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王小波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肯定像莫言一樣逃不脫被罵的命運

讀書識自 發佈 2022-10-08T05:20:40.688584+00:00

只要還有罔顧事實和邏輯的文學門外漢存在,且他們又自詡為愛國者,那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王小波就一定逃不脫被罵的命運。

只要還有罔顧事實和邏輯的文學門外漢存在,且他們又自詡為「愛國者」,那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王小波就一定逃不脫被罵的命運。


最近重讀王小波,忽然想到一個好玩的問題:假如王小波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麼他會不會像莫言一樣被曲解、被誣衊、被謾罵?

我想是會的。

只要還有罔顧事實和邏輯的文學門外漢存在,且他們又自詡為「愛國者」,那麼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王小波就一定逃不脫被罵的命運。

王小波是一個聰明又有趣的人,雖然讀的是理科,但他的文學才能也相當突出。

如果他沒有因病而不幸早逝,繼續從事文學創作,那麼我認為他不是沒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

就文學才能而言,個人以為王小波是高於莫言的。

因為王小波不僅小說寫得好看,而且雜文也寫得相當精彩,而莫言似乎就只有小說功力深厚。

之所以將王小波與莫言相提並論,是因為二人確實有相似之處。

首先,他們是同一個時代的人(王小波出生於1952年,莫言出生於1955年),都經歷過各種各樣非理性的荒唐事。

其次,他們都有寫作良知和批判精神,通過文學作品暴露人性中假惡丑的一面,不唯上,不唯權,不媚俗。

第三,他們都對飢餓有深刻的體會,並通過描寫真實地反映了某個特殊時期人民的生存狀況。

莫言在其作品中寫過「吃煤」的情景,大家都耳熟能詳,就不再贅述了。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寫過「吃鉛筆」(我小學時就有不少同學啃過鉛筆和課桌,還有吃紙的):

和任何話語相比,飢餓都是更大的真理。除了懷疑話語,我還有一個惡習,就是吃鉛筆。上小學時,在課桌後面一坐定就開始吃。……那種鉛筆一毛三一支,後面有橡皮頭。我從後面吃起,先吃掉柔軟可口的橡皮,再吃掉柔韌爽口的鐵皮,吃到木頭筆桿以後,軟糟糟的沒什麼味道,但有一點香料味,誘使我接著吃。……除了鉛筆之外,課本、練習本,甚至課桌都可以吃。……飢餓可以把小孩子變成白蟻。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飢餓感是王小波、莫言那個時代絕大多數人的共同記憶,很多文學作品也都描寫過,只不過現在有些人羞於承認罷了。

如你所知,莫言獲得了2012年度諾貝爾文學獎,這本來是一件值得高興和祝賀的事,但隨著頒獎詞的流出,很多不曾讀過莫言作品的人也大致知道了莫言寫了些什麼,於是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

他們先是義憤填膺地對瓦斯特伯格解讀莫言作品的頒獎詞表達強烈的不滿;繼而調轉槍頭,攻擊莫言「撒謊」「迎合西方」「醜化國人」,要求他「直播吃煤」;進而誣衊他是給西方「遞刀子」;接著,他們乾脆連諾貝爾文學獎也全盤否定掉了——「西方吹捧的,我們就得反對」,「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歷史,還需要別人來認可?」;最後,他們連遮羞布都不要了,直接擺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誰」的架勢,霸氣側漏地揚言「誰支持莫言我就反對誰,不管他是誰」。

總而言之,根據他們蠻不講理的行事邏輯,我們不難推斷,假如與莫言有著許多共同點的王小波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那麼他被罵就是一種必然。

你認為呢?

關鍵字: