。他剛即位時,政治還算清明,生活還算儉樸,很受天下人的讚揚和諸侯的尊敬。

但是,時間長了,他越來越覺得了不起,開始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有一天,下面的人獻給他一雙精美的象牙筷子。紂王心裡喜歡,就用上了,還向大臣們炫耀。有了如此精美的象牙筷子,跟木碗陶罐就不協調了。紂王又讓人找來了一套玉碗、玉碟、玉杯。有了精美的玉器餐具,吃粗茶淡飯肯定不協調,紂王從此吃上了山珍海味。吃著山珍海味,跟機布衣裳又不協調了,一定要綾羅綢鍛才相配穿上績羅綢緞,住在低矮的房子裡肯定不協調,一定要督華官殿才相配。就這樣由著性子,奢侈日甚一日,下面的不滿也會日甚一日。他不願放棄享受,只好用殘暴手段鎮壓人們的言論。五年後,他酒池、肉林享受上了,「炮烙之刑」也用上了。到了這種地步,誰也無法阻止他走上毀滅之路了!

一雙筷子為什麼能改變一個人和一個國家的命運呢?這其實是遷就自己、率性而為的習慣在其中起作用。起初覺得這件事沒什麼了不起,由著性子幹了;然後另一件事,相比而言也沒什麼了不起,又由著性子幹了。到後來,養成習慣,就像吸毒成癮,即使明知有危險,也收不住了。

有一句俗話說得好:「看得破,忍不過。」很多事情並非不知道後果,養成習慣了,就很難控制自己不去做。

如何克服率性而為的習慣呢?兩個字:叫停。當自己心裡衝動,忍不住想去做某件事時,就及時「叫停」,讓自己等一等,冷靜思考一下,這樣做是否值得。養成了「叫停」的習慣,雖然不能事事做得恰到好處,起碼不會因為率性而為走上毀滅的道路。

一個年輕人,向智者買到三條人生箴言:你心愛的人是最美麗的;忍耐是通往幸福之路的第一步;誰善於等待誰將獲勝。第一條箴言幫助他選中了一位心愛的妻子。婚後不久,他決定出外做生意。行前,他囑咐妻子耐心等他回來,而他也一定會對她堅貞如一。妻子表示同意。

生意很難做,年輕人差點熬不下去了,但第二條箴言給了他堅持到底的信念。二十年後,他終於發了財,決定回家與妻子團聚。當他來到家門口時,卻驚訝地發現,他的妻子正在親吻一個漂亮青年,眼神里盛滿了愛。他惡向膽邊生,拔出刀來,準備衝過去,將這對狗男女一刀兩斷。但是,第三條箴言讓他冷靜下來,他決定先等一等再說。經過一晚上的觀察,他發現,妻子仍忠心未改,那個漂亮青年是他們的兒子。於是,他滿懷欣喜地跟妻子和兒子團聚了。

假如這個人沒有及時「叫停」,一場流血慘劇就發生了,家破人亡後再來痛苦流淚,又有何益?

在生活中,因率性而為惹出大禍的事太多了。不久前,電視上報導了一則刑事案件:某男子跟鄰居爭論場地里一棵小樹的歸屬問題。雙方言高語低,越說越激動。男子怒從心頭起,找來一把刀,將鄰居一家四口全殺死了。當他被逮捕歸案後,自己都鬧不明白:我怎麼會為了一棵樹闖出這麼大的禍呢?

