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南佬的國學智慧:身在紅塵,心在山林

玄嵇閣 發佈 2022-10-04T02:30:30.388768+00:00

中空無用有大用「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 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南懷瑾先生講解說,古代造車,車輪至關重要,車轂的 中心支點是一個小圓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輻輳,外包一個大圓圈, 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

中空無用有大用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老子用比喻的方式向人們講述了「中 空無用有大用」的道理。南懷瑾先生講解說,古代造車,車輪至關重要,車轂的 中心支點是一個小圓孔,由此向外周延,共有30根支柱輻輳,外包一個大圓圈, 便構成一個內外圓圈的大車輪。以這種30輻湊合而構成的車輪來講,沒有哪 根支柱算是車輪載力的重點,因為30根平均使力,根根都發揮了特定的功能而 完成轉輪的效用,無所謂哪一根更重要。可是它的中心,卻是空無一物,既不偏 向支持任何一根支柱,也不做任何一根支柱的固定方向。因此才能活用不休,永 無止境。

能夠承擔任重道遠的負載的車轂,之所以能夠活用不休,是因為有一個支持 全體共力的中心圓孔,圓孔中空無物,因而能夠承載多方力量,輪轉無窮。這就 是無用之用的大用,無為而無不為的要妙。

南懷瑾先生進一步說,透過車輪的自然法則,人們便可以了解修身成就的要 訣,即中空無物,任運於有無之間,虛懷無物,合眾輔而成大力。「埏埴以為器, 當其無,有器之用。」製作陶器,必須把泥土做成一個防範內外滲漏的周延外形, 使它中間空空如也,才能使其在使用時,隨意裝載盛滿,達到效果。說到中空無 用不由讓人想到《水滸傳》中梁山水泊的軍師綽號智多星的吳用,果真是無用而 有大用。

在歷史上,這一類的典故可謂不少,「蕭規曹隨」便是其中一則。

漢惠帝即位的第二年,年老的相國蕭何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提及接替 相國之職的人選,當惠帝提到曹參,原本對繼任人選不置可否的蕭何也點頭贊成。

曹參原本為大將,高祖封長子劉肥做齊王時,叫曹參做齊相。那時,天下 初定,齊地百姓偽詐多變,加之多年戰爭的破壞,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曹參任 用隱士蓋公的黃老學說,「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清靜無為,百姓安居。蕭何 一死,漢惠帝馬上命令曹參進長安,接替蕭何做相國。曹參還是用清靜無為的辦 法,一切按照蕭何已經規定的章程辦事,無所作為。惠帝對此有些不滿,便讓曹 參的兒子曹密去試探曹參。曹窯依據惠帝的叮囑詢問父親:「高祖歸了天,皇上那麼年輕,國家大事全靠您來主持。可您天天喝酒,不問政事,長此下去,怎麼能 夠治理好天下呢?」曹參聞言大怒,叫僕人拿板子來,把兒子痛打了一頓

第二天,曹參上朝時,惠帝問及此事,曹參問:「陛下跟高祖比,哪一個更 英明?」漢惠帝說:「那還用說,我怎麼能比得上先皇。」曹參說:「臣跟蕭相國比, 哪一個更能幹?」漢惠帝不禁微徽一笑,說:「卿好像不如蕭相國。」曹參說:「陛 下說的話都對。陛下不如高皇帝,我又不如蕭相國。高皇帝和蕭相國平定了天下, 又給我們制定了一套規章。我們只要按照他們的規定繼續辦,不要失職就是了。』 漢惠帝到此才恍然大悟。

曹參可以稱得上是深諳「無用大用」之道的智士,其實我們不必偏執地追 求「有為」和「大用」,相反,力求無用,卻往往是到頭來更有大用。中國曆 史上有許多人,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布衣隱士,似乎本身都無所作為,但卻成 就了大作為,就是因為他們諳熟了老莊「無用之才有大用」的處事之道。以虛 無的胸懷包容一切功用,一切為我所用,這才是真正的大用。

聲色貨利多陷阱

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 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繽紛的色 彩使人眼花繚亂,嘈雜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濃厚的雜味使人味覺受傷,縱情 獵掠使人心思放蕩發狂,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因此,聖人應該致力於基 本的維生事務,不耽樂於感官的享樂,有所取捨。

南懷瑾先生就此也告誡世人,善於用物可以,但絕不可被物所用,以免在與 現實外物的博弈中輸得一塌糊塗。從古至今,又有幾人能夠脫離利益、外物的束 縛,用現實而不為現實所用呢?

