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讓科技充滿暖意

廣州日報 發佈 2022-10-04T19:56:25.036562+00:00

周江南何耀威商世東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劉暢「我父親也是一位殘障人士,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

周江南

何耀威

商世東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納、劉暢

「我父親也是一位殘障人士,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90後創業者周江南就是因為這個進入了殘障輔具行業,「只要使用信息輔具,殘障人士就能像我們健全人一樣使用電腦或手機,平等地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

「我家裡有3個糖尿病人,其中就包括我的爸爸媽媽」,香港人何耀威說,他致力於研發無創血糖檢測智能穿戴設備,就是基於心疼爸爸媽媽每天扎手指採血測血糖。而今,十年磨一劍,他的第一批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已經上市……

「二十多年我一直跟聲音打交道,如今我發現,我們的技術可以讓聽障人士以及有聽力障礙的老年人聽得見、聽得清、聽得真。」「技術咖」商世東說,他和他的團隊開放了多年的技術積累,助力國產助聽器性能提升85%……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就像以上的這些例子一樣,很多大灣區創業者正是懷著對家人、對長輩深沉的愛走上了創業之路,並在大灣區這片熱土上,催生出了一朵朵新的技術之花。這些故事傳遞出來的敬老愛親的深深情意,也讓我們在重陽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裡,感受到了科技的暖意。

何耀威——

從心疼爸爸媽媽開始10年創業路

何耀威是香港人,但已在內地摸爬滾打了近30年,在東莞、惠州、深圳等地都留下了奮鬥的痕跡。今年6月,他的第一批健康智能穿戴產品進入市場,從走上這條路到賣出第一份產品,他足足走了10年。回溯10年艱難創業的初心,何耀威說:「我家裡有3個糖尿病人,包括我的爸爸媽媽,我不願看他們每天扎手指,那讓我很心疼。」

20世紀90年代,年僅20歲的何耀威從香港來到內地,從事跨境電子加工貿易,在東莞開工廠、做外貿,賺到人生第一桶金。2013年,他轉型做智能健康穿戴設備的研發,主要方向即無創血糖檢測。

為什麼會做這樣的轉型,說起當初,何耀威淡淡笑道:「我家裡有3個糖尿病患者,其中就包括我的爸爸媽媽。每天看著他們扎手指採血測血糖,好心疼。能不能不用天天扎手指呢?」帶著這個疑問,他開始了自己的探索,賣掉了加工廠,轉型研發無創血糖監測可穿戴設備。而今,10年過去。

今年6月,何耀威的公司生產的第一批健康智能穿戴設備進入市場,並迎來銷售開門紅,短短3個月便出貨過萬台。這種智能監測設備外形與一般的智能手錶無異,採用光譜技術及心電圖技術,實現無創連續血糖監測,監測結果會在配套的APP上顯示。

「這10年我賣掉了4套深圳的房子。」何耀威伸著4個手指說,「別人都說最傻的事就是賣房創業,但我從來沒有後悔過,我從來不會往回看,只懂向前看。」

未來,何耀威希望繼續紮根大灣區,繼續在醫藥健康科技領域深耕深犁。

周江南——

因為父親而闖入「無光世界」

「只要使用信息輔具,他們就能像我們健全人一樣使用電腦或手機,平等地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90後小伙兒周江南一直專注於視障人群無障礙軟硬體的研發,他希望能通過技術讓視障人群「看見」世界。

他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工程專業,他和他的團隊開發的幾款幫助視障人群的產品如利用AI拍照識物的小程序「啟明瞳」,已成功幫助5萬多名視障人士在不同程度上解決了生活中的難題。後來,考慮到文字識別對於很多視障人士而言是剛需,他們又在相關應用上加上了「志願者幫忙」板塊,讓志願者充當視障人士的「眼睛」,目前該平台已有超過7000名志願者,服務過25萬多名盲人。

雖創業不久,但周江南已在殘障輔具領域小有名氣,前不久還在首屆騰訊雲公益編程挑戰賽上帶隊獲得了一等獎。

周江南為什麼會闖入視障人士的「無光世界」?「我父親也是一位殘障人士,我知道他們需要什麼。」周江南說。如今在他的公司里,也有多名殘障人士一起參與研發工作。在他看來,殘障人士不需要別人的同情,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幫助,因為他們也有消費能力,也能夠創造價值。