其實,不是一棵樹的問題,而是率性而為的習慣在支配自己的行為。有了這種習慣,一雙筷子、一棵樹,都可能將自己引向毀滅。

南懷瑾大師說「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胸襟可以包容萬象,蓋天蓋地。因為有此胸襟,智能的領域擴大,不可限量。」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要達到此種境界,恐怕很難,但起碼要學會「叫停」,讓事情停留在危險的邊緣。

莫讓我心陷牢籠

明末清初時,有一本叫《解人頤》的書,裡面有一首詩,耐人尋味:「終日奔波只為飢,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人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裡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這首詩的大意是:一個人窮得連飯都吃不上,每天奔波勞碌找飯吃。等到能吃上一碗飽飯了,又想衣服穿得光鮮一點。等到衣食豐足了,又想娶漂亮妻子。妻子娶回來了,孩子也有了,又遺憾沒有田地房屋。等到擁有了良田美宅,又想出人乘船坐馬。等到騾馬成群了,又哀嘆沒有官職,被人輕視欺負。當上了小官,又想爬到朝中做大官。所以啊,想要世人心裡滿足,除非等到南柯夢醒那一天。

如何才得南柯夢醒呢?學了佛法大徹大悟,恐怕不太可能。往往是得到的東西全失去了,這才知道悔恨。

《農夫和金魚》這個童話故事中的老太婆,跟詩中描述的情景幾乎一模一樣:有了洗衣盆,又想房子,如此想下去,當了至高無上的女王還不滿足,直到仍然變成一個窮老太婆,這才南柯夢醒了。

也許有人會想:這個老太婆太傻了,當了女王就該心滿意足了,當了女王就已經超出預期了,何必貪心不足呢?如果是我,一定不會這麼傻。

真的是這樣嗎?未必!其實你現在的處境已經讓很多人羨慕了,一定有人會想:我要是到了你這一步,就已經心滿意足,一定不會再貪心不足。可是,你對自己目前的狀況感到滿足嗎?

人都是痴愚的,被欲望拴住了,就像一頭牛被長繩拴住了鼻子,掙不脫也不想掙脫。除非到了夢醒那天,才會有所覺悟。

民國時,有一個男子,身材高大英挺,以放竹排為業。他每天拿著竹竿,唱著山歌,順流而下,日子過得逍遙自在。他戲稱自己手中的竹竿為「竹筆」,每天用竹筆描寫著自己的生活。

後來,日本人來了,他經人介紹,投奔了漢奸隊伍,憑著本事,三五年間,居然當上了保安大隊長。很自然的,他也做了不少傷天害理之事。所以,日本人投降後,國民政府抓住他,判處死刑。行刑那天,他仰天感嘆:「唉!早知道有這一天,我應該拿著我的什筆啊,何必摸槍呢?

但是,時光能倒回去讓他重新選擇嗎?不可能的。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時光流走了,就再也不可能返回來了。那麼,有沒有辦法讓將來不至於後悔呢?當然有。那就是戒除貪慾。所謂戒除貪慾,並非像佛祖那樣,無欲無求。那太難了!但是,不貪求非分之得,這卻是可以辦到的。

什麼是非分之得呢?除了違法亂紀得來的那些東西外,還有一些東西也不能要:不是憑勞動得來的財物不想,不能勝任的官職不做,不是兩心相悅的愛情、友情不要,諸如此類。

希求非分之得的人,就像做夢一樣,終有夢醒的一天。不求非分之得,你就能清醒地活著,活得坦坦蕩蕩,活得光明磊落,活得無怨無悔,活得怡然自樂。

清代著名廉吏葉存仁,為官三十餘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在他離任的時候,他的部下執意要送行話別。但是送行的船遲遲未來,葉存仁很納悶。到了明月高掛的時候,終於來了一葉小舟。原來,他的部下故意來遲,等到夜裡,臨別贈禮,以避人耳目。葉存仁心中有感,當即賦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已知。」然後,他謝絕所有饋贈,飄然而去。

「不畏人知畏己知」,這是何等清醒啊!其實,一個人根本不需要別人來評價自己是好是壞,只要自己心中有數就行了。那些有智慧的人,他們最讓人敬服的也許不是他們的功業,而是他們清醒的自律。

元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許衡就是一個特別自律的人。有一天,他和幾位朋友一起,冒著酷暑趕路。到了正午時分,他們又渴又餓又累。當時正是兵荒馬亂的年代,老百姓搬的搬,逃的逃,方圓百里之內,十室九空,想遇上一個活人也不容易,上哪兒去找吃找喝呢?

