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中東「尋氣」:氣氛融洽,氣源難尋

上觀新聞 發佈 2022-10-05T06:06:35.137188+00:00

而就在此事故發生前不久,德國總理朔爾茨對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三個海灣國家進行了訪問,目的是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開闢新的能源進口途徑,尋找新的天然氣供應。

「北溪」天然氣管道泄漏事件仍在發酵,無論事故真相如何,都將對歐洲能源供應造成嚴重影響。而就在此事故發生前不久,德國總理朔爾茨對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卡達三個海灣國家進行了訪問,目的是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開闢新的能源進口途徑,尋找新的天然氣供應。

烏克蘭危機升級後,歐盟對俄羅斯的大規模製裁遭到反噬。俄羅斯中斷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使歐洲能源危機加劇,讓德國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顯然,趕緊尋找氣源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季,成為德國政客從上到下手頭最重要的工作。

氣氛融洽 氣源難尋

△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卡達首都多哈

當地時間9月25日,德國總理朔爾茨抵達卡達首都多哈進行正式訪問。他和卡達埃米爾(國家元首)塔米姆、能源事務國務大臣卡比舉行了會晤,重點就德國從卡達進口更多天然氣進行磋商。塔米姆在會見朔爾茨後表示,雙方之間的談判正在深化。卡達已擴大其天然氣生產,因為卡達意識到不斷增長的需求。朔爾茨表示,他曾與塔米姆談過液化天然氣的交付問題。但他沒有提供更多的細節,更不要說簽署相關合同了。

卡達擁有僅次於俄羅斯和伊朗的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儲量,其液化天然氣產量和出口量也長期位居世界前列。烏克蘭局勢升級後,歐洲多國多方尋找俄羅斯天然氣的替代供應方,卡達天然氣因此受到青睞。然而今年以來,歐洲多國政要訪問卡達「尋氣」,基本上都是鎩羽而歸。

塔米姆今年5月曾訪問德國,兩國簽署深化能源夥伴關係的聲明。但由於在合同期限、天然氣價格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雙方未能就天然氣供應協議達成一致。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為了「去俄化」,早在之前的3月份就已親赴卡達「求氣」。無奈卡達一時騰不出多餘的產量供應德國,而且卡達希望同德國簽署長期供氣協定,但哈貝克所屬的綠黨則因為其氣候目標,主張德國短期利用卡達的天然氣解決燃眉之急。卡達方面能否接受德國將其液化天然氣作為過渡型能源手段的設想,現在還不能確定。儘管雙方會談氣氛融洽,但哈貝克並未從中東地區為德國帶來一立方米的天然氣。據悉,由於產能和基礎設施原因,卡達就算提供液化天然氣,最快也要到數年之後才能供應德國。

雖然在本次訪問中朔爾茨也未能從他最大的目標國卡達獲得合同大單,但他在對阿聯的訪問中有所斬獲。據德國媒體報導,阿聯同意今年將向德國供應首批液化天然氣。總部位於德國埃森的能源集團RWE與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在兩國領導人的見證下簽署了合同,將交付超過13.7萬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普通人從數字中其實並不知道,這個數量其實尚不及俄羅斯通過「北溪-1」天然氣管道2月1日一天向德國的輸送量。但無論如何,朔爾茨這次沒有空手而歸。數量雖相對較少,但至少是一個開始,而且象徵意義更大:從阿聯通過船舶運送的第一批液化天然氣計劃於12月底運抵德國漢堡附近新建的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至少屆時將不會出現人們擔心的無氣可輸的尷尬場景,這會讓很多德國人在寒冷的冬天感到溫暖。

德國和阿聯政府在一份聯合聲明中還寫道「國有的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已在2023年專門為德國客戶預留了一些其他液化天然氣產品」。此外,這家阿聯國有公司還與德國下薩克森州能源公司Hoyer簽訂了相應的協議,稱將從2023年開始,每月向其提供多達25萬噸的柴油燃料。

其實對三個海灣國家的訪問並不是朔爾茨的政治夢想之旅。但俄烏衝突的現實迫使他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防止德國的能源供應在冬季崩潰。在當前德國聯合政府民調不利的情況下,他必須確保電力和熱力的價格不會撕裂社會或危及整個經濟和工業部門。為了這個目的,朔爾茨已經多次到過加拿大、非洲和挪威等地,變成了一個總理級的「能源業務員」。包括他在內的德國聯邦政府各級官員六個月來,一直馬不停蹄地試圖從海灣地區獲得額外的液化氣供應。朔爾茨在26日回到柏林後就被確認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得不居家隔離,但他這次總算沒有白忙活。

根據美國能源機構EIA的數據,阿聯擁有世界第七大已探明天然氣儲量,約6萬億立方米。迄今為止,阿聯的液化氣出口主要銷往亞洲。為了擴大海灣國家的天然氣生產,朔爾茨在訪問期間力促海灣國家增加基礎設施投資,以確保世界液化天然氣的生產發展到能夠滿足現有高需求的程度。「這樣歐洲就可以脫離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同時,朔爾茨強調,對天然氣基礎設施投資以及與阿聯在IT等領域的合作談判,對於未來的經濟合作非常重要,這對於向氣候中和經濟轉型也非常重要。因為當前的液化天然氣設施未來可以用於氫能源的利用。

「沙漠中的務實外交」

儘管朔爾茨還未從海灣帶來更多的能源,但他仍不忘表示,應從多個國家尋找能源供應,不應像過去依賴俄羅斯那樣依賴海灣國家。他說,對唯一一家供應商的依賴今後「肯定不會再發生在我們身上」。俄烏衝突前,德國大約55%的天然氣來自俄羅斯。

朔爾茨的「尋氣行」也還是少不了例行的「規定動作」。德國媒體長期以來對中東國家在人權、民主等各個方面進行傲慢式地批評。按照某些激進的德國媒體的標準,海灣國家都不應成為其能源供應商。無奈之下,朔爾茨只好如媒體所描述的那樣不得不進行其「沙漠中的務實外交」。但為了抵擋壓力,也只好做做樣子。朔爾茨向媒體解釋說,在訪問中,他該談到的都與東道主說了。在卡達,他批評作為今年足球世界盃東道主在對待外國勞工問題上的做法,在沙特,據稱他談及了令主人不快的卡舒吉案。但朔爾茨也高調感謝沙特和阿聯在解決葉門衝突中所做的工作。

朔爾茨的中東之行在國內因此也受到「雙重標準」的批評。以綠黨為主的激進環保主義者對朔爾茨的訪問成果並不買帳,他們認為,化石能源的供應合同延長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阻礙了國際商定的向可再生能源轉換時間。更有議員質疑朔爾茨此行對緩解國內民眾面臨的能源漲價壓力和經濟界面臨的困境毫無用處。左翼黨議員達格德倫認為朔爾茨此行可能會為向海灣國家出售新武器鋪平道路,她甚至將朔爾茨描述為帶著「卑鄙的雙重標準」的「推銷員」。

欄目主編:顧萬全 文字編輯:曹飛 題圖來源:新華社 資料圖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央視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