有利可圖,趨之若鶩;權勢一去,作鳥獸散。以小人之眼看這個社會,一看 一個準。聲、色、貨、利以及口腹之慾,常常讓人任性自欺而上當受騙,許多人 都心甘情願地跳人陷阱而不自知。

一條小魚問閱歷豐富的大魚道:「媽媽,我的朋友告訴我,釣鉤上的東西是最 美的,可就是有一點兒危險,要怎樣才能嘗到這種美味而又保證安全呢?』 「親愛的孩子,」大魚說,「這兩者是不能並存的,最安全的辦法就是絕對不 去吃它。」

「可它們說,那是最便宜的,因為它不需要任何代價。」小魚一臉艷美。

「這可就完全錯了,」大魚說,「最便宜的很可能恰好是最貴的,因為它希圖 別人付出的代價是整個生命。你知道嗎,它裡面裹著一隻釣鉤?」

「要判斷裡面有沒有釣鉤,必須掌握什麼原則呢?」小魚又問。

「那原則其實你都已經說了。」大魚說,「一種東西,味道最鮮美,價格又最便宜, 似乎不用付出任何代價,那麼,釣鉤很可能就藏在裡面。」

大魚的判斷原則對於人來說同樣適用。人們有時像一隻無意中掉人米缸的老 鼠,滿目都是白花花的大米,欣喜著不必辛勞出去覓食,卻不見缸究竟有多深, 吃著存米,做著美夢,眼看著米一天天減少,自己離缸口也越來越遠,卻總舍不 得抽身離去。直到有一天,缸中米已見底,才發現自己想跳也跳不出去了。

聲色貨利,自古以來,便被奸人運用得得心應手。以聲色犬馬困住你,讓你 無暇顧及其他,只知道樂不思蜀,自己卻慢慢淪為別人的傀儡。

功成身退天之道

老子日:「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功業既成,引身退去,天道使然。花開果 生,果結花謝,自然之道。南懷瑾先生笑言,老子對人生的洞察是深邃的,一眼 便窺透了深層的人性內核。人莫不愛財慕富,貪戀權勢,但凡能及時抽身引退, 便能一生圓滿。

「功成身退」並非指一定要隱居山林,歸隱田園。功成身退其實是一種對待 功名的態度,即使有了大功勞也不居功自傲,「飛揚跋扈為誰雄」,只會引來無妄 之災。

數千年來,中國歷史一直上演著「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 悲劇,政治的險惡,人世還是出世,成為中國仁人志士艱難的抉擇、鏗鏘剛勁, 又痛苦無奈。歷史上許多留名之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功」與「身」的平衡點。 「儒」是進取的,是理性的,是社會的,是宗族的,是油然於心的;而「道」呢, 則是個人的,是直覺的,是天然的,是無可奈何的。儒和道,看似不相融,其實 卻息息相通,猶如一面古鏡的正反兩面

讓我們從一位歷史人物身上看看「功成身退」的絕佳演繹吧。

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年),石琚考中進士,任邢台縣令。當時官場腐敗, 貪污成風,邢台守吏更是貪婪惡暴,強奪民財。在此環境中,石琚卻保持著清醒 的頭腦,他不僅不貪不占,還多次告誠別人不要貪取不義之財。他常對人說:「君 子求財,取之有道,怎麼能利令智昏,干下不仁不義之事呢?人們都知錢財的妙處,卻不聞不問不義之財所帶來的隱患,這是許多人最後遭禍的根源啊。」

有人對石琚的勸告置之一笑,還嘲笑他說:「世事如此,你一個人能改變得 了嗎?你的這些高論說來動聽,實際上卻全無用處,你何苦自守清貧,不識時 務呢?要知無財才是大禍,你身在禍中,尚且不知,豈不遭人恥笑?切不可再 言此事了。」石琚又氣又怒,他又當面對邢台守吏規勸說:「一個人到了見利不 見害的地步,他就要大禍臨頭了。你斂財無度,不計利害,你自以為計,在我 看來卻是愚蠢至極。回頭是岸,我實不忍見到你東窗事發的那一天。」邢台守吏 拒不認錯,私下竟反咬一口,向朝廷上書誣陷石琚貪贓枉法。結果,邢台守吏 終因貪污受到嚴懲,其他違法官吏也一一治罪,石琚因清廉無私,雖多受誣陷 卻平安無事。

石琚官職屢屢升遷,有人便私下向他討教升官的秘訣,石琚總是一笑說:「我 不想升遷,凡事憑良心辦事,這個人人都能做到,只是他們不屑做罷了。」來討 教的人不信此說,認為石琚是在敷衍自己,心懷怨氣,石琚見此又是一笑道:「人 們過分相信智慧之說,卻輕視不用智慧的功效,這就是所謂的偏見吧。」

金世宗時,世宗任命石琚為參知政事,萬不想石琚卻百般推辭。金世宗十分 驚異,私下對他說:「如此高位,人人朝思暮想,你卻不思謝恩,這是何故?」石 琚以才德不堪作答,金世宗仍不改初衷。石琚的親朋好友力勸石琚,他們惶急 道:「這是天下的喜事,只有傻瓜才會避之再三。你一生聰明過人,怎會這樣愚鈍 呢?萬一惹惱了皇上,我們家族都要受到牽連,天下人更會笑你不識好歹。」石 琚面對責難,一言不發。他見眾親友喋喋不休,最後長嘆說:「俗話說,身不由 己,看來我是不能堅持已見了。

石琚無奈接受了朝廷的任命, 私下卻對妻子憂慮地說:「樹大招風,位高多 難,我是擔心無妄之災啊。」他的妻子不以為然,說道:「你不貪不占,正義無私, 皇上又寵信於你,你還怕什麼呢?」石琚苦笑道:「身處高位,便是眾矢之的,無 端被害者比比皆是,豈是有罪與無罪那麼簡單?再說皇上的寵信也是多變的,看 不透這一點,就是不智啊。」

石琚在任太子少師之時,曾奏請皇上讓太子熟習政事,嫉恨他的人便就此事 攻擊他別有用心,想藉此贏取太子的恩寵。金世宗聽來十分生氣,後細心觀察, 才認定石琚不是這樣的人。金世宗把別人誣陷他的話對石琚說了,石琚所受的震 撼十分強烈,他趁此堅辭太子少師之位,再不敢輕易進言。

大定十八年(1178年),石琚升任右丞相,位極人臣,前來賀喜的人絡繹不 絕。石琚表面上虛與委蛇,私下卻決心辭官歸居。他開導不解的家人故舊說:「我 一生勤勉,所幸得此高位,這都是皇上的恩典,心願已足。人生在世,禍在當止 不止,貪心戀棧。」他一次又一次地上書辭官,金世宗見挽留不住,只好答應了他的請求。世人對此事議論紛紛,金世宗卻感嘆說:「石琚大智若愚、這樣的大 天下再無二人了,凡夫俗子怎知他的心意呢?』

石琚可謂深諳進退之道,能進能退,把握得極其有度,所以才能在官場 混跡多年而屹然不倒。提及石琚,不由想到李斯,當初他貴為秦相時,「持而 盈」,「揣而銳」,最後卻以悲劇告終。臨刑之時,李斯對其子說:「吾欲與若復 牽黃犬,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他臨死才幡然醒悟,渴望重新返 璞歸真,在平淡生活中找尋幸福,但悔之晚矣。

進一步,容易;退一步,難。大多數人能成功,卻不能全身而退;少數人看 透功名實質,重視過程,淡看結果,終能功成身退。

敞開心竅的大境界

人修道、治學、做人,不僅需要戰戰兢兢的嚴謹,同時也需要灑脫自在的怡 然,對此,老子也有幾個詩意的比喻,「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 兮其若谷」

春暖花開,冰消雪融,普潤大地,一如聖人胸襟氣度的瀟灑與自得。不但 如此,一個修道人的言行、一舉一動,還應該厚道老實、樸實不夸,仿佛一塊璞 玉,狀如頑石,內在晶瑩剔透,又如一方原木,表面其貌不揚,實則上等沉香。

「曠兮其若谷」,則是比喻思想的豁達、空靈。修道有成的人,腦子清明空 靈,如同空洞的山谷,回音縈繞。只有心境永遠保持在空靈之中,才是真正的七 竅玲瓏。南懷瑾先生點撥說,心境不空之人,便是莊子口中「蓬茅塞心」之人: 人心不應被蓬茅堵住,而應海闊天空,空曠得纖塵不染。道家講「清虛」,佛家 講空,空到極點,清虛到極點,智慧自然高遠,正所謂「打破冥頑須悟空」。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問明道禪師:「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 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有情 常識,是在騙人吧?」明道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 有這回事?』

「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揚揚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明道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個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萬李渤聽後,當下恍然大悟。

只拘泥於一種形式之中,只會讓心靈關閉、固執己見、自以為是;開通心 竅,才能融會貫通。明道禪師的偈語,也是說明了這個問題

一位學僧打算辭別禪師,週遊四方,禪師問:「四面是山,你往哪兒去?」 僧人無法應對,禪師笑了笑:「竹密豈妨流水過,山高哪阻野雲飛?」學僧明了, 方覺自己修為不夠,決定繼續留在禪師身邊參禪。

所謂真人不露相,悟道之人皆大智若愚,和光同塵,表面普通,內在光華, 「渾兮其若濁」,看似渾渾噩疆,什麼都不懂,其實一切瞭然於心。因為真正悟道 之士,不用刻意表示自己的修為,不會裝模作樣、故作姿態。以平凡混濁之態藏 其智是修道的一個重要階段,依老子的看法,一個修道有成的人,是難以用語言 文字去界定的,勉強形容,只好以山谷、璞玉、釋冰等意象來描述了。