正走著,他們看見前面有一個小村莊。可是,找遍了所有人家,卻一個人也沒有。他們大失所望,只好垂頭喪氣地從村子裡走出去。

忽然,他們看見路邊有一棵梨樹,樹上果實纍纍,壓滿了枝頭。許衡的同伴們大喜過望,爭先恐後地爬到梨樹上摘梨子吃。只有許衡在樹下正襟危坐,對這些又解渴又充飢的梨子視若無睹。

同伴們詫異地問:「你等什麼呀?快上來吃梨子吧!「

許衡淡淡地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隨便吃。」

同伴說:「別這麼死心眼了,亂世的梨子,早就沒有主人了。你是在吃老天爺的賞賜,還客氣什麼?,

許衡正色道:「梨子沒有主人,難道我心裡也沒有主人嗎?「

最終,許衡沒有吃這些梨子。

一個如此自律的人,做什麼事也不會差。後來,他成為一代宗師,而他的那些朋友,早就被歷史的長河湮滅了姓名。

但丁曾說:測量一個人的力量大小,應看他的自制力如何。

歌德也說:誰不能克制自己,他就永遠是個奴隸。

克制自己,才能駕馭自己,成就自己。放縱自己,就會被激情和欲望的魔力牽制,不得自由。莫說成就事業,甚至會走向可悲的境地。一個人只有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也能堅持做正確的事,才算真正成為了自己的主人。這是一個人獲得無悔人生必備的素質。

痛苦悲哀為心造

南懷瑾先生說,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卻有深淺。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但痛苦的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得要死,這都是自己唯心所致。

有一個學僧問希遷禪師:「怎麼才能解脫呢?」

希遷禪師反問道:「誰捆綁著你?」

學僧又問:「怎麼樣才能求得一方淨土呢?」

希遷禪師接著反問道:「誰污染了你?」

學僧繼續追問道:「怎麼樣才能達到涅梨永生的境界呢?」

希遷禪師繼續反問:「誰給了你生與死?誰告訴你生與死有區別?」

學僧在希遷禪師的步步逼問之下,開始迷惑不解,繼而恍然大悟。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從而讓自己疲憊不堪。我們應該學會解除這些束縛,給自己減壓,從而讓自己活得輕鬆、活得快樂。其實痛苦和悲哀都源自於人心的不同。

還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位信徒問無德禪師說:「同樣一顆心,為什麼心量有大小的分別呢?」

禪師並未直接回答,只是告訴信徒說:「請你將眼睛閉起來,默造一座城垣。」

於是信徒閉目冥思,心中構想了一座城垣。

信徒說:「城垣造完了。」

禪師說:「請你再閉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徒又照樣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徒說:「毫毛造完了。』

禪師問:「當你造城垣時,是否只用你一個人的心去造?還是借用別人的心共同去造呢?」信徒回答:「只用我一個人的心去造。」

禪師問:「當你造毫毛時,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還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呢?」

信徒回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於是禪師就對信徒開示:「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個心;造一根小的毫毛,還是用一個心,可見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每個人都不願意讓煩惱纏身。為此,有人試圖通過酒精、尼古丁和大量的鎮靜劑來解除不安和痛苦,也有人把大部分精力用於消除外在表面上的痛苦,以獲得一種暫時的解脫,或者是整日整夜地守在電視機前,嘴裡還不停地咀嚼著零食。

其實,人生的痛苦和悲哀皆由心造,一個擁有快樂心情的人,就會遠離痛苦、悲哀。你想擁有快樂嗎?那就改變你的心,為自己造就快樂的心境吧。

舌頭最軟卻傷人最深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中講了莊子借孔子的口論述的一段人生哲理。故法言日:「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

孔子說,外交官傳達兩方面意見的時候,傳其原意,過分的話不能傳,也不能添油加醋,做到了這一步,才能夠保全自己。做翻譯官也是如此。

南懷瑾先生認為,這是講外交官的修養,做外交的哲學,也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因此,管好自己的舌頭,學會說話處世很重要。

儘管舌頭沒有骨頭,但也應該特別小心它的厲害。因為話一旦說出口,就像射出的箭,再也不能收回了。有一個拉比讓他的僕人去市場上買些好東西,買些不好的東西。僕人兩次帶回來的都是舌頭。拉比十分不解,僕人告訴了他其中的緣由:舌頭是善惡之源,當它好的時候,沒有比它再好的了;當它壞的時候,沒有比它更壞的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說話好壞對做事的影響。

愚者常常暴露出自己的愚昧,賢者卻總是隱藏自己的智慧。因為善於傾聽的人,易表露智慧;而喜歡表現自我、喋喋不休的人,通常都不夠明智。基於此,請記住這麼一句忠言:「假如你想活得更幸福、更快樂的話,就應該從鼻子裡充分吸進新鮮空氣,而始終關閉你的嘴巴。」

「閉上你的嘴」,在不傷害別人的同時也修煉了自己。聖菲利普是16世紀深受愛戴的羅馬牧師,富人和窮人都追隨著他,貴族和平民也都喜歡他,這一切都是因為他處世的智慧。

有一次,一個年輕的女孩來到聖菲利普面前傾訴自己的苦惱。聖菲利普明白了女孩的缺點,其實她心地倒不壞,只是她常常說三道四,喜歡說些無聊的閒話。這些閒話傳出去後就會給別人造成許多傷害。

聖菲利普說:「你不應該談論他人的缺點,我知道你也為此苦惱,現在我命令你要為此贖罪。你到市場上買一隻母雞,走出城鎮後,沿路拔下雞毛並四處散布。你要一刻不停地拔,直到拔完為止。你做完之後就回到這裡來告訴我。」

女孩覺得這是非常奇怪的贖罪方式,但為了消除自己的煩惱,她沒有任何異議。她買了雞,走出城鎮,並遵照吩咐拔下雞毛。然後她回去找聖菲利普,告訴他自己按照他說的做了

聖菲利普說:「你已完成了贖罪的第一部分,現在要進行第二部分。你必須回到你來的路上,撿起所有的雞毛。'

女孩為難地說:「這怎麼可能呢?在這個時候,風已經把它們吹得到處都是了。也許我可以撿回一些,但是我不可能撿回所有的雞毛。』

「沒錯,我的孩子。那些你脫口而出的愚蠢話語不也是如此嗎?你不也常常從口中吐出一些愚蠢的謠言嗎?然後它們不也是散落路途,口耳相傳到各處嗎?你有可能跟在它們後面,在你想收回的時候就收回嗎?」

女孩說:「不能,神父。」

「那麼,當你想說別人的閒話時,請閉上你的嘴,不要讓這些邪惡的羽毛散落路旁。」

背後議論別人是做人做事最忌諱的一個方面。當你在別人背後說閒話時,就暴露了你自己的人格特質-你的好批評及你喜歡在人背後說閒話。如此、別人也會從你的閒話中由此及彼聯想到自己,他們會因此認為你是一個品質低劣、說三道四的小人。對方會認為,如果你現在說別人的閒話,說不定哪一天你也會在其他人面前說自己的閒話。因此,那個聽你閒話的人,會提防你、小看你,甚至在心裡鄙視你。這樣,你就會得不償失,甚至會為今後留下禍根。

杜絕閒言閒語,學會像外交官一樣說話行事,是做人的明智選擇,該說的就說,不該說的說出口了,只會把事情越弄越糟。南懷瑾先生說,如果說過分的話,做過分的事,結果倒霉的就是自己。只有時時意識到這個問題,改變自己的做事方式,才能真正做好事情。

用沉默代替爭辯的智慧

《莊子,內篇,齊物論第二》中說:「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賺,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這句話的意思是指,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揚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於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南懷瑾先生認為,只要具備這五個方面就是得了做人的道。真理不必稱揚,做人不必標榜。真正有修養的人,即使在面對誹謗時也是極具君子風度的。所謂濁者自濁、清者自清,遇謗不辯,誹謗最終會在事實面前不攻自破的。