「對我來說,這更多的是一份事業。」周江南說。大學時期,他曾參與過武漢當地一些幫扶盲人的公益活動,如帶盲人「看」口述電影等。後來,他又了解到國外已有一些專門開發殘障輔助工具的成熟公司,能拿到投資並長期運營下去,從而持續性地為殘障人士提供切實的幫助,因而萌生了在該領域創業的想法。大學畢業後,周江南先在科技公司工作了一年,隨後便創立了啟明無障礙科技有限公司。

在前不久舉行的公益編程挑戰賽上,周江南團隊開發的「蠶舍」平台獲得了一等獎,殘障人士可以在這個平台上進行交流、就業,或者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他說:「建立這個平台是希望幫助更多有能力的殘障群體參與社會工作,讓他們的價值得以發揮。同時,這個平台未來也會開放至企業端,為企業主提供更多招聘途徑。」

商世東——

讓聽障人士能夠聽得更清更真

在今年9月25日國際聾人日,騰訊會議天籟實驗室主任商世東發布了完全自研的助聽器核心算法解決方案。這一方案代表了其團隊多年的技術積累,助力國產助聽器關鍵性能提升85%,讓千元級的國產助聽器也能媲美萬元級進口助聽器的體驗。

商世東告訴記者:「我過去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一直都在和聲音打交道,做與音頻相關的技術研究和產品化。兩年多前,得知許多聽障人士即使佩戴了輔聽設備如人工耳蝸、助聽器等,在飯店、街道等嘈雜的環境下,也依然會面臨著聽不清的困擾。這觸動了我,當時我就想,能不能把我們經過多年研發積累和驗證過的語音降噪和增強技術用在助聽設備里,讓聽障人士能夠聽得更清、聽得更真呢?」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商世東和團隊小夥伴們開始付諸實踐。2020年,經過半年多的驗證,他們突破了人工耳蝸重度噪音實時處理的難題,正式發起「天籟行動」,初衷就是希望通過技術開放提升助聽設備的效果。如今,「天籟行動」已經運營兩年,擁有了眾多國際、國內的助聽合作廠商。

今年,商世東團隊又啟動了「天籟行動」2.0升級版,把AI音頻技術開放給國內廠商,以提升國產助聽器的使用體驗,將複雜場景下語音的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85%,此舉可幫助老年人進行聽力干預。

商世東告訴記者,他們與業內專家交流了解到,我國每3位老年人中就有一位是中度、重度甚至極重度的聽障患者,這個數據讓他們很震驚。而跟很多朋友聊到這個問題時,也發現大家家裡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長輩。可能很多人都覺得人老了,聾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過多干預。但實際上,老人聽力下降會帶來很多實際問題,他們會越來越不願意與人交流,越來越孤單,聽力喪失的老年人更有可能患阿爾茨海默症等其他病症。

今年4月,首批天籟銀髮關愛基金在廣東韶關試點落地。據統計,從2020年發起以來,「天籟行動」已幫助446萬名用戶進行了聽力水平篩查,幫助35.1萬名用戶提升了語音通話和字幕識別效果,為超1.1萬名聽障人士進行了言語康復訓練及發放耳蝸植入補貼。

科技是有溫度的

就科技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係,記者採訪了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申琦。

申琦表示:「今天,隨著技術的發展,科技變得越來越有溫度,越來越能幫助到更多的有身體障礙的群體。這是創造和使用科技的人,讓科技產生了溫度。」

申琦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她在河南農村調研時負責人跟她說的,現在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很好用,但是老年人用不了。比如養老院的老人要用醫保卡,人臉識別時需要眨眼,但是有的老人的眼皮都鬆了,沒辦法眨眼。另一個例子是她在上海浦東了解到的,那裡有錢的老人很多,他們學會了上網給主播刷禮物,有的老人竟刷掉了一兩千萬元,這讓基層社區工作人員很苦惱。

對於上面的情況,科技工作者在盡力想辦法解決,以便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的不是冷冰冰的科技,而是有溫度的科技。申琦說:「科技有沒有溫度,關鍵在於科技的製造者和使用者。我們希望有更多的個人和企業能秉持科技向善的理念做事情,儘量幫助更多的人,讓更多有身體障礙的群體變得更強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