佛經中有六如,可比人之心境,一如深溪虎,一如大海龍,一如高柳蟬,一 如巫峽猿,一如蘭亭鶴,一如瀟湘雁,如此才能體會空谷回聲、冰消雪融、璞玉 沉香之境界。

道法天地,一任枯榮

佛經中常說:「上天有好生之德。」南懷瑾先生調侃說,依照老子的思想觀點, 如果上天真的聽到凡人口中的這句話,只會暗笑我輩的痴傻。

南懷瑾先生解釋,依據老子的哲學觀點,天地生萬物,本是自然而生,自 然而有。萬物的生或死都是十分自然的一件事,天地既不認為生出萬物是做了好 事,也不認為殺死萬物是做了壞事。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天地既生了長養萬類 的萬物,同時,也生了看來似乎相反的毒殺萬類的萬物

有兩個小和尚在為一件小事吵得不可開交,誰也不願讓誰,僵持了一段時間 後,第一個小和尚怒氣沖沖地去找師父評理,師父正在和一個小和尚討論經文。 聽完他的敘述後,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於是,第一個小和尚得意揚 揚地跑回去宣揚。

第二個小和尚不服氣,也跑去找師父評理,師父在聽完他的敘述之後,也鄭 重其事地對他說:「你是對的。」

待第二個小和尚滿心歡喜離開後,一直站在一邊的小和尚沉不住氣了,他不 解地問師父:「師父,你平時不是教我們要誠實,不可說違背良心的謊話嗎?可是,你剛才對兩位師兄都說他們是對的,這不是違背了你平日的教導嗎?」師父 聽完之後,不但一點都不生氣,反而微笑著對他說:「你是對的。」

這個小和尚恍然大悟,立刻拜謝師父的教誨。

以這則佛經故事為例,可以明白,其實在天地眼中,萬事萬物無明確的對錯 之分,天地只是冷眼旁觀世間一切。

人類自認為是萬物靈長,最受天地的眷顧,其實未必如此。天地並不一定厚 待於人類而輕薄了萬物,只是人類子智自雄。在萬物眼中,恐怕人類才是最大的 毒害,因為人們隨時隨地都在傷害殘殺生靈,只為一己之私。

或許有人會對此嗤之以鼻,只想自己眼中看到的,不願探究深層次的含義, 然而,許多事實雖然無法確定,卻是真實存在的。

一名弟子問佛祖:「您所說的極樂世界,我看不見,怎麼能夠相信呢?」佛 祖把弟子帶進一間漆黑的屋子,告訴他:「牆角有一把錘子。」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 還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見五指,只好說看不見。佛祖點燃了一支蠟燭,牆角 果然有一把錘子。佛祖問:「你看不見的,就不存在嗎?』

天地無心而平等生發萬物,萬物亦無法自主而還歸於天地。所以說:「天地不 仁,以萬物為芻狗。」即天地並沒有特意立定一個仁愛萬物之心而生長萬物,只 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滅。從天地的立場來看,一律同仁,萬物與人類 都不過是自然、偶然、暫時存在,最終將歸於幻滅的「芻狗」而已。

正如印第安人對於生命的理解:每個人都擁有一杯水,你從裡面飲人了生 活。人生確實不過就是一杯水,杯子的華麗與否顯示了一個人的貧與富,杯子只 是容器,杯子裡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一樣。不過在飲人生命 時,每個人都有權利加鹽、加糖,或是其他,只要自己喜歡,這是每個人生活的 權利,全由自己決定。在欲望的驅使下,你或許會不停地往杯子裡加人各種東 西,但必須適可而止,因為杯子的容量有限,並且無論你加人了什麼,無論它的 味道如何,最終你必須將其喝完。如果杯中物甘爽可口,你最好啜飲,慢慢品 味,因為每個人都只有一杯水,喝完了,杯子便空空如也。

一天,唐朝藥山禪師與門下兩位弟子云散、醒吾坐在郊外參禪,看到山上有 一棵樹長得很茂盛,綠蔭如蓋,而另一棵樹卻枯死了,於是藥山禪師觀機教化, 想試探兩位弟子的功行,於是先問醒吾:「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醒吾答日: 「榮的好!」再問雲散,雲散卻回答說:「枯的好!」此時正好來了一位沙彌,藥 山就問他:「樹是榮的好呢?還是枯的好?」沙彌說:「榮的任他榮,枯的任他枯。』 藥山頷首。

天地便是如此,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其枯,不偏不倚,無悲無喜。真正悟 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為,只要認為理所當為、義所當 為便自然而然地去做,並非出於仁愛世人之心,因為如果聖人有此存心,便有偏 私。莊子說過,有所偏私,便已不是真正的仁愛了,即有自我,已非大公。生而 稱「有」,滅而稱「無」,平等齊觀,無偏無私,只是人們以人心自我的私識,認 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發出天心仁愛的讚譽。倘若天地有知,應會大笑我輩痴 兒痴女的痴言痴語吧。

寵辱不驚,從容淡定

當人們在面臨風雨,匆忙奔跑之時,那個淡然安定欣賞雨景的人,其實深諳 從容的生活智慧。在現代都市競爭的人性叢林,從容淡定是一種難以達到的大境 界。沮喪的面容、苦悶的表情、恐懼的思想和焦慮的態度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 是不能控制環境的表現。