有位修行很深的禪師叫白隱,在他所住的寺廟旁,有一對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裡有一個漂亮的女兒。某天,無意間,夫婦倆發現尚未出嫁的女兒竟然懷孕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她的父母震怒異常!在父母的一再逼問下,她終於吞吞吐吐地說出「白隱」兩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隱理論,但這位大師不置可否,只若無其事地答道:「就是這樣嗎?」孩子生下來後,就被送給白隱,此時,他的名譽雖已掃地,但他並不以為然,只是非常細心地照顧孩子他向鄰居乞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雖不免橫遭白眼,或是冷嘲熱諷,他總是處之泰然,仿佛他是受託撫養別人的孩子一樣。

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實情:孩子的生父是住在同一幢樓里的一位青年。

她的父母立即將她帶到白隱那裡,向他道歉,請他原諒,並將孩子帶回。

白隱仍然是淡然如水,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就是這樣嗎?」

白隱為給鄰居女兒以生存的機會和空間,代人受過,犧牲了為自己洗刷清白的機會,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但是他始終處之泰然,只有平平淡淡的一句話:「就是這樣嗎?,

在現實生活中,口舌之交是人際溝通中最重要的一種方式。在這個溝通過程中,言來言去,自難免失真之語。誹謗就是失真言語中的一種攻擊性惡意傷害行為了。俗語云: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也許,在很多時候,誹謗與流言並非我們能夠去制止的,甚至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但我們對待流言的態度則顯得尤為重要,正如美國總統林肯所說:「如果證明我是對的,那麼人家怎麼說我都無關緊要;如果證明我是錯的,那麼即使花十倍的力氣來說我是對的,也沒有什麼用。」這與白隱法師對待誹謗的態度——遇謗不辯,如出一轍。

當誹謗已經發生,一味地爭辯往往會適得其反,不是越辯越黑便是欲蓋彌彰。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沉默是金。的確,對付誹謗最好的方法便是保持沉默,讓清者自清而濁者自濁,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新唐書》中有一則武則天與狄仁傑的故事:

武則天稱帝後,任命狄仁傑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問狄仁傑:「你以前任職於汝南,有極佳的表現,也深受百姓歡迎。但卻有一些人總是誹謗誣陷你,你想知道詳情嗎?」狄仁傑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認為那些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當恭聽改之;若陛下認為並非我的過失,那是臣之大幸。至於到底是誰在誹謗誣陷,如何誹謗,我都不想知道。」武則天聞之大喜,推崇狄仁傑為仁師長者。

做人難,難在如何面對誹謗誣陷。俗話說:流言止於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被流言中傷的。因為他們懂得用沉默來對待那些毫無意義的流言誹謗。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沉默是最好的反抗。這種無言的回敬可使對方自知理屈,自覺無趣,獲得比強詞辯解更佳的效果。」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巴金先生曾受到無聊小報和社會小人的謠言攻擊。巴金先生說:「我唯一的態度,就是不理!」

用沉默來應對誹謗,讓濁者自濁、清者自清。在現實生活中,擁有「不辯」的胸襟,就不會與他人針尖對麥芒,睚眥必報;擁有「不辯」的情操,寬恕永遠多於怨恨。

生命給誰的都不會太多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中說:「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南懷瑾先生認為,如果人一生都要求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幸福就像輕飄飄的羽毛一樣難以把握,而艱難痛苦就像腳下的大地-樣始終不離左右,所以人一生都是身在禍福之中。明白了這點,你就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身邊的得失。

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僅30多歲就已經譽滿全球,而且家庭美滿,令人欣羨

一次她到鄰國開獨唱音樂會,入場券早就被搶購一空,當晚的演出也受到極為熱烈的歡迎。演出結束之後,歌唱家和丈夫、兒子從劇場裡走出來的時候,一下子被早已等在那裡的觀眾團團圍住。人們七嘴八舌地與歌唱家攀談著,其中不乏讚美和美慕之詞。