南懷瑾先生一再強調心態平和。而平和淡定的心態,一直是《黃帝內經》等 中醫經典所十分強調的。即使是歡樂也要有節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一點收穫就 驕傲自滿、得意忘形,這樣必然會遭兇險。做人要學會寵辱不驚,得意之時不忘 形,失敗則繼續努力,無論怎樣的上升和降落,都應泰然處之,從容淡定地面對 人生。

979年初,宋太宗御駕親征北漢,北漢皇帝劉繼元走投無路,只好投降。面 對這巨大的勝利,宋太宗十分自得,他又主張乘勝伐遼,收回被遼占據的燕雲 十六州。宋朝大將潘美反對此議:「我軍雖大勝,此刻也不能志得意滿,輕敵冒 進。眼下尚需穩定形勢,士卒也需休整。」

總侍衛崔翰大聲反對:「此乃天賜良機,豈可輕易放棄呢?陛下進兵之舉甚合 民心,必群起響應。我軍又是得勝之師,伐遼必有勝算。』

宋太宗本求勝心切,遂大舉北進。宋軍快到高粱河時,遭到遼軍的伏擊,損 失慘重,宋太宗也不知去向。

當時,宋太祖趙匡胤的長子、武功郡王趙德昭也隨宋太宗親征。他手下的將 領猜測宋太宗不是被殺,就是被俘,於是私下商議立趙德昭為帝。眾將領面勸趙 德昭道:「如今軍心不穩,大敵當前,大王如不當機立斷,承繼大統,恐怕變亂不 止。恭請大王迅速登上帝位,號召天下。」趙德昭面對眾將擁立,一時心動。

宋太祖趙匡胤去世時,他沒有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卻遵循母親的遺命,讓弟弟趙匡義做了皇帝。這件事情曾讓趙德昭心情不快。趙德昭的一位親 信勸他不可這樣:「事已至此,只要大王參透榮辱,順天應命,也不會感到做個逍 遙親王有什麼不快。」

趙德昭是聰明之人,不覺為自己先前的失誤暗自叫險。自此,他天天縱歌飲 酒,對宋太宗又是極其恭敬,宋太宗對他並不懷疑,君臣相安無事。

今日面對此變,趙德昭心裡千腸百轉。他思忖這件事關係太大,萬不可因貪 求帝位而犯下致命之禍。太宗雖是失蹤,終究不能肯定他已蒙難,如果自己輕率 即位,太宗又沒死,太宗自是不能放過他,如此自己連性命都將不保。

趙德昭越想越怕,他決定慎重行事。「皇上生死未明,大敵在側,你們不思 報國殺敵,卻在這胡言亂語,動搖軍心,這是忠臣所為嗎?我是皇上的臣子,誓 死效忠皇上,豈能受你們唆使,干下這大逆不道之事?你們真是昏了頭了!」眾 將本想跟著趙德昭飛黃騰達,沒想到趙德昭卻出言訓斥,他們都瞠目結舌,不知 如何應對。

趙德昭為了安撫眾將,又低聲說:「你們的好意我心領了,我豈能趁皇上在危 難之時而行其私呢?倘若皇上真的遭遇不幸,為了宋室江山,我還是不會令各位 失望的。」

眾將氣消,皆服其義。第二天早上,宋太宗被楊業父子救回,安然無恙,眾 將又深服趙德昭未卜先知之明。

《菜根譚》裡說:「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 雲舒。」為人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 般變幻,才能「無意」。「閒看庭前」大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之意;「漫隨天外」則顯示了目光高遠,不似小人一般淺見的博大情懷;一句「雲 捲雲舒」又隱含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崇高境界。對事對物,對功名利祿,失 之不憂,得之不喜,正是「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不管過去的一切多麼痛苦、多麼頑固,都不要讓擔憂、恐懼、焦慮和遺憾消 耗你的精力。要主宰自己,做自己的主人,從從容容才是真。只有做到了平平淡 淡、從從容容,方能心態平和,恬然自得,達觀進取,笑看風雲。

看破平常,怎能忍不過

南懷瑾先生說世上的人只有兩種:「想得到,做不到;看得破,忍不過。」想 想還確實如此,尤其是後半句「看得破,忍不過」。很多人看似把人間的一切名利得失都看透了,可是臨了他還是要怨天尤人,還是要抱怨命不好。這就是「看 得破,忍不過」。

一個人獨自出門旅行,在一處山清水秀的地方迷了路。路遇溝澗,肚腹空空 的他意外地抓到一條大魚。

驚喜交加的遊客燃起一堆火,想將魚烤熟飽餐一頓。火剛燃起,魚還沒開 始烤,突然出現一隻山貓飛快地叼跑了魚。又飢又餓的遊客憋足勁兒追趕那隻山 貓,追不上,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砸過去。實在巧,石頭結結實實地敲在山貓頭 上,將山貓砸暈了

歡天喜地的遊客用野藤捆住山貓,重新開始烤魚。不料,烤魚的香氣飄得太 遠,竟招來一群野狼,但狼不稀罕魚的美味,虎視眈眈地盯著孤身一人的遊客。 急中生智的遊客拎著捆綁好的山貓趕緊攀上一棵大樹。狼在下,人在上,對峙了 半天,餓得頭昏眼花的遊客不得不決定用牙齒撕咬山貓來充飢。正準備下嘴,幾 聲槍響,幾隻狼應聲倒地,其餘的狼則落荒而逃。原來,是幾個獵人聽到了狼嚎 趕了過來。

絕境逢生的遊客下了樹,望著一堆獵物,獵人很高興,不但當場給遊客烤 狼腿吃,還細心給他指明了方向。遊客踏上回程,沒走多遠,就遇上了一支考察 隊。考察隊看中了遊客抱著的那隻山貓,想買回去做標本。遊客暗自慶幸沒將山 貓扔掉,喜滋滋地收了兩枚金幣。

懷揣金幣的遊客腳步輕盈地繼續前進,不幸再次發生了一一他與兩名強盜 狹路相逢。強盜搶走了他的金幣,萬幸的是,因為他的苦苦哀求,強盜沒要他的 命,只是將他打了一頓。強盜走了,鼻青臉腫的遊客在山溪邊清洗傷口時,幾個 警察出現了,遊客趕緊領著警察朝強盜逃竄的地方追趕。強盜落網了,竟是罪行 累累犯下不少重案的大盜。正因為如此,遊客獲得了一筆不菲的獎金。

遊客輾轉回到了家,得意揚揚地拿出獎金向太太炫耀。正在這時,電話響 了,他的父親突發急症。他匆匆忙忙趕到醫院,獎金變成了醫藥費。他對太太抱 怨:「折騰一番後發了一筆橫財,卻在一瞬間兩手空空。」太太說:「你出門去旅遊 時不也是兩手空空嗎?』

這個人想了想,咧嘴笑了。

這個人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叫你、我、他。你、我、他的一生,其實也是 一段段的旅程,拿一生的時光來看待「旅程」所遭遇的一切,無論幸與不幸,其 實都是瞬間即逝,無足輕重。

誰都知道不義之財不可取,可是如果現在許多金錢擺在你面前,沒有人看到 你的作為,這個時候你會怎麼想呢?也許看第一眼的時候還有理智,告訴自己這不是自己的,所以不能要;慢慢地,再看第二眼的時候,眼睛就紅了,就會想著 如果我拿到了這筆錢有多麼大的用處;再看一會兒,你就會兩眼發直,覺得不拿 白不拿,反正是神不知鬼不覺。這就是「看得破,忍不過」的情況。其實,真的 看得破了,也就能忍得過了。

相忘江湖的小魚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泉水乾涸了,兩條魚為了生存,彼此用嘴裡吐 出的濕氣來餵對方,苟延殘喘,顯得仁慈義氣,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 持,還不如大家安安定定地回到大海,悠遊自在,互不照顧來得好。對於世俗之 人來說,與其患難見真情,還不如根本無情,在安定的生活中因無此需要而各不 相幫,無風無浪才好,至於那些無事生非,本已得享平淡恬靜卻仍不安分的人, 便更相形見絀、不堪一提了。「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 是另一種更為坦蕩、淡泊的境界。人為的仁愛畢竟是有限的,當人需要仁愛來相 互救助時,這世界便已不好了,大自然的愛是無量的,所以人應相忘於自然,如 同魚相忘於江湖。

南懷瑾先生深人講解,魚離不開水,所以養魚要特意挖個池塘放上水,才把 魚養得住。那麼,道是「自本自根」的,但人找不到,怎麼辦?「無事而生定」, 即你的心中,一天到晚要「無事」,心中無事,就是真正的定。

真正的定要做到「於事無心,於心無事」的境界,能人世做事情,但心中沒 有事,為俗事操勞忙碌,「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但心中不留事,這樣才是真做 到無事而生定。

孔子告訴子貢,有靜定而得道,能夠找回自己本有的道。因此做了一個結 論,「魚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術」。孔子開始說,養魚必須挖塘放水,讓魚在 裡面悠遊自在,而修道必須要做到心中無事,才能生定。進一步來講,如同魚在 水裡面不知道有水,真得了道的人,也不覺得自己有道。

有一條魚在很小的時候被捕上了岸,漁人看它太小,而且很美麗,便把它當 成禮物送給了女兒。小女孩把它放在一個魚缸里養了起來,每天它游來游去總會 碰到魚缸的內壁,心裡便有一種不愉快的感覺。後來魚越長越大,在魚缸里轉身 都困難了,女孩便給它換了更大的魚缸,它又可以游來游去了。可是每次碰到魚 缸的內壁,它暢快的心情便會黯淡下來,它有些討厭這種原地轉圈的生活了,索 性靜靜地懸浮在水中,不游也不動,甚至連食物也不怎麼吃了。女孩看它很可憐,便把它放回了大海。它在海中不停地游著,心中卻一直快樂不起來。一天它遇見 了另一條魚,那條魚問它:「你看起來好像是悶悶不樂啊!」它嘆了口氣說:「啊, 這個魚缸太大了,我怎麼也游不到它的邊!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如果說相忘於江湖是一種「道」的境界,那麼為 自己找一個「邊」,便是陷入了自己的心結中