有的人恭維歌唱家年紀尚輕就開始走紅並進入了國家級的歌劇院有的人恭維歌唱家有個腰纏萬貫的某大公司老闆做丈夫,膝下又有個活潑可愛、臉上總帶著微笑的小男孩....在人們議論的時候,歌唱家只是在聽,並沒有表示什麼。等人們把話說完以後,她才緩緩地說:「我首先要謝謝大家對我和我的家人的讚美,我希望在這些方面能夠和你們共享快樂。但是,你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方面,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面沒有看到。那就是你們誇獎的活潑可愛、臉上總帶著微笑的這個小男孩,他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巴,而且,他還有一個姐姐,是需要長年關在裝有鐵窗房間裡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的一席話使人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這時,歌唱家又心平氣和地對人們說:「這一切說明什麼呢?恐怕只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命運給誰的都不會太多。」

就像這位歌唱家說的,命運給誰的都不會太多。生活中我們常常抱怨命運的不公,其實想想是不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是在拿自己的不幸比較別人的幸運呢?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歡樂和痛苦,命運之手在這一點上是很公平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所擁有的,也會有相應的失去。南懷瑾先生說,在慨嘆不幸時,多想想自己所擁有的,其實每一樣都是最寶貴的。

人生總有得意和失意的時候,一時的得意並不代表永久的得意;然而,在一時失意的情況下,如果你不能調整心態,被失意的心情緊緊地困住了,無法擺脫,那麼你就很難再有得意之時。人的一生都在禍福中,因此,面臨失意或悲傷時,我們要學會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身邊的禍福,做自己的主人,不為外界所左右。

世人的不吉利正是上天的大吉利

《莊子,內篇。人間世第四》講了一段話:「故解之以牛之自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意思是,古人祈禱神靈消除災害,總不把白色額頭的牛、高鼻折額的豬以及患有痔漏疾病的人沉人河中做祭奠。這些情況巫師全都了解,認為他們都是很不吉祥的。不過這正是「神人」所認為的世上最大的吉樣。

這是一段莊子式的滑稽幽默,但卻把人生之道看得十分透徹。莊子引用古人的迷信來說明一般人認為不吉利的東西,但「神人」卻認為這種「不吉利」反而有益無害。比如說,一匹頭上有白毛的馬沒人敢騎,白馬反而因此免去了一輩子的奴役;一頭鼻子高高翹起的豬不會被殺掉做祭祀,才會好好地活到老。所以,世人認為不吉利的,在上天看來卻是大吉大利。南懷瑾先生說,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關鍵是看你如何從不利的一面當中看到有利的那一面。

從前有一個國王,除了打獵以外,最喜歡與宰相微服私訪。宰相除了處理國務以外,就是陪著國王下鄉巡視,他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有一次,國王興高采烈地到大草原打獵,他射傷了一隻花豹。國王一時失去戒心,居然在隨從尚未趕到時就下馬檢視花豹。誰想到,花豹突然跳起來,將國王的小手指咬掉小半截。

回宮以後,國王越想越不痛快,就找宰相來飲酒解愁。宰相知道了這事後,一邊舉酒敬國王,一邊微笑著說;「大王啊!少了一小塊肉總比少了一條命來得好吧!想開一點,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聽了很是生氣:「你真是大膽!你真的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嗎?」

「是的,大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說:「如果我把你關進監獄,難道這也是最好的安排?』

宰相微笑說;「如果是這樣,我也深信這是最好的安排。」

國王大手一揮,兩名侍衛就架著宰相走出去了。

過了一個月,國王養好傷,又找了一個近臣出遊了。誰知路上碰到一群野蠻人,他們把國王抓住用來祭神。就在最後關鍵時刻,大祭司發現國王的左手小指頭少了小半截,他忍痛下令說:「把這個廢物趕走,另外再找一個!」因為祭神要用「完美」的祭品,大祭司就把陪伴國王一起出遊的近臣抓來代替。脫困的國王欣喜若狂,飛奔回宮,立刻叫人將宰相釋放了,在御花園設宴,為自己保住一命,也為宰相重獲自由而慶祝。

國王向宰相敬酒說:「宰相,你說的真是一點也不錯,如果不是被花豹咬一口,今天連命都沒了。可我不明白,你被關進監獄一個月,難道也是最好的安排嗎?」

宰相慢慢地說:「大王您想想看,如果我不是在監獄裡,那麼陪伴您微服私巡的人,不是我還會有誰呢?等到蠻人發現國王不適合拿來祭祀時,誰會被丟進大鍋中烹煮呢?不是我還有誰呢?所以,我要為大王將我關進監獄而向您敬酒,您也救了我一命啊!』

宰相是一個明智的人,他能從事物的不利中看到有利的一面,並始終認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這無疑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南懷瑾先生認為,正是因為有些人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利與不利,沒有正確認清自己的價值,沒有好好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才會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人生中難免會遭遇一些利害得失,學會辯證地看待事物的兩面性,就會少一些挫折感,你的人生才能輕鬆愉快。

物來而應,物去不留

南懷瑾先生認為《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所言的「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是道的最高境界。他說,得道的人身處世間,對於外物既不歡迎,也不拒絕,「物來而應,物去不留」,因此能保持一顆平靜的心。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背負太多的東西,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只有適當地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有一個富翁背著許多金銀財寶,到遠處去尋找快樂。他走過了千山萬水,卻始終未能尋找到快樂,於是他沮喪地坐在山道旁。一個農夫背著一大捆柴草從山上走下來,富翁說:「我是個令人羨慕的富翁。請問,為何我沒有快樂呢?」

農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舒心地揩著汗水:「快樂很簡單,放下就是快樂!「富翁頓時開悟:自己背負著那麼重的珠寶,老怕別人搶,怕被別人暗算,整天憂心忡忡,快樂從何而來?於是,富翁將珠寶、錢財接濟窮人,專做善事,慈悲為懷。善行滋潤了他的心靈,他也嘗到了快樂的味道。

太多的財富反而成了追求快樂的最大累贅,當我們覺得擁有的太少而拼命爭取的時候,恰恰是應該拋棄一切慾念的時候。放下了對欲望的追求,快樂卻自然而然地來了。得道者的心就像一面鏡子,對於外物是來者即照,去者不留,能夠反映外物而又不因此損心勞神。南懷瑾先生覺得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做到勝物而不傷己。

一個小鎮的老街上住著一位老鐵匠,他以賣鐵器為生。每天早上,老鐵匠把鐵器往門口一放然後就在竹椅上躺著,微閉著眼,聽收音機,從不大聲吆喝以及與別人討價還價。身旁還放著一把紫砂壺。老鐵匠每天的收入正夠他喝茶和吃飯。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餘的東西,因此他非常滿足

一天,一個文物商人從老街上經過,偶然間看到老鐵匠身旁的那把紫砂壺:古樸雅致,紫黑如墨,有清代制壺名家戴振公的風格。商人驚喜不已,因為戴振公在世界上有捏泥成金的美名。據說他的作品現在僅存三件,有兩件分別收藏在兩個著名的博物館中,還有一件下落不明。

商人想以20萬元的價格買下它,老鐵醫先是一驚後又拒絕了,因為這把壺是他爺爺留下的,他們祖孫三代打鐵時都喝這把壺裡的水。

商人走後,老鐵匠第一次失眠了;這把壺他用了近60年,並且一直以為它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壺,現在競有人要以20萬元的價錢買下它。特別讓他不能容忍的是,當人們知道他有一把價值連城的茶壺後,開始向他借錢,天天找上門來,更有甚者晚上也敲他的門。他的生活被徹底打亂了,他不知該怎樣處置這把查。

第三天,當那位商人帶著20萬現金登門的時候,老鐵匠再也坐不住了。他拿起一把斧頭,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已經把紫砂壺砸了。