《紅樓夢》中提到一個參禪的故事:當日南宗六祖慧能,初尋師至韶州,聞 五祖弘忍在黃梅,他便充役火頭僧。五祖欲求法嗣,令徒弟諸僧各出一偈。上 座神秀說道:「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彼時惠能 在廚房碓米,聽了這偈,說道:「美則美矣,了則未了。」因自念一偈日:「菩提 本非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五祖便將衣缽傳他。於是 慧能成了六祖,開創中國禪宗頓悟的禪風。參悟此意,才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自然就是生命的方式

《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中有一段公文軒與右師的對話。「公文軒見右 師而驚日:『是何人也?惡乎介也?天與,其人與?』日:『天也,非人也。天之 生是使獨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公文軒見到右師大吃一 驚,說:「這人咋這樣,怎麼只有一隻腳?是天生就這樣的呢,還是後來人為造成 的?」右師說:「天生就這樣,不是人為搞的,一出生上天就只給我一隻腳,人的 外貌正常情況都是對稱成雙,我則不是這樣,由此可知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右師在解釋自己的殘疾時說:「這是天然的。」這裡的「天」不是宗教里的什麼東 西,是指自然的意思。即不管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樣子,它都是天命,都不能歸 之於人為。天然給我生命,要讓我用一隻腳活著,我就用一隻腳活著。因此,南 懷瑾先生強調,每個人都有天然的生命,每個人的身體形貌都是獨立的,各有獨 自的精神。

「人之貌有與也」,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人的相貌是相對的,外 形不能妨礙我們精神生命獨立的人格,每個人要有自己生命的價值,人活著要順 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環境的影響。右師說:「我懂了這個道理,因此我答覆 你:這是天命!一切都不是人為,是自然的。』

有時候,過於倚重外物與環境會讓你充滿煩惱,得不到快樂的往往不是別 人,正是你自己。

一個人被煩惱纏身,於是四處尋找解脫煩惱的秘訣。有一天,這個人來到一 個山腳下,看見在一片綠草叢中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著橫笛,逍遙自在。 他走上前去問道:「你看起來很快活,能教給我解脫煩惱的方法嗎?」牧童說: 「騎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麼煩惱也沒有了。」他試了試,卻無濟於事。於是, 他又開始繼續尋找。

不久,他來到一個山洞裡,看見有一個老人獨坐在洞中,面帶滿足的微笑。 他深深鞠了一個躬,向老人說明來意。老人問道:「這麼說你是來尋求解脫的?」 他說:「是的!懇請不吝賜教。」老人笑著問:「有誰捆住你了嗎?」「沒有。」「既 然沒有人捆住你,何談解脫呢?」他驀然醒悟。

我們又何嘗不是像上面故事裡的這個人一樣四處尋找解脫的途徑?殊不知, 並沒有誰捆住你的手腳,真正難以擺脫的是困於心中的那個瓶頸。打破心中的瓶 頸,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屬於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 樂,就是因為活得不夠單純;其實,不要去刻意追求什麼,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 麼,不要給自己設置障礙,其實,簡單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種幸福。

周國平先生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故事很簡單,但如果深人思考,你會發現生 活表象下面人生的真諦。

一個農民從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卻被淹死了。事後,人們議論 紛紛。有人說他做得對,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個,妻子卻不能死而復活。有人說 他做錯了,因為妻子可以另娶一個,孩子卻沒法死而復活。

哲學家聽說了這個故事,也感到疑惑不解,他就去問農民。農民告訴他,他 救人時什麼也沒去想。洪水襲來,妻子在他身邊,他抓起妻子就往山坡游。待返 回時,孩子已被洪水沖走了。

自然是一種最睿智的生活方式,這個農民如果進行一番抉擇的話,事情的結 果會是怎樣呢?洪水襲來,妻子和孩子被卷進旋渦,片刻之間就會失去性命,哪 有時間進行抉擇?