要想保持一顆平靜的心,就要學會「物來而應,物去不留」,適當放下是一種灑脫,是參透萬物後的一種平和。當某一件東西帶給你的只有無盡的煩惱和憂愁,各種各樣的負擔如山一般壓在你的心上不能自由呼吸時,那麼最明智的辦法就是捨棄它。

人生下來的時候本來就是赤條條的,每多一樣東西都是上天的賜予和偏得,如果真的能這樣想,那麼失去又算什麼?人世間哪裡有真正的失去呢?那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來來去去莫不如了無牽掛,那麼快樂自然會回到你的身邊。

眼前的不要怕,錯過的不要悔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講了一個故事:列子陪同一位「神通廣大」的神巫來見壺子,豈料神巫轉身就逃,列子追之不及,回來對老師說:看不見,喪失了,抓不回來了。莊子用「已滅矣,已失矣,吾弗及已」三個階段來強調,其實講述了一個人生道理。每件事情,過去便永遠不會回來了,不管怎麼追,也永遠抓不回來,這就是現實。南懷瑾先生在一段日常的描寫中,抓住了生命中的本質。

有些事情是一朝過去便永遠過去,再也無法重新再來一次的。有個簡單的愛情故事,或許已說了太多遍,但其寓意仍發人深省。

一個男孩,一個女孩,偶然之間,相遇,相逢,相知,從熟識的那天起,彼此心中就有種說不出的欣賞和默契,兩人成了摯友知己。那時,他們還在讀高中,接著就上大學、讀研究生、參加工作。幾年已經過去,友情沒有因為時間和空間而慢慢變淡,反而越來越濃,然而,也僅此而已。之後,各自去戀愛,彼此都有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有一天,男孩和女孩談論起一個話題,如果有來世的話,如果可以選擇的話,來世願做男孩還是女孩?照例是爭得沒完沒了,女孩子還是要做女孩,男孩子呢,還是要做男孩。最後,他解釋說:「來世我不能不做男孩,因為,我要娶你。」隨即淡淡一笑,有些無奈,有些憂愁。女孩子像被釘住似的待在那裡,心裡恍恍惚惚的她從來不知道他是愛她的啊!知道了又能怎樣?錯過了已難回頭,許多事都無法重來一次。

既然心中有渴望,為何不努力去爭取,今生的事又何必推到來世。很多人終其一生的努力,也未必能得到成功的回報。然而,他們卻無憾無悔於生命。因為他們從未慵懶過,且一刻也不撒手地抓牢了春藤般的年輕歲月。對於人生而言,儘早懂得生命中追之不及的東西,並在它從身邊溜過時牢牢將其抓住,才能在生命結束之時安然離世。

三十年前,一個年輕人離開故鄉,準備開創一片自己的天地。他動身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本族的族長,請求指點。老族長正在練字,他聽說本族有位後輩開始踏上人生的旅途,就寫了三個字:不要怕。然後抬起頭來,望著年輕人說:「孩子,人生的秘訣只有6個字,今天先告訴你三個,供你半生受用。」三十年後,這個從前的年輕人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些成就,也添了很多傷心事。歸程漫漫,回到了家鄉,他又去拜訪那位族長。他到了族長家裡,才知道老人家幾年前已經去世,家人取出一個密封的信封對他說:「這是族長生前留給你的,他說有一天你會再來。」還鄉的遊子這才想起來,三十年前他在這裡聽到人生的一半秘訣,拆開信封,裡面赫然又是三個大字:不要悔。

故事短小,卻令人回味,六個字點透人生。中國人常說:世上沒有後悔藥。既然沒有後悔藥那就不要後悔了,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面說的:忘記過去,勇往直前。過去的無論是光榮還是恥辱,過去已經過去,不能改變,能夠改變和把握的只有手中的現在和未知的將來。生命總是有限的,想想人生中的追之不及,你是否心有所悟呢?


聲明:尊重經典原義並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一些古文進行了通俗白話轉化,不妥處敬請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給需要的人,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本文筆者,會及時進行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