人心隨著年齡、閱歷的增長而越來越複雜,但生活其實十分簡單。保持自然 的生活方式,不因外在的影響而痛苦,便會懂得生命簡單的快樂。人生當中,許 多時候,我們並沒有機會和時間進行抉擇。人生的抉擇是最困難的,也是最簡單 的,困難在於你總是把抉擇當作抉擇;簡單在於你別去考慮抉擇問題,遵循生命 自然的方式。

不要妄情、妄念、妄想

《莊子,內篇,德充符第五》中有言:「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 其身。

以南懷瑾先生的觀點來看,莊子此句話的意思是,人活著要順其自然,要不 增不減,拋卻心中的妄情、妄念、妄想,保持一片清明境界,才是上天給我們的 道。這個道就是本性,活得自然,一天到晚頭腦清清楚楚,不要加上後天的人情 世故。如果加上後天的意識上的人情世故,就會有喜怒哀樂,使得身體內部受傷 害,就會有病不得長壽。

人生是一場旅行,當行囊過於沉重時,就應該去掉一些累贅的東西,只有適 當地放棄才能讓你輕鬆自在地面對生活。

相傳,有一次,蘇格拉底帶著他的學生來到了一個山洞裡,學生們正在納 悶,他卻打開了一座神秘的倉庫。這個倉庫里裝滿了放射著奇光異彩的寶貝。仔 細一看,每件寶貝上都刻著清晰可辨的字,分別是:驕傲、嫉妒、痛苦、煩惱、 謙虛、正直、快樂...這些寶貝是那麼漂亮,那麼迷人。這時蘇格拉底說話了:「孩子們,這些寶貝都是我積攢多年的,你們如果喜歡的話,就拿去吧!』

學生們見一件愛一件,抓起來就往口袋裡裝。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們才發 現,裝滿寶貝的口袋是那麼沉重,沒走多遠,他們便感到氣喘吁吁,兩腿發軟, 腳步再也無法挪動。蘇格拉底又開口了:「孩子們,還是丟掉一些寶貝吧,後面的 路還很長呢!」「驕傲」丟掉了,「痛苦」丟掉了,「煩惱」也丟掉了。 ...袋的 重量雖然減輕了不少,但學生們還是感到很沉重,雙腿依然像灌了鉛似的。

「孩子們,把你們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還有什麼可以扔掉一些。」蘇格拉底 再次勸那些學生們。學生們終於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來扔掉了,口 袋裡只剩下了「謙遜」、「正直」和「快樂」一下子,他們有一種說不出的輕鬆和快樂。

人的欲望就像個無底洞,任萬千金銀也是難以填滿的。欲望是需要用「度」 來控制的。人具有適當的欲望是一件好事,因為欲望是追求目標與前進的動力, 但如果給自己的心填充過多的欲望,只會加重前行的負擔。人貪得越多,附加在 心上的負擔也就越重,可明知如此,許多人卻仍然根除不了人性劣根的限制。對 於真正享受生活的人來說,任何不需要的東西都是多餘的。適當放下是一種灑 脫,是參透人性後的一種平和。背負了太多的欲望,總是為金錢、名利奔波勞碌,整天憂心忡忡,又怎麼能有快樂呢?只有放下那些過於沉重的東西,才能得 到心靈的放鬆

一個人需要的其實十分有限,許多附加的東西只是徒增無謂的負擔而已,人 們需要做的是從內心愛自己。曾有這麼一個比喻:「我們所累積的東西,就好像是 阿米巴變形蟲分裂的過程一樣,不停地製造、繁殖,從不曾間斷過。」而那此不 斷膨脹的物品、工作、責任、人際、家務占據了你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 天忙著應付這些事情,早已喘不過氣來,每天甚至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 沒有,也沒有足夠的空間活著

拼命用「加法」的結果,就是把一個人逼到生活失調,精神瀕臨錯亂的地 步。這時候,就應該運用「減法」了!這就好像旅行時,當一個人帶了太多的行 李上路,在尚未到達目的地之前,就已經把自己弄得筋疲力盡。唯一可行的方 法,是為自己減輕壓力,就像扔掉多餘的行李一樣。

著名的心理大師榮格曾這樣形容:「一個人步入中年,就等於是走到『人生的 下午』,這時既可以回顧過去,又可以展望未來。在下午的時候,就應該回頭檢 查早上出發時所帶的東西究竟還合不合用,有些東西是不是該丟棄了。理由很簡 單,因為我們不能照著上午的計劃來過下午的人生。早晨美好的事物,到了傍晚 可能顯得微不足道;早晨的真理,到了傍晚可能已經變成謊言。」或許你過去已 成功地走過早晨,但是,當你用同樣的方式走到下午時,卻發現生命變得不堪負 荷,坎坷難行,這就是該丟東西的時候了!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對於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有足夠的了解,而一旦置 身其中選擇取捨時往往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這只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因 「身在此山中",這也是人性的一種悲哀。人生中該收手時就要收手,切莫讓得到 也變成了另外意義上的失去。合理地放棄一些東西吧,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 到更珍貴的東西。欲望使世界上少了一個天使,滿足一個人的欲望,就使世界上 少了一個生命。拋卻心中的「妄念」,才能夠使你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 餒,於得不驕,進入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


聲明:尊重經典原義並參考相關研究成果,對一些古文進行了通俗白話轉化,不妥處敬請批評指正。筆者只是把好文章分享給需要的人,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本文筆者,會及時進